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应注重细读、深思、博览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一种欣赏课、情感课,是最具魅力的课。它既能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瑰宝,还能陶冶性情,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语文课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既有感情的熏陶,又有科学的内容,既有民族文化的传统,又有现代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授。
  所以,语文备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备好课来提高自己和学生的素养、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既能受到文学的熏陶又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呢?我认为在语文备课中应重视细读、深思、博览。
  
  一、细读
  
  备课的第一步,就是从课文的题目到提示、注解、课文、思考和练习各方面逐字逐句细读。品味,必须无疑义,若有疑难,一定要认真求得解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如教《春望》这首古诗时,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几乎所有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把“搔”的意思解释为“抓”、“挠”,因为《说文解字》上也是这样定的。因此,这句诗就解释为:“(因国破家亡,诗人的愁越来越大)以致用手不停地去抓头发,而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都插不住了。”我认为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的味道,如果前一句是讲作者因愁而去做抓的动作,那么后一句为什么突然转到“浑欲不胜簪”了呢?谁能解释这其中的奥妙呢?我想把“搔”解释为“束”的意思的话,“白头搔更短”就能说清“浑欲不胜簪”了(即把白头束起来,可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这样意思也就连贯一些,这虽是文字上的细微枝节,但备课时能认真细读品味,不仅可以增加一点读书乐趣,教学时也就可以有一番讲究了。如果备课时不经自己细读,贸然执教,就得不到这种益处。
  
  二、深思
  
  备课时,除了边读边想外,还要掩卷深思。从词句到篇章,从作者思路、文章结构到中心思想、写作特色,都要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教起课来就能游刃有余,而这种思考习惯的养成,更使自己得益不浅。如:教《一个苹果》这篇范文,备课时,我怀疑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在严重缺水、干渴得要命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苹果在防炮洞里八个战士的手中转了两圈,连长又是动员,又是带头吃,为什么结果八个人才吃了小半个,还剩下大半个呢?学生能相信这个事实吗?于是,我反复读范文,深入钻研范文,认识到八个人都愿自己少吃一点,希望战友多吃一点,反被战士们这种互相关心的阶级友爱所感动。由于我的思想感情和范文一致起来了,因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博览
  
  结合备课扩大阅读的范围,也是可以取得“一石三鸟”效果的好办法。教学中节选的课文有必要读读全文;教作者的某一篇文章也可以看看他的其他文章,對同一个主题、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如:郭沫若的《雷电颂》和《天上的街市》博览之后,认识就更为全面。了解一下历史与历史剧的差别联系,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自己的充实都有好处。
  细读、深思、博览,既是教学的准备过程,也是充实教师自己的捷径。若能持之以恒,必能收到化零为整之功。我们常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要准备“一桶水”。若老是简单地借助于“教参”、“教案”等现成资料,就难以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瑰宝,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时难免会捉襟见肘。所以备课时应细读、深思、博览,将点点滴滴汇入知识的长河,让自己知识的长河滔滔不绝,这是极其重要的。
其他文献
教育的关键在学校,而对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则在于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学校联系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桥梁,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
期刊
一个小学班主任要有凝聚力,就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一、真诚坦率    每接一个新班后,我总是尽可能做好三件事:一是开好和同学的见面会。会上,我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姓名、经历、兴趣和爱好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沟通感情。二是和学生谈心。一个个地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周围环境、个人交往和兴趣爱好等情况,熟悉学生,与他们交朋友。三是仔细留心观察。逐个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情况和心理、性格特点,对
期刊
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冲破学习国文以求功名观念的束缚,提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如今,语文教学的任务已由听说读写发展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中的人格、气质、兴趣等诸多方面。为此,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如下探讨。    一、积极启发,让学生大胆参与,唤起学生的创新
期刊
黄一,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不点”。爱他在课外,因为“他的眼里只有他”,天真幼稚、顽皮可爱;恨他在课内,因为他手脚不停、眨眼、下座跑,不守纪律、专门捣蛋,是个十足的淘气包。  开学初,因他是个“特殊人物”,我特意将他的课桌请到讲桌旁,让他坐在我的眼皮底下,好时刻“关照”他,帮助他“改邪归正”。可谁知这不但没见效,反而更让我手足无措:人家读书,他专心玩笔;同学写字,他津津有味地把一块新橡皮割得粉身碎
期刊
散文诗是文苑里的一朵奇葩,芬芳四溢。它有着诗的意境和韵味,散文的流畅和飘逸的美。它犹如一位精灵,总是飞到诗的殿堂和散文的天空舞蹈、歌唱。但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文学史界和教材未曾将它列入单独的文学体裁。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就常遇此现象。有的理论著作及教材将它归为诗歌类或散文类。中学语文教材就是如此,将散文诗和诗相提并论。笔者认为,将散文诗归为诗歌类或散文类中,都值得商榷。    一、散文诗的含义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色彩纷呈。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此,新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要有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
期刊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广种薄收,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在反思原因的时候总会不约而同地归罪于高考,归罪于标准答案,甚至还会义愤填膺地声讨:“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谁知道出题者是怎么想的?”其实真正应该反思的倒是我们自己——我们的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把教参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声情并茂地讲授,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些知识点;
期刊
我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了要成为优秀班主任的化蝶般的艰辛。  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这个问题从来就是教育工作者永远探讨的话题。下面是我这几年在与学生交往中找到的答案:他们喜欢的是时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他们喜欢有丰富阅历的、有广博知识的,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的教师;他们喜欢能言善辨
期刊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当今的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又是一项开发人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在这个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已是语文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重视情感因素,对促进教学质量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情感因素为
期刊
中考作文得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作为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备战中考作文显得尤为重要。    一、讲清文体特点,培养优势文体    在三年的初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已有了充分的感知。教师在复习阶段应给学生梳理、归纳各种文体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驾驭文体进行写作。同时,也鼓励学生培养一个自己拿手的文体。如:善于叙述生活体验的,让他写好记叙文;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让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