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drea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试图以某县域为例展开调查,探讨提高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与方法问题。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现状调查,课题组主要采取问卷、座谈、年度工作督查、专题教学视导等方式进行,前后经历了三年时间。
  1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对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现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保障措施乏力,导致教研活动欠实。课题组实地查阅资料和走访调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组织保障在农村学校均有文本可查。但是在占农村学校比例很大的完小、村小和規模较小的乡(镇)中心小学、中学,其制度约束力、执行力较弱,保障措施的后劲不足。因此,导致了教师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学科组教研活动只凑数量不求质量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的学科教研组出现了伪造教研活动次数的情况。
  第二,专业引领缺乏,导致研究活动盲目。农村学校教学研究历年来是被专家们“遗忘的角落”。2009年以前,县级教学视导只关注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忽略了大多数教师群体——完小和村小。他们渴望自己专业知识更新,但又缺乏专业引领与指导,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现实矛盾。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60%以上的教研活动主题不明确,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强;研究结果没有明确的表示,研究结论的指导性不强,90%的活动没有形成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三,校本力量薄弱,导致研究空乏肤浅。首先,农村学校学科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很多学校教师数量不缺,但是某些学科专业对口的教师不够,“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研讨活动带来不良影响。其次,同年级学科的教师少。一个乡镇只有一位化学教师的学校达到了80%以上,只有一位或两位物理教师的也占70%。村小一般就3~5名教师,完小和规模小的中心小学也不超过7名教师,学科研究团队力量很弱势。其三,农村教师素质偏低。大部分教师第一学历都是70年代和80年代初中、高中毕业生,通过在职培训获得第二学历。年龄结构老化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突出特点,据2008年调查数据反映,中小学教师50岁以上的占30%,年龄在40~49岁的占55%,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专业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工作表现出以下三种倾向:①教师没有真正把教研当做自己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教不研”的群体占主导优势;②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无所适从,“想研怕研”的群体比例比较大;③86%的学校、教师在校本教研工作中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忽略了校本教研的基本价值,“盲研低效”的现象相对普遍。
  第四,课业负担偏重,导致研究成为包袱。农村小学受生源的影响,班额小,95%以上的教师任教5个以上学科,尤其是村小和完小的教师,他们包揽了所有学科课程,再加上几个学科的备课任务,已使他们负荷累累,哪有时间和精力搞研究?在这样满负荷的重压下,研究工作也只能是搭头戏了。
  第五,研讨方式单调,导致研究活动低效。学校规定每周半天教研活动时间,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县中心教研组每学期一次教研活动,也只有极少数教师受益。教研室教学视导每学期一次,这也只能满足中心小学和中学的少数学科教师。这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专业发展需求,他们需要更新自己专业知识。这种“供”“求”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题组对以上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认为影响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本教研管理机制保障乏力,影响教师教研热情。校本教研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能给校本教研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村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首先,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不健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大部分限于“规定性”制度方面。但是对于如何落实“规定性”制度,确保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保障性”制度不健全,对于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约束性”制度建设也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地从制度层面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后驱力。因此,只有把制度的“规定性、保障性、约束性”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系统考虑制度建设问题,才能构建出科学的、实用的、有效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
