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当代工笔人物画在传统文化理念和艺术精神的基础上不断的开拓与创新,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技法的运用都为工笔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学院派艺术创作者作为中国工笔画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体现当代人审美观念和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学院派;工笔人物;现象
一、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
“工笔画”这一词最早起源于清朝,在此之前一直被称之为“细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工笔画也在时代的更替中从幼稚走向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态的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相比于水墨写意画,工笔画更多的关注于细节,注重写实。如传统工笔人物画名作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绘性,而且富有诗意。到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画传入了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造在造型的表现上更加准确,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从近代到现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经历了低潮和复兴阶段,艺术语言和笔墨技法也在传承和创新中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当代工笔画的发展应该说是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和规律比较自然的呈现,“当代”既是一个时间的概括,同时又是一个风格概念,与它相对的是传统形式的工笔画,这些传统的工笔画在当代同样存在着。工笔画的当代性既不是单纯以西方美术构造的,也不是仅仅拿传统来替换现实。如果说写意画是由于争执在绘画的民族性中固步自封了自身创新的步伐,而所谓的当代艺术不免总是描绘西方的观念和意识,那么当代工笔画则是既承接着中国中华本土文脉,又吸纳和包容了外来的艺术和文化的资源,一方面从传统的士大夫的文化传统中超脱出来,而且紧紧维系着中国艺术的纽带,并在形式语言上完全满足着传统视觉的需求;另一方又在技法、工具、媒介等方面相对自由的借鉴了油画、岩彩画、版画等,极大的开拓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
在二十世纪,工笔画家们经历数十年的创新性努力后,当代工笔人物画家成就了一种崭新的工笔人物画样式,他们的作品频繁的参选全国大型艺术展览并获奖,从而在中国画坛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些名家的出现,给中国工笔画届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气息。伴随着人们对此类工笔人物画样式的褒奖,追慕和效仿,从而在全国渐成气候。以学院中中青年为主力的工笔画家遍布于全国各地,称为工笔画创作中的中坚力量。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科学写实主义的造型方法已经比较成功的纳入了中国绘画的体系。在这批中青年的艺术创作中,最明显的特点是能够兼收并蓄,他们的作品从风格上来说已经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古代和近代,具有明显的新时代特征。从审美形态来看,当今的工笔画与古代的工笔画在内涵、形式、语言等方面也都有时代特征的区别,当代工笔画已从传统形态发展为现代形态,是新式美术教育的直接产物,我们可以称之为“学院派工笔人物画”样式。
二、当代社会学院派工笔人物画现象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工笔人物画家秉持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理念,创作出不同风格题材的艺术作品,使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创作风格走向多元化。在工笔人物画繁盛发展的背后,往往也充斥着痛斥、谩骂的声音,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是合理的”。我们可以看到“学院派工笔人物画”的背后,是近百年来中国画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当今中国工笔画学习者在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下,审美观念的变化,内心纠正的表现,是为风格而风格,为创新而创新的盲目表现,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有意或是无意的误读,其中反映了当代人截然不同的心理。
相对而言,赞扬或是效仿的原因较为明确,首先,反映了對共性美的追求和趋利的心理,这种样式的作品雅俗共赏,整洁美观,深受大众群体的喜爱,画者或是有名气或是没有,可以单单凭借着技艺的精良就可相对容易的获取经济利益,这一点,与当下大众群体一般的审美,需求和经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美术家和美术批评者对此现象表现的无能为力或是影响甚小,这是大众审美需求和市场供给所决定的。
其次是学院教学体系的作用,“学院工笔人物画”名家身处于全国各高校美术院系任职并且在画届小有影响力,在自觉与非自觉之间,他们的工笔人物画写生或是创作的作品样式受到画界的广泛认可,并且有效的在各个地区获得推广。换言之,这种样式更符合根植于西画认识的初学者对中国当代工笔画的表面化领悟,这种影响下使趋利的效仿者与日俱增,其中不乏因效仿学院派工笔人物画而成为名家的画者。
再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工笔人物画在创作中对造型的要求已经通过照片、复印技术或是PS技术的广泛应用得以解决,从而使效仿者只学习勾线和敷色方法,对工笔画最看重的“形”的要求不在是困扰,继而使学习者的群体得以扩大。伴随着参展或是功利的心理,临摹照片、甚至将照片复印再按照一定比例扩大加以复写、应用PS技术稍加组合或是修改,表面化的模仿“学院派工笔人物画”名家样式,实质上早已缺失了工笔画的内在意蕴。由于效仿者的作品在勾线、染色等技巧上符合传统技法的基本要求,或者具备内容的适时因素,加之当今社会的人情世故介入,参展并获奖也能成为事实。这种褒贬并存的现象也为工笔画的从事者推波助澜,扩大了工笔人物画在当今画坛的影响力。
