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笔者认为应从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参与情景体验,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能力 音乐 课堂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长期以来,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绝对的权威。
音乐是深具魅力、充满启发的,音乐课堂教学整合了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音乐教学中的综合是新理念、新举措,它有鲜明的改革色彩,要追求综合的价值,使之合理、自然、得体。总之,新课标的实施为我们音乐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作为我们音乐教师,更应该揣摩新课标精神,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孩子对音乐有天生的好感,新课程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都有同样的感觉:乐队队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及对乐曲的记忆能力,比一般的同学要强;舞蹈队员的节奏感,韵律感及体态语言超过一般学生水平,这就是参与音乐能力培养的结果。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兴趣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孩子们在学唱过程中,很多孩子不敢当众唱歌,对与当众唱歌表现出极其紧张、害怕;还有一部分孩子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像在背书;有的甚至不喜欢唱歌。如何能让学生热爱并自信地唱歌呢?要做到学会尊重、赞赏学生。尊重就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不辱骂学生,不羞辱、不嘲笑学生,不当众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和主动赞赏学生的闪光点。如: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及其独特性等。经验表明:在批评中长大的学生,会养成自卑、指责、挑剔的习性;在表演中长大的学生,则会养成自信、欣赏、合作的习性。激励能使人奋发向上,训斥会使人颓废沮丧。要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诚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克所说: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一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二、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
爱主动、喜自由是学生的天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为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该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欣赏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也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及“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指定的内容,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生课堂上所学歌曲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而课外的歌曲他们只要听几遍就能模唱出来。原因何在呢?是兴趣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妨给学生一定的范围,让其有选择的说、有选择的唱、有选择的理解,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其实,对音乐的不同理解本来是很正常的,正是音乐的非文学性和不确定性,为人们的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些音乐教师往往理论上同意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在实践和習惯上用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曾上过一节儿童歌曲《小白船》的课,歌词为:“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颗桂花树,白兔在游玩。……”我并没有一味的说一味的教,而是注重让孩子去说,请孩子自己去理解。我在给出课堂内容之后,便让孩子在画纸上画出他们所理解的歌词内容,他们所画的银河有蓝色的,也有红色的;房子有高楼也有平房;他们讨论的小白船有开的快的有开的慢的等等。这一切充分让他们参与到了教学之中来,让他们在有一定范围的情况之下,有选择的理解了歌词大意。结果证明孩子们很快的学会了这首朝鲜儿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它翻唱了不同的版本,例如:激动版、抒情版、急切版……孩子们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与选择中获得了知识,所谓寓教于乐。
三、学生参与情境体验
课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范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如《梨园金曲》戏剧欣赏课,课前在教室里贴几幅剧照,有沙家浜的《智斗》、《铡美案》、《红灯记》里的人物等等,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的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播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段,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剧照,判断人物角色所属的行当。曲毕,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致顺利的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深入进行审美的体验。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的活动性,而音乐课程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的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如叫苏俄“采茶舞曲”引导学生感受区别顿音与连音在情感表现上不同的艺术效果时,我遵循音乐教学愉悦性的原则,创设游戏化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画若干棵茶树,每棵茶树代表一条旋律,让学生根据音乐听辨先采哪棵树的茶叶。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既训练听力,熟悉歌谱,掌握连音与顿音的表现方法,又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
四、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舞台上的主角,让他有一种自己备受重视的感觉,他会把他所有的本领展现给你看。让他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演出,这是一种人生的历练,也是学生对于自己的一种挑战。与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会向你展示最美的风采。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音乐教学的一点看法,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但是,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成长的机遇,参与音乐课改实验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最深的体会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兴趣更浓了。同时更觉得任重道远,教学上有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研究,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改革音乐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努力改正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的音乐课才会为同学们所喜欢,才能达到其已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雷玲《听名师讲课》
