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要快乐,学习也一样,我们小学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呢?实践证明, 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施“以读为本”,这种快乐的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就是可以实现的。
阅读,就是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是讲解和朗读两方面的结合。.而“以读为本”是个性化阅读读出“味”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的根本。这种训练方法强调以读为本。是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的长处,避去了讲的短处,是一种更快乐,更合理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目标更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这从我们的课本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等九个带有“自己”的词语就可以看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主动阅读。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材料,基本上还是由教师定下来的,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模式。教师必须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自主阅读应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它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去体验、去感悟。老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在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把握课文,完成阅读。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海底世界》一文时,让学生反复通过不同目的读,读通顺、读熟练、读明白,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了“波涛澎湃”,“窃窃私语”,“宁静”,“蕴藏”,“储藏”等词语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总之,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精讲善问,把自己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阅读与思想齐步走
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结合。很多课文记叙了革命领袖、战斗英雄和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常常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道德共鸣。因此,可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语句,突出这些形象,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同时,运用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有意识的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统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课文时,我就抓住“斩钉截铁”,“回去,会自己的祖国去!”“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嗯,回自己的祖国去”等语句使学生体会到华罗庚的爱国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只抓语言文字训练,或只进行思想教育,都是错误的。
三、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人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阅读活动应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不同的感悟,就会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比如阅读完《竹筏泛舟九曲溪 》一文后,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如果你有机会到九曲江游玩,你想乘竹筏吗?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都回答想,因为想站在竹筏上欣赏美丽的景色,因为想听艄公唱歌,因为想感受一下竹筏遇到急流的惊险等;可还有学生回答不想的,她说我不想乘竹筏,因为我胆子小,有些害怕,以后长大了我会去乘竹筏的,去欣赏那里美丽的景色,去闻一闻武夷山上竹子的清香。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观点,由此可见,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饱尝了个性思维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了她的自主意识,发挥她的个性创造潜能。
四、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关怀,老师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时,要有适当的引导,那就是老师要帮助指导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读物。例如我在建议三年级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一书时,首先考虑到这本书的趣味性,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其次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及目的,为教学服务。再次考虑这本书的难易程度,因为内容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这是一个“度”的把握,如果把握不好学生将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要掌握好度。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经过长时间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行为。它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认为,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趣,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同时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老师提出了一项阅读要求时,就要抓住不放,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的时候,在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某种不良的阅读习惯时,更需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严格训练,应该以正面诱导为主,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阅读习惯,要给于积极的评价,还将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阅读,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让他们从小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从小养成独立阅读习惯,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中的“味”,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初步理解,感受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就是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是讲解和朗读两方面的结合。.而“以读为本”是个性化阅读读出“味”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的根本。这种训练方法强调以读为本。是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的长处,避去了讲的短处,是一种更快乐,更合理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目标更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这从我们的课本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等九个带有“自己”的词语就可以看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主动阅读。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材料,基本上还是由教师定下来的,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模式。教师必须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自主阅读应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它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去体验、去感悟。老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在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把握课文,完成阅读。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海底世界》一文时,让学生反复通过不同目的读,读通顺、读熟练、读明白,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了“波涛澎湃”,“窃窃私语”,“宁静”,“蕴藏”,“储藏”等词语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总之,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精讲善问,把自己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阅读与思想齐步走
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结合。很多课文记叙了革命领袖、战斗英雄和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常常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道德共鸣。因此,可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语句,突出这些形象,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同时,运用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有意识的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统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课文时,我就抓住“斩钉截铁”,“回去,会自己的祖国去!”“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嗯,回自己的祖国去”等语句使学生体会到华罗庚的爱国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只抓语言文字训练,或只进行思想教育,都是错误的。
三、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人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阅读活动应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不同的感悟,就会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比如阅读完《竹筏泛舟九曲溪 》一文后,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如果你有机会到九曲江游玩,你想乘竹筏吗?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都回答想,因为想站在竹筏上欣赏美丽的景色,因为想听艄公唱歌,因为想感受一下竹筏遇到急流的惊险等;可还有学生回答不想的,她说我不想乘竹筏,因为我胆子小,有些害怕,以后长大了我会去乘竹筏的,去欣赏那里美丽的景色,去闻一闻武夷山上竹子的清香。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观点,由此可见,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饱尝了个性思维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了她的自主意识,发挥她的个性创造潜能。
四、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关怀,老师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时,要有适当的引导,那就是老师要帮助指导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读物。例如我在建议三年级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一书时,首先考虑到这本书的趣味性,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其次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及目的,为教学服务。再次考虑这本书的难易程度,因为内容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这是一个“度”的把握,如果把握不好学生将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要掌握好度。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经过长时间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行为。它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认为,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趣,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同时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老师提出了一项阅读要求时,就要抓住不放,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的时候,在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某种不良的阅读习惯时,更需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严格训练,应该以正面诱导为主,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阅读习惯,要给于积极的评价,还将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阅读,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让他们从小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从小养成独立阅读习惯,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中的“味”,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初步理解,感受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