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抿、饮,品千年陈酿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ba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色彩纷呈。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此,新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要有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强化语文学科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的作用,强调“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对话”的模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脍炙人口的佳句时获得最真切的美的享受和情的熏陶呢?
  我认为,古诗词如千年陈酿,唯有优秀的“品酒师”才能知其“味”:
  
  一、闻——诗中情
  
  音美感耳,更何况中国的传统文字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元曲,无不可吟唱。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在由音乐营造的这种生动和谐的氛围中,音乐与心灵发生碰撞。学生感受到美、体味到美、理解了美。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聆听体现诗歌内容、表达诗人自身情感的音乐作品,对学生理解诗歌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高中语文选修本中选取了张若虚的著名诗歌《春江花月夜》,教学时可放那首典雅优美的古筝同名曲。乐器本身特有的感伤色彩,带聆听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空灵超脱的世界。乐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音乐的回旋变化之中,同学们眼前展现出千年前古人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种种人生场景,体味到诗人当时的每一次心灵律动。尤其是尾声的音乐,在情绪达到顶峰后陡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久久不能自拔。这种优美直观的诗歌赏析,让学生比较完整地理解了诗歌内部情感的流动轨迹,很容易就体会出了诗中喜悦、怅惘与阵阵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鉴赏这一古诗的最终目的。
  
  二、抿——诗中境
  
  古诗在写景上手法丰富,远与近、高与低、明与暗、动与静、虚与实等有机结合,构成一幅幅醇美的客观自然图画:或白云澹澹,或流水淙淙;或高山峻拔,或平畴万里;或山川原野,或繁华都市;或春日春风,或秋雨秋叶;或游子吟叹,或思妇彷徨。这些客观自然画面,都是作者自身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可抿一小口,闭上双眼,想象古诗之意境氛围。
  例如:五言绝句(唐代)组合其中之一——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寫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却相互关联、融合为一。
  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请大家欣赏同学的画,同学们兴趣大增。把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和自己身边的同学连接在一起,到底我们的同学会画出怎样的水平呢?同学们在画中寻找诗中的意韵,又以诗中的意境为标准欣赏和比较着画中的优点和不足,不知不觉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由被动变主动、由浅入深、由粗略到细致。
  想象的教学方法,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诗歌、增强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使学生与生活于千年之前的诗人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灵契合,真正感受到了在实践中学习的乐趣。
  
  三、饮(吟)——诗中意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地大量地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于实践之中。
  吟诵包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和吟诵古诗词本身两部分,也包括老师示范和学生展示两种情况,更可以找来名家朗读的有关音画作品甚至再加上美妙的乐曲共同品味。我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强调了用自己的语言将诗叙述出来,这对于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境和准确理解字、词是很重要的,也相当于给学生一定的材料让他进行当堂口头作文。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歌意蕴,还可以在学生不同的语言表述中互相补充、互相竞争、互相激发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让学生结合诗歌意境口头描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莲动下渔舟,竹喧归浣女”的画面,并且通过字数的限制使学生做到既要鲜明生动形象,又要精练到位。
  当然,对诗歌本身好的朗读,也是学生充分感受诗歌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可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停顿正确、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还可以适当举行一些古诗词的朗诵会和评议会,让学生专门利用班会和自习时间进行以磁带、CD等为载体举行的古代诗词的吟唱活动。这样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充满了时代气息,把古诗词的学习和培养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结合了起来。
  诗是开启心灵的艺术,诗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学习古代诗词,能够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培养语感,开发语言能力;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塑造学生的心志;能够在学生的心里播撒民族文化的种子,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伟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优秀。因而,古诗教学要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态势,增进学生的人文思想,构筑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注重互动生成,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古诗词的学习成为品不完、赏不尽的千年陈酿。
其他文献
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文言文,不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非常重视人自身的教化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体现“礼”、“乐”的和谐统一,是一种以礼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文化。这种人文教育是对高尚人格的塑造,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今天,学生对人文科学的认识日益浅薄,十分需要我们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阐发古代文言文在这方面的社会作用。古代学者的作品中有许多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领导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事业中,班主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组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学校中的教学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这是一门艺术。笔者在教育教学
期刊
孟子曰:“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育家认为,博大深邃的师爱是教育艺术王国的万有引力,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人间最崇高的强大力量。   下面就班级管理谈谈我的体会:    一、充分发挥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一带二导”上。“带”——发挥班主任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班主任充分利用“身教
期刊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新教材,已把语文实践活动与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并列分类编排,更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事实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于留心处皆语文!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
期刊
小学阶段经常会遇到写状物类的作文。所谓状物,就是用语言文字对物体进行叙述描写。状,是叙述、描写之意;物,是所描述的对象,既可以是动、植物,也可以是人工或自然形成的物品。对于此类作文,很多学生都不能像叙事类作文那样得心应手,往往一堂作文课下来,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此类作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观察    俗话说,只有观察,才能熟悉,才有发现。状物作文更
期刊
教育的关键在学校,而对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则在于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学校联系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桥梁,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
期刊
一个小学班主任要有凝聚力,就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一、真诚坦率    每接一个新班后,我总是尽可能做好三件事:一是开好和同学的见面会。会上,我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姓名、经历、兴趣和爱好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沟通感情。二是和学生谈心。一个个地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周围环境、个人交往和兴趣爱好等情况,熟悉学生,与他们交朋友。三是仔细留心观察。逐个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情况和心理、性格特点,对
期刊
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冲破学习国文以求功名观念的束缚,提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如今,语文教学的任务已由听说读写发展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中的人格、气质、兴趣等诸多方面。为此,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如下探讨。    一、积极启发,让学生大胆参与,唤起学生的创新
期刊
黄一,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不点”。爱他在课外,因为“他的眼里只有他”,天真幼稚、顽皮可爱;恨他在课内,因为他手脚不停、眨眼、下座跑,不守纪律、专门捣蛋,是个十足的淘气包。  开学初,因他是个“特殊人物”,我特意将他的课桌请到讲桌旁,让他坐在我的眼皮底下,好时刻“关照”他,帮助他“改邪归正”。可谁知这不但没见效,反而更让我手足无措:人家读书,他专心玩笔;同学写字,他津津有味地把一块新橡皮割得粉身碎
期刊
散文诗是文苑里的一朵奇葩,芬芳四溢。它有着诗的意境和韵味,散文的流畅和飘逸的美。它犹如一位精灵,总是飞到诗的殿堂和散文的天空舞蹈、歌唱。但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文学史界和教材未曾将它列入单独的文学体裁。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就常遇此现象。有的理论著作及教材将它归为诗歌类或散文类。中学语文教材就是如此,将散文诗和诗相提并论。笔者认为,将散文诗归为诗歌类或散文类中,都值得商榷。    一、散文诗的含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