  其次,校本教研职责落实有缺位。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校长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在校本教研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学校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校长,应该如何处理好校本教研的“管”和“做”的关系,是否真心实意的把思想和行为投入到校本教研中去,怎样考评校长在校本教研中所做的工作或业绩?业务专干、教导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等校本教研中坚力量,又该如何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学校是否充分发挥了这支“中坚力量”的作用,是否调动了“中坚力量”在校本教研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等等这些都是校本教研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三,教师业绩评价重心存偏差。在农村学校,影响校本教研开展的“拦路虎”就是教师工作业绩怎么评价、从哪些方面评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评仅凭每学期期末学生学科考试成绩排名,可谓“一试定终身”,无论你业务水平再高,学生成绩没有考上去,也该“趴下”。相反,那些业务能力低下,不惜牺牲学生一切,“死干硬拼”成绩上去了的教师享受“优秀”业绩。这种简单的评价办法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更不利于学校教育发展。
  第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差异,影响教研正常运行。农村学校校本教研难以正常化、规范化运行的另一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队伍的结构。年龄老化、学历层次较低、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外流等等这是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民办”当家,研究能力有局限。据2008年的调查资料反映,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基本上是民办教师当家。由于没有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对他们进行“改头换面”,那真是一件难事。   “高职”无望,研究激情受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现在基本上都具备中级职称。在晋升职称问题上,小学教师聘高级职称几乎是没有望头。因此,对自己专业发展失去了后劲,对做研究丧失了激情。
  “青黄”不接,研究环境受制约。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招聘了一批青年教师,为农村学校注入新活力。但是,在农村学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如何引领这些青年教师走上教研之路,让他们热爱教研工作,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这又成为一大难题。搞教研需要好的环境,青年教师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与扶持。
  第三,农村学校办学规模与发展的滞后,影响教研工作开展。目前,包班教师占主导,难以保证研究精力和时间。农村90%以上为包班教师,周一到周五白天是满负荷工作量,晚上要备次日一天的课,还要批改作业,再加上学校常规性事务工作。因此,教师搞研究的精力和时间难以保证。
  单学科教师占主体,难以保证研究效果与质量。目前,农村中小学单学科教师占主体优势,有的中小学还“一人多科”,而且还“教非所学”。这样,难以组成一个有实力的研究团队,研究力量薄弱,很难保证研究的效果与研究质量。
  研讨活动途径单一,难以满足教师教研需求。农村学校80%教师除享受“法定教研活动日”,及其有限的几本专业刊物以外,很难有其它途径进行学习交流,远远不能满足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需求。
  专题研讨引领缺失,难以应对教师专业日益发展趋势。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效性低下的又一因素就是专业引领缺失。教师们在具体研究活动中,如何选定研究专题、如何推敲研究内容、怎样谋划研究过程、怎样选择研究方法、怎样提炼研究结论、怎样总结研究经验等等方面缺乏专业指导,导致他们的研究走了不少弯路,研究成果质量不高,无用低效的研究工作耗时费力。
  2 校本教研现状调适对策与思考
  改变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现状已经迫在眉睫。为了破解农村学校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特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第一,强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落实校本教研管理责任。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保障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校本教研在农村学校才有其滋生的土壤。
  加强校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首先必须做到“三管”即:管人,就是从校长、业务专干、教导主任、到学科研究组织长、一般教师等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管事,就是学校校本教研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都要有制度规定;管效,就是在校本教研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特别是对那些专业能力发展较快的教师要给予重奖,做到依效奖罚。
  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其次必须把握“三性”即:规定性制度的建立。规定性制度就是要求校本教研主体必须履行的指标性制度,它具有个性化、刚性化、硬件的规定性和落实的可操作性,它包括规划、计划、方案。保障性制度的建立。保障性制度就是确保校本教研活动能够正常、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性措施。比如:教师校本教研岗位职责、校本教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约束性制度的建立。约束性制度就是使校本教研主体具有后劲和推动力的制度。比如,教师课堂教学评优制度、校本教研奖惩制度、教学骨干教师评选制度等。
  突出活动过程管理。教研活动过程管理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教研活动过程管什么?怎么管?学校、教研组要根据实际情况或特点来确定完善活动过程管理制度。比如,“研讨活动的主题怎么来——怎么预设解决问题对策——怎样进行课例研讨——如何组织辩课——活动成果怎样形成与运用”等等这一过程是否有规定办法?其中包括参与活动“纪律要求、发言情况、行动效果”等等是否需要完善的制度?
