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82-02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观性、静态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美术欣赏正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对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感知作品的艺术美。
美术欣赏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通过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在中小学课堂中教学方法存在着普遍的不合理性,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多数教师教学过程只是要求学生千篇一律的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以此度过40分钟。偶尔的一节美术欣赏课也往往是简单的介绍背景、“专业”、生硬的分析作品,美术欣赏课流于教师一个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其结果是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因家庭因素保持着对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学生根本无法从中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美术教育的任务更是无从实现。
什么样的欣赏课注重品味,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关心的话题,接下来我就此问题谈一谈我的看法和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要提高绘画类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先激发学生浓浓的美术兴趣,要激发学生浓浓的美术兴趣,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那么,一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究竟如何来达到这一效果呢?
首先要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以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自己的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因此,在欣赏的开始,应先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使被激发的兴趣达到“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效果。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有机地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气氛,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其次,分析所欣赏对象它想要表现的内容,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欣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里面会有一些“美术术语”,在分析过称中我们要通俗化,避免专业化。例如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它的章法和用笔其中会有一些术语。如:疏可走马、计白当黑、中锋、露锋等,我们应结合具体的作品对其进行讲解、分析和示范。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再比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
最后,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每一幅成功的作品都有其内在的意蕴,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
然而很多时候作品的意蕴往往在可喻不可喻之间,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领略作品美的多样性,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由于每个个体的差异,同一幅作品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意蕴、多种多样的美。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在教学过程中请不要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如果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这会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我们只有肯定学生自主的独特创作,才会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学生才会变得自然、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带着浓浓的美术兴趣,通过对死的具体的一幅美术作品的美的欣赏学会对所有美术作品的美术欣赏,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美术欣赏学会对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的美的欣赏,进而是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通过对一切视觉形式的美的欣赏学会应用美、创造美。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观性、静态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美术欣赏正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对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感知作品的艺术美。
美术欣赏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通过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在中小学课堂中教学方法存在着普遍的不合理性,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多数教师教学过程只是要求学生千篇一律的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以此度过40分钟。偶尔的一节美术欣赏课也往往是简单的介绍背景、“专业”、生硬的分析作品,美术欣赏课流于教师一个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其结果是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因家庭因素保持着对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学生根本无法从中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美术教育的任务更是无从实现。
什么样的欣赏课注重品味,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关心的话题,接下来我就此问题谈一谈我的看法和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要提高绘画类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先激发学生浓浓的美术兴趣,要激发学生浓浓的美术兴趣,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那么,一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究竟如何来达到这一效果呢?
首先要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以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自己的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因此,在欣赏的开始,应先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使被激发的兴趣达到“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效果。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有机地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气氛,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其次,分析所欣赏对象它想要表现的内容,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欣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里面会有一些“美术术语”,在分析过称中我们要通俗化,避免专业化。例如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它的章法和用笔其中会有一些术语。如:疏可走马、计白当黑、中锋、露锋等,我们应结合具体的作品对其进行讲解、分析和示范。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再比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
最后,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每一幅成功的作品都有其内在的意蕴,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
然而很多时候作品的意蕴往往在可喻不可喻之间,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领略作品美的多样性,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由于每个个体的差异,同一幅作品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意蕴、多种多样的美。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在教学过程中请不要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如果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这会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我们只有肯定学生自主的独特创作,才会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学生才会变得自然、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带着浓浓的美术兴趣,通过对死的具体的一幅美术作品的美的欣赏学会对所有美术作品的美术欣赏,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美术欣赏学会对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的美的欣赏,进而是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通过对一切视觉形式的美的欣赏学会应用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