[2]王萍《创造教育中的个性教育》教育现代化
[3]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
关键词:实践能力 音乐 课堂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长期以来,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绝对的权威。
音乐是深具魅力、充满启发的,音乐课堂教学整合了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音乐教学中的综合是新理念、新举措,它有鲜明的改革色彩,要追求综合的价值,使之合理、自然、得体。总之,新课标的实施为我们音乐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作为我们音乐教师,更应该揣摩新课标精神,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孩子对音乐有天生的好感,新课程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都有同样的感觉:乐队队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及对乐曲的记忆能力,比一般的同学要强;舞蹈队员的节奏感,韵律感及体态语言超过一般学生水平,这就是参与音乐能力培养的结果。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兴趣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孩子们在学唱过程中,很多孩子不敢当众唱歌,对与当众唱歌表现出极其紧张、害怕;还有一部分孩子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像在背书;有的甚至不喜欢唱歌。如何能让学生热爱并自信地唱歌呢?要做到学会尊重、赞赏学生。尊重就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不辱骂学生,不羞辱、不嘲笑学生,不当众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和主动赞赏学生的闪光点。如: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及其独特性等。经验表明:在批评中长大的学生,会养成自卑、指责、挑剔的习性;在表演中长大的学生,则会养成自信、欣赏、合作的习性。激励能使人奋发向上,训斥会使人颓废沮丧。要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诚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克所说: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一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二、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
爱主动、喜自由是学生的天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为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该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欣赏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也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及“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指定的内容,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生课堂上所学歌曲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而课外的歌曲他们只要听几遍就能模唱出来。原因何在呢?是兴趣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妨给学生一定的范围,让其有选择的说、有选择的唱、有选择的理解,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其实,对音乐的不同理解本来是很正常的,正是音乐的非文学性和不确定性,为人们的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些音乐教师往往理论上同意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在实践和習惯上用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曾上过一节儿童歌曲《小白船》的课,歌词为:“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颗桂花树,白兔在游玩。……”我并没有一味的说一味的教,而是注重让孩子去说,请孩子自己去理解。我在给出课堂内容之后,便让孩子在画纸上画出他们所理解的歌词内容,他们所画的银河有蓝色的,也有红色的;房子有高楼也有平房;他们讨论的小白船有开的快的有开的慢的等等。这一切充分让他们参与到了教学之中来,让他们在有一定范围的情况之下,有选择的理解了歌词大意。结果证明孩子们很快的学会了这首朝鲜儿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它翻唱了不同的版本,例如:激动版、抒情版、急切版……孩子们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与选择中获得了知识,所谓寓教于乐。
三、学生参与情境体验
课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范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如《梨园金曲》戏剧欣赏课,课前在教室里贴几幅剧照,有沙家浜的《智斗》、《铡美案》、《红灯记》里的人物等等,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的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播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段,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剧照,判断人物角色所属的行当。曲毕,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致顺利的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深入进行审美的体验。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的活动性,而音乐课程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的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如叫苏俄“采茶舞曲”引导学生感受区别顿音与连音在情感表现上不同的艺术效果时,我遵循音乐教学愉悦性的原则,创设游戏化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画若干棵茶树,每棵茶树代表一条旋律,让学生根据音乐听辨先采哪棵树的茶叶。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既训练听力,熟悉歌谱,掌握连音与顿音的表现方法,又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
四、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舞台上的主角,让他有一种自己备受重视的感觉,他会把他所有的本领展现给你看。让他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演出,这是一种人生的历练,也是学生对于自己的一种挑战。与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会向你展示最美的风采。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音乐教学的一点看法,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但是,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成长的机遇,参与音乐课改实验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最深的体会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兴趣更浓了。同时更觉得任重道远,教学上有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研究,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改革音乐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努力改正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的音乐课才会为同学们所喜欢,才能达到其已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雷玲《听名师讲课》
[2]王萍《创造教育中的个性教育》教育现代化
[3]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