三、当代艺术院校工笔人物画现象
近年来,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们继承、吸收、创新、探索出一系列成果,无论是在作品材料、题材,还是颜色、技法等方面都做出突出的贡献,使工笔人物画丰富多彩、变化多样。在美术界涌现出一大批画家,有何家英、李爱国、刘泉义、蒋彩萍、王冠军等。而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何家英是学院风格兴起的一个标志和典型的代表性人物,他主要立足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用线、用色、笔法,借鉴西方绘画中严谨的造型风格,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借鉴了传统中国工笔画和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创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如《秋冥》、《舞之憩》、《米脂的婆姨》等,读他的画,会从中找到一种真诚细腻的激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色彩。 当代画家何家英在艺术界能取得的重大成就,自然与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分不开。在他眼里,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正的传承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他的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何家英除了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认识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那种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借鉴具体方法解决问题,并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今,他的成功与成名已成为当今学院派工笔人物学习者所效仿的对象,虽然有学习者不乏通过学习和借鉴何家英的作品,在自己创作中开辟属于自己的绘画方向和道路,帮助很多青年学习者得以吸收和成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利,以至于全国各大美术高校的很多青年学生对其作品纷纷进行临摹复制的学习,学生过多看中对于笔墨技法的学习和运用,缺乏了对其作品内涵神韵的探索,最后呈现的工笔人物作品中表现对象没有精神世界和内在神韵,只有简单的造型勾线和敷色;学生只是一味的运用复制技术对其作品进行扫描放大的过稿起形,而使自身缺失了对人物造型的准确把握,对复制技术产生了依赖,降低自身对人物造型的训练要求。很多高校教师工作者,只是注重画面最后呈现的效果,对过程的要求不做过多的强调。并且在高等美术院校的绘画专业课时有限,而要进行绘制临摹一幅工笔画耗置时间稍长,致使学生临摹学习时间多创作时间少,并且只知着眼于描绘对象勾线造型和敷色,以及画面再现美丽人物外表,而人物毫无精神内涵,缺少了令人回味的传统中国画的意蕴和意境。作品呈现的人物与人物之间,有的近乎呆板。人物与景物之间,缺少内部存在的意义,长久而为,不利于学院派工笔画的传承和发展。
四、自我感悟
学院派工笔人物画现象是当代中国艺术接受群体真实心态的体现。其中,有肯定的欣赏,有缺少自信的盲从与功利性的投机,或许还有厌恶和妒忌。然而学院派工笔人物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快餐时代独特的文化景观。社会出现的褒奖、追慕和效仿,使得学院派工笔人物画家名声显赫。但同时,对当今学院派继承者的影响有好的一面,我们作为传承者,应该理性的看待这种现象,避免随波逐流。学院派的传承者应该努力学习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笔墨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人物绘画中的神情和气韵,体会工笔画所呈现出独特的意蕴,在传承和创新中走出属于工笔画特有的神采,让中国画在世界大放异彩。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给予观者视觉享受,因此,广泛的艺术创作者,以及相对接触自然较少的学院派学生应该深入到社会与自然生活中,在不同的领域去体验、观察、感受。收集各类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正如我们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作为当下传统艺术的继承者,应该着力于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通常别人留意不到的地方,我们就要敏锐的察觉与发现到,应该致力于学习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笔墨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人物绘画中的神情和气韵,体会工笔画所呈现出独特的意蕴,提升自身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艺术趣味,这样在未来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才会绘制出符合自我情感、贴近生活情趣、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在传承和创新中走出属于工笔画特有的神采,使中国的工笔人物画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健康向上的发展,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樊波.中国画艺术專史·人物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 .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 .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