  搞好成果评价管理。校本教研成果管理主要抓好三点,即:成果形成管理、成果运用管理、成果评价管理。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推动校本教研不断出新成果,有效开展成果运用与推广。通过成果评价管理,明确校本教研价值取向,激励教师投身教研工作,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第二,组建适合“农情”的校本教研模式,确保校本教研有效性。由于农村学校校舍分散、位置偏僻、规模小等特殊性,决定了组建适合农村特点的校本教研研究团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村教研团队的建设必须坚持“以校为本、多元互动”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调配”,确实把农村校本教研工作搞好搞活。
  以县为中心,组建县级学科中心教研组。县教研室以学科教研员为核心,组建全县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研究团队,即:县学科中心教研组。主要解决“区域性重大课题研究、教学中疑难热点问题研究、教研成果推介”等问题。同时,中心教研组还应起到大力开发优秀教研课题,不断地推出新成果,以实现乡镇之间、学校之间教研成果与资源共享的作用。
  以乡(镇)为联合体,组建学科教研联组。组建以乡镇为联合体的教研联组,就是建立以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将5到8个邻近乡镇(或县直学校)组合起来成立一个教研团队。其目的是解决“乡镇中学学科教师单一、中小学研究力量薄弱、研究资源贫乏”等问题。学科教研联组的组建,可以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搭就多形式的研讨平台,为校本教研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
  以中心小学为龙头,组建校际学科教研组。中心小学是一个乡镇学校的教学与研究中心。组建校际学科教研组,其主要目的就是“活跃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气氛、带动村小完小的校本教研工作、引领本乡(镇)各学科教研组研讨活动。”
  第三,探索农村校本教研途径,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要结合农村学校“校情”,采取“活动形式多样化、研讨方法灵活化”的教研工作思路,坚持“三要三不”的工作原则,即:要“不拘一格”不“生搬硬套”; 要“百花齐放”不“唯我独尊”;要“静待花开”不“急功近利”。真正为农村学校教師专业发展开辟一条快车道。   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途径。小课题研究方式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它一般问题小,切口小又面对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其研讨活动不受时间、场所、规模、研究人员等因素限制,研究起来自由、灵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研讨方法。学校要加强小课题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指导,帮助教师掌握小课题研究方法,少走弯路,形成具有农村学校特点的小课题研究模式。
  建立校本教研網络交流平台。学校要争取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加大学校教研设施设备建设,组建学校校本教研网络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开辟教师电子备课通道,建立学科教研工作室,组建QQ论坛群,为教师开展研究打开方便之门。
  构建灵活多样的研究方式。学校校本教研活动要采取“四结合方式”,活跃学校研究氛围。“四结合方式”是:大课题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研究方式。主要是带动引领学校校本教研工作,使学校的研究上水平,推出品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研究方式。主要是突出专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群体与个人相结合研究方式。主要是提升教师自我研究的主体意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法定教研日与随机研讨相结合研究方式。法定教研活动日就是每周规定的半天教研活动时间。随机研讨就是不受时间限制,即“有问就研、有问必研”。
  以专题为载体引领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活动专题的选择,要根据学校“校情”确定,即:根据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际缺陷及其现实需要来选择研究专题。专题研究必须坚持“低入高出”的研究原则。“低入”就是研究问题“门坎低”,确保教师“进得来”。研究过程中确保教师“留得住”,有信心开展研讨工作。问题解决确保教师“出得去”,让教师觉得搞研究不难;“高出”就是引导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低入”的问题,上升为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
  突出专业引领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学校要经常聘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业务指导,为教师疏通研究活动中遇到的困惑及其障碍,帮助教师树立从事教育科研的自信心。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经常与教师一道进行研究。专业引领要做到“三性”,即:研究方法的指导性,对怎么开展研究要加强方法指导;专业发展的导向性,就是对教师专业方面要求更具体,目标更明确,引领更到位;教育科研的规范性,就是指导教师如何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从选题、立项、开展研究、结题总结等各个环节要加强指导。
  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是关系到农村教育兴衰的大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加强农村教研工作,促进城乡教育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因此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践数学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 初中数学 教学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期刊
【摘 要】 在小学科学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科学,把生活中的问题科学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生活化 情境 内容 时间 方式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学生虽然从三年级开始与科学课
期刊
【摘 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究其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學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
期刊
【摘 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进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呢?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师生互动 条件  
期刊
【摘 要】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文化课,绝大部分课文与人们的思想、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育教学应全面的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中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化平淡、枯燥为神奇而具有魅力,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受到美的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审美能力 重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
期刊
【摘 要】 减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焦点话题,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对减负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减负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减负增效 学生学习 教师负担 健康成长  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要面向大多数,课下通过个别辅导解决个别学生问
期刊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使他们学会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学会用数学及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  【关键词】 自信心 自主性 创造性 个性品质  数学教学,要从对未来人才素质培养着眼。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使他
期刊
【摘 要】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策略  在当前的初中
期刊
习惯一词是指由于不断重复而形成的比较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教育家培根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由此可见习惯影响着人的一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非常重要。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这个年龄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是打好学习基础、
期刊
首先英语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一门非母语语言,从而使学生掌握该门语言的 “听﹑说﹑读﹑写”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写”的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教学占有了极大的比例,学生只重视了书面上的语法知识而不重视其他三种能力的培养。  1 “忽视语法”让英语教学回归本质  经常有学生很苦恼的对我说,英语语法太多太难,根本记不住,而且运用起来又太灵活,做题时根本无从下手。相信这是很多英语学习者的困惑:为什么很努力的学习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