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神圣的。生命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生命教育珍视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中学语文中的内容,结合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及当前社会中一些现实,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以期通过生命教育的实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命教育 自虐或虐他 珍惜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并开始实践生命教育。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引入,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探讨和推广,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达到一个高潮;辽宁、上海、湖南等省市相继颁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至此生命教育在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幸福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的根本就在于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以何为生”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为何而生”的内在意义,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当代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有调查指出,自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中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大因素。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字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在11—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
近年来,关于中学生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且施暴年龄层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残忍,据《中国教育报》在十多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至少有1.1万中学生死于非命,相当于每天消失近一个班,这些现象与我们的基础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有很大关系。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受教育者被成批的投入“教育工厂”按标准加工,然后批量生产,对效率、实用和功利的片面追求,让学校教育迷失了自我,忘却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忘却了学生本身的个体性,忘却了其生命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三、中学语文课堂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就产生了一些自虐或者虐他的现象,甚至出现漠视他人生命、残害他人,漠视自己生命、相约自杀等,这些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所以,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体。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可以概括为三点: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关注。这三点正是生命教育所关注的。那如何在语文课堂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在听读训练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的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部分中最能陶冶学生情操的当属听和读。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课《海燕》就是让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感受生命的积极向上的最佳习作,笔者在教授本课时,着眼在读上,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诵读到了最后,当学生读到“——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两句时,大部分学生情绪激昂、精神饱满。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张闻天说:“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学生在听读中感受到生命的积极向上也就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让学生先听后读,读后学生总结很有深度:当今之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一种人“虽生如死”,另一种人“虽死犹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那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是决没有好下场的人,只要时候一到,他们的下场就会让大家看到。至于那些“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人民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看到学生在总结,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
(二)用辩论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
哲学论中认为矛盾是发展的动力。语文课堂中适时、恰当的制造一些矛盾很有必要,尤其是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时。一次综合性学习课上,有一话题“中学生上网”,我立刻抓住八年级男女学生相互排斥的心理,把男女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题为“中学生上网利弊谈”的辩论会,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学生明白了上网的利弊,知道了什么时候可以上什么时候不能上,也懂得了上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成都九中高二文科(3)班的男生文杰(化名),从新城市广场的住宅楼上跳楼身亡。在课堂上我讲述新闻后给学生留下一个话题为“如此结束对还是错”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有学生引用俄国戏剧之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辩论到最后,所有学生都认为当代中学生应当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蕴含着无限激情,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兴奋或沉闷,我们都能让生命发出光芒。
(三)学会用写作去反思挫折与死亡
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欣赏生命的美好与激情,也要让学生学会接受生命中的必然和偶然,学会面对生命中挫折与死亡。
五·一二大地震使我们失去了无数的同胞,同时也带给活着的人阴霾,许多人至今仍无法走出阴影。用学生的笔尖去触碰那根心灵的线,让学生去反思灾难突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失意或成功辉煌,学会面对鲜花与荣誉,更要学会面对怀疑与冷落。
死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忌讳的,我国的传统教育让人们很难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死亡。一个材料作文题却让学生不得不思考: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你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通过学生自己的写作,让学生反思和了解生命的可贵,从而知道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虐或虐他事件的发生,也减少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四、结语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时刻刻铭记生命的可贵,尽自己之力去贯彻生命教育,尽自己之力去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生命如花,花如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其实就如园中的花儿一样,会绽放,会凋谢。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就象爱花一样爱自己,让人们看到我的美丽。
让每一个停步的人,为我的花香而呼吸一口气……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爱的艺术
[2]張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
[3]邓鹏宇,吴清旸,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学校长,2008(5)
[4]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命教育 自虐或虐他 珍惜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并开始实践生命教育。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引入,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探讨和推广,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达到一个高潮;辽宁、上海、湖南等省市相继颁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至此生命教育在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幸福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的根本就在于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以何为生”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为何而生”的内在意义,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当代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有调查指出,自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中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大因素。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字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在11—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
近年来,关于中学生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且施暴年龄层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残忍,据《中国教育报》在十多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至少有1.1万中学生死于非命,相当于每天消失近一个班,这些现象与我们的基础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有很大关系。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受教育者被成批的投入“教育工厂”按标准加工,然后批量生产,对效率、实用和功利的片面追求,让学校教育迷失了自我,忘却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忘却了学生本身的个体性,忘却了其生命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三、中学语文课堂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就产生了一些自虐或者虐他的现象,甚至出现漠视他人生命、残害他人,漠视自己生命、相约自杀等,这些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所以,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体。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可以概括为三点: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关注。这三点正是生命教育所关注的。那如何在语文课堂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在听读训练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的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部分中最能陶冶学生情操的当属听和读。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课《海燕》就是让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感受生命的积极向上的最佳习作,笔者在教授本课时,着眼在读上,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诵读到了最后,当学生读到“——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两句时,大部分学生情绪激昂、精神饱满。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张闻天说:“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学生在听读中感受到生命的积极向上也就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让学生先听后读,读后学生总结很有深度:当今之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一种人“虽生如死”,另一种人“虽死犹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那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是决没有好下场的人,只要时候一到,他们的下场就会让大家看到。至于那些“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人民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看到学生在总结,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
(二)用辩论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
哲学论中认为矛盾是发展的动力。语文课堂中适时、恰当的制造一些矛盾很有必要,尤其是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时。一次综合性学习课上,有一话题“中学生上网”,我立刻抓住八年级男女学生相互排斥的心理,把男女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题为“中学生上网利弊谈”的辩论会,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学生明白了上网的利弊,知道了什么时候可以上什么时候不能上,也懂得了上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成都九中高二文科(3)班的男生文杰(化名),从新城市广场的住宅楼上跳楼身亡。在课堂上我讲述新闻后给学生留下一个话题为“如此结束对还是错”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有学生引用俄国戏剧之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辩论到最后,所有学生都认为当代中学生应当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蕴含着无限激情,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兴奋或沉闷,我们都能让生命发出光芒。
(三)学会用写作去反思挫折与死亡
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欣赏生命的美好与激情,也要让学生学会接受生命中的必然和偶然,学会面对生命中挫折与死亡。
五·一二大地震使我们失去了无数的同胞,同时也带给活着的人阴霾,许多人至今仍无法走出阴影。用学生的笔尖去触碰那根心灵的线,让学生去反思灾难突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失意或成功辉煌,学会面对鲜花与荣誉,更要学会面对怀疑与冷落。
死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忌讳的,我国的传统教育让人们很难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死亡。一个材料作文题却让学生不得不思考: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你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通过学生自己的写作,让学生反思和了解生命的可贵,从而知道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虐或虐他事件的发生,也减少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四、结语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时刻刻铭记生命的可贵,尽自己之力去贯彻生命教育,尽自己之力去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生命如花,花如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其实就如园中的花儿一样,会绽放,会凋谢。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就象爱花一样爱自己,让人们看到我的美丽。
让每一个停步的人,为我的花香而呼吸一口气……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爱的艺术
[2]張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
[3]邓鹏宇,吴清旸,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学校长,2008(5)
[4]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