[5] .张强.中国人物画[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6] .洪再新,张欣玮.国画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 .高明潞.中国当代美术史[M].山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郭宏(1993.3—),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吕梁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学院派;工笔人物;现象
一、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
“工笔画”这一词最早起源于清朝,在此之前一直被称之为“细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工笔画也在时代的更替中从幼稚走向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态的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相比于水墨写意画,工笔画更多的关注于细节,注重写实。如传统工笔人物画名作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绘性,而且富有诗意。到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画传入了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造在造型的表现上更加准确,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从近代到现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经历了低潮和复兴阶段,艺术语言和笔墨技法也在传承和创新中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当代工笔画的发展应该说是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和规律比较自然的呈现,“当代”既是一个时间的概括,同时又是一个风格概念,与它相对的是传统形式的工笔画,这些传统的工笔画在当代同样存在着。工笔画的当代性既不是单纯以西方美术构造的,也不是仅仅拿传统来替换现实。如果说写意画是由于争执在绘画的民族性中固步自封了自身创新的步伐,而所谓的当代艺术不免总是描绘西方的观念和意识,那么当代工笔画则是既承接着中国中华本土文脉,又吸纳和包容了外来的艺术和文化的资源,一方面从传统的士大夫的文化传统中超脱出来,而且紧紧维系着中国艺术的纽带,并在形式语言上完全满足着传统视觉的需求;另一方又在技法、工具、媒介等方面相对自由的借鉴了油画、岩彩画、版画等,极大的开拓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
在二十世纪,工笔画家们经历数十年的创新性努力后,当代工笔人物画家成就了一种崭新的工笔人物画样式,他们的作品频繁的参选全国大型艺术展览并获奖,从而在中国画坛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些名家的出现,给中国工笔画届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气息。伴随着人们对此类工笔人物画样式的褒奖,追慕和效仿,从而在全国渐成气候。以学院中中青年为主力的工笔画家遍布于全国各地,称为工笔画创作中的中坚力量。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科学写实主义的造型方法已经比较成功的纳入了中国绘画的体系。在这批中青年的艺术创作中,最明显的特点是能够兼收并蓄,他们的作品从风格上来说已经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古代和近代,具有明显的新时代特征。从审美形态来看,当今的工笔画与古代的工笔画在内涵、形式、语言等方面也都有时代特征的区别,当代工笔画已从传统形态发展为现代形态,是新式美术教育的直接产物,我们可以称之为“学院派工笔人物画”样式。
二、当代社会学院派工笔人物画现象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工笔人物画家秉持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理念,创作出不同风格题材的艺术作品,使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创作风格走向多元化。在工笔人物画繁盛发展的背后,往往也充斥着痛斥、谩骂的声音,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是合理的”。我们可以看到“学院派工笔人物画”的背后,是近百年来中国画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当今中国工笔画学习者在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下,审美观念的变化,内心纠正的表现,是为风格而风格,为创新而创新的盲目表现,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有意或是无意的误读,其中反映了当代人截然不同的心理。
相对而言,赞扬或是效仿的原因较为明确,首先,反映了對共性美的追求和趋利的心理,这种样式的作品雅俗共赏,整洁美观,深受大众群体的喜爱,画者或是有名气或是没有,可以单单凭借着技艺的精良就可相对容易的获取经济利益,这一点,与当下大众群体一般的审美,需求和经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美术家和美术批评者对此现象表现的无能为力或是影响甚小,这是大众审美需求和市场供给所决定的。
其次是学院教学体系的作用,“学院工笔人物画”名家身处于全国各高校美术院系任职并且在画届小有影响力,在自觉与非自觉之间,他们的工笔人物画写生或是创作的作品样式受到画界的广泛认可,并且有效的在各个地区获得推广。换言之,这种样式更符合根植于西画认识的初学者对中国当代工笔画的表面化领悟,这种影响下使趋利的效仿者与日俱增,其中不乏因效仿学院派工笔人物画而成为名家的画者。
再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工笔人物画在创作中对造型的要求已经通过照片、复印技术或是PS技术的广泛应用得以解决,从而使效仿者只学习勾线和敷色方法,对工笔画最看重的“形”的要求不在是困扰,继而使学习者的群体得以扩大。伴随着参展或是功利的心理,临摹照片、甚至将照片复印再按照一定比例扩大加以复写、应用PS技术稍加组合或是修改,表面化的模仿“学院派工笔人物画”名家样式,实质上早已缺失了工笔画的内在意蕴。由于效仿者的作品在勾线、染色等技巧上符合传统技法的基本要求,或者具备内容的适时因素,加之当今社会的人情世故介入,参展并获奖也能成为事实。这种褒贬并存的现象也为工笔画的从事者推波助澜,扩大了工笔人物画在当今画坛的影响力。
三、当代艺术院校工笔人物画现象
