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一种欣赏课、情感课,是最具魅力的课。它既能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瑰宝,还能陶冶性情,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语文课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既有感情的熏陶,又有科学的内容,既有民族文化的传统,又有现代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授。
所以,语文备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备好课来提高自己和学生的素养、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既能受到文学的熏陶又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呢?我认为在语文备课中应重视细读、深思、博览。
一、细读
备课的第一步,就是从课文的题目到提示、注解、课文、思考和练习各方面逐字逐句细读。品味,必须无疑义,若有疑难,一定要认真求得解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如教《春望》这首古诗时,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几乎所有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把“搔”的意思解释为“抓”、“挠”,因为《说文解字》上也是这样定的。因此,这句诗就解释为:“(因国破家亡,诗人的愁越来越大)以致用手不停地去抓头发,而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都插不住了。”我认为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的味道,如果前一句是讲作者因愁而去做抓的动作,那么后一句为什么突然转到“浑欲不胜簪”了呢?谁能解释这其中的奥妙呢?我想把“搔”解释为“束”的意思的话,“白头搔更短”就能说清“浑欲不胜簪”了(即把白头束起来,可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这样意思也就连贯一些,这虽是文字上的细微枝节,但备课时能认真细读品味,不仅可以增加一点读书乐趣,教学时也就可以有一番讲究了。如果备课时不经自己细读,贸然执教,就得不到这种益处。
二、深思
备课时,除了边读边想外,还要掩卷深思。从词句到篇章,从作者思路、文章结构到中心思想、写作特色,都要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教起课来就能游刃有余,而这种思考习惯的养成,更使自己得益不浅。如:教《一个苹果》这篇范文,备课时,我怀疑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在严重缺水、干渴得要命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苹果在防炮洞里八个战士的手中转了两圈,连长又是动员,又是带头吃,为什么结果八个人才吃了小半个,还剩下大半个呢?学生能相信这个事实吗?于是,我反复读范文,深入钻研范文,认识到八个人都愿自己少吃一点,希望战友多吃一点,反被战士们这种互相关心的阶级友爱所感动。由于我的思想感情和范文一致起来了,因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博览
结合备课扩大阅读的范围,也是可以取得“一石三鸟”效果的好办法。教学中节选的课文有必要读读全文;教作者的某一篇文章也可以看看他的其他文章,對同一个主题、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如:郭沫若的《雷电颂》和《天上的街市》博览之后,认识就更为全面。了解一下历史与历史剧的差别联系,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自己的充实都有好处。
细读、深思、博览,既是教学的准备过程,也是充实教师自己的捷径。若能持之以恒,必能收到化零为整之功。我们常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要准备“一桶水”。若老是简单地借助于“教参”、“教案”等现成资料,就难以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瑰宝,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时难免会捉襟见肘。所以备课时应细读、深思、博览,将点点滴滴汇入知识的长河,让自己知识的长河滔滔不绝,这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语文备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备好课来提高自己和学生的素养、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既能受到文学的熏陶又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呢?我认为在语文备课中应重视细读、深思、博览。
一、细读
备课的第一步,就是从课文的题目到提示、注解、课文、思考和练习各方面逐字逐句细读。品味,必须无疑义,若有疑难,一定要认真求得解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如教《春望》这首古诗时,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几乎所有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把“搔”的意思解释为“抓”、“挠”,因为《说文解字》上也是这样定的。因此,这句诗就解释为:“(因国破家亡,诗人的愁越来越大)以致用手不停地去抓头发,而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都插不住了。”我认为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的味道,如果前一句是讲作者因愁而去做抓的动作,那么后一句为什么突然转到“浑欲不胜簪”了呢?谁能解释这其中的奥妙呢?我想把“搔”解释为“束”的意思的话,“白头搔更短”就能说清“浑欲不胜簪”了(即把白头束起来,可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这样意思也就连贯一些,这虽是文字上的细微枝节,但备课时能认真细读品味,不仅可以增加一点读书乐趣,教学时也就可以有一番讲究了。如果备课时不经自己细读,贸然执教,就得不到这种益处。
二、深思
备课时,除了边读边想外,还要掩卷深思。从词句到篇章,从作者思路、文章结构到中心思想、写作特色,都要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教起课来就能游刃有余,而这种思考习惯的养成,更使自己得益不浅。如:教《一个苹果》这篇范文,备课时,我怀疑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在严重缺水、干渴得要命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苹果在防炮洞里八个战士的手中转了两圈,连长又是动员,又是带头吃,为什么结果八个人才吃了小半个,还剩下大半个呢?学生能相信这个事实吗?于是,我反复读范文,深入钻研范文,认识到八个人都愿自己少吃一点,希望战友多吃一点,反被战士们这种互相关心的阶级友爱所感动。由于我的思想感情和范文一致起来了,因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博览
结合备课扩大阅读的范围,也是可以取得“一石三鸟”效果的好办法。教学中节选的课文有必要读读全文;教作者的某一篇文章也可以看看他的其他文章,對同一个主题、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如:郭沫若的《雷电颂》和《天上的街市》博览之后,认识就更为全面。了解一下历史与历史剧的差别联系,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自己的充实都有好处。
细读、深思、博览,既是教学的准备过程,也是充实教师自己的捷径。若能持之以恒,必能收到化零为整之功。我们常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要准备“一桶水”。若老是简单地借助于“教参”、“教案”等现成资料,就难以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瑰宝,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时难免会捉襟见肘。所以备课时应细读、深思、博览,将点点滴滴汇入知识的长河,让自己知识的长河滔滔不绝,这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