近年来,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们继承、吸收、创新、探索出一系列成果,无论是在作品材料、题材,还是颜色、技法等方面都做出突出的贡献,使工笔人物画丰富多彩、变化多样。在美术界涌现出一大批画家,有何家英、李爱国、刘泉义、蒋彩萍、王冠军等。而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何家英是学院风格兴起的一个标志和典型的代表性人物,他主要立足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用线、用色、笔法,借鉴西方绘画中严谨的造型风格,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借鉴了传统中国工笔画和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创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如《秋冥》、《舞之憩》、《米脂的婆姨》等,读他的画,会从中找到一种真诚细腻的激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色彩。 当代画家何家英在艺术界能取得的重大成就,自然与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分不开。在他眼里,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正的传承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他的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何家英除了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认识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那种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借鉴具体方法解决问题,并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今,他的成功与成名已成为当今学院派工笔人物学习者所效仿的对象,虽然有学习者不乏通过学习和借鉴何家英的作品,在自己创作中开辟属于自己的绘画方向和道路,帮助很多青年学习者得以吸收和成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利,以至于全国各大美术高校的很多青年学生对其作品纷纷进行临摹复制的学习,学生过多看中对于笔墨技法的学习和运用,缺乏了对其作品内涵神韵的探索,最后呈现的工笔人物作品中表现对象没有精神世界和内在神韵,只有简单的造型勾线和敷色;学生只是一味的运用复制技术对其作品进行扫描放大的过稿起形,而使自身缺失了对人物造型的准确把握,对复制技术产生了依赖,降低自身对人物造型的训练要求。很多高校教师工作者,只是注重画面最后呈现的效果,对过程的要求不做过多的强调。并且在高等美术院校的绘画专业课时有限,而要进行绘制临摹一幅工笔画耗置时间稍长,致使学生临摹学习时间多创作时间少,并且只知着眼于描绘对象勾线造型和敷色,以及画面再现美丽人物外表,而人物毫无精神内涵,缺少了令人回味的传统中国画的意蕴和意境。作品呈现的人物与人物之间,有的近乎呆板。人物与景物之间,缺少内部存在的意义,长久而为,不利于学院派工笔画的传承和发展。
四、自我感悟
学院派工笔人物画现象是当代中国艺术接受群体真实心态的体现。其中,有肯定的欣赏,有缺少自信的盲从与功利性的投机,或许还有厌恶和妒忌。然而学院派工笔人物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快餐时代独特的文化景观。社会出现的褒奖、追慕和效仿,使得学院派工笔人物画家名声显赫。但同时,对当今学院派继承者的影响有好的一面,我们作为传承者,应该理性的看待这种现象,避免随波逐流。学院派的传承者应该努力学习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笔墨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人物绘画中的神情和气韵,体会工笔画所呈现出独特的意蕴,在传承和创新中走出属于工笔画特有的神采,让中国画在世界大放异彩。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给予观者视觉享受,因此,广泛的艺术创作者,以及相对接触自然较少的学院派学生应该深入到社会与自然生活中,在不同的领域去体验、观察、感受。收集各类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正如我们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作为当下传统艺术的继承者,应该着力于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通常别人留意不到的地方,我们就要敏锐的察觉与发现到,应该致力于学习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笔墨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人物绘画中的神情和气韵,体会工笔画所呈现出独特的意蕴,提升自身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艺术趣味,这样在未来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才会绘制出符合自我情感、贴近生活情趣、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在传承和创新中走出属于工笔画特有的神采,使中国的工笔人物画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健康向上的发展,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樊波.中国画艺术專史·人物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 .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 .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
[5] .张强.中国人物画[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6] .洪再新,张欣玮.国画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 .高明潞.中国当代美术史[M].山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郭宏(1993.3—),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吕梁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