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我们去书店、图书馆,在“家庭教育”类专柜前,一定不难发现“培养高考状元”“冲刺哈佛”这样的书铺天盖地。这些书,无一不是目标明确的工具书。似乎遵循了这些工具书的教导,也就能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高考状元”或者送进哈佛这样的名校。这些书功利性、目的性如此明确,却迎合了一大批家长,他们趋之若鹜,视为育儿宝典。无数的爸爸妈妈对照着这些工具书,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一一实践。
家庭教育,真的只沦陷为如何教导孩子考高分、入名校了么?
家教书籍,真的只意味着是如何引导父母培养高分学子的工具书了么?
教育家卢梭曾经提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浪费时间。”是极了,儿童是需要做梦需要犯傻的,他们需要慢慢地长大。正是这种看上去的“浪费”,为儿童赢得了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未免太浮躁,它成全了家长的急功近利,却也惊扰了孩子的梦想。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铸就了一生的快乐,童年的悲哀也造成了一生的悲哀。很多成年人的悲剧都可以追根溯源到童年时期。作为父母,
“我给予孩子怎样的童年”这样的反思值得日日叩问。如果希冀孩子成年后幸福,那么,就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吧。这个童年里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家教观念、家教措施。
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父母该给予他们的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在家教书籍里,学者、专家们该给予父母的最宝贵的建议究竟是什么?
因此,在“宝典式”家教类书籍中,找到一本絮絮叨叨着“要把性格培养放在第一位”,“你给孩子讲过‘如何受人欢迎’这件事吗”,“孩子再小,也要教会他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如何教孩子与陌生人交朋友”,“不要养成孩子势利的习惯”这些话题的书,是不是要令人耳目—新?
作者张文质先生,我曾多次聆听过他的讲座。他的讲座风格似乎一直是不变的“温和而坚定的絮叨”。他总是从最小的角度谈起,他似乎也从来没有什么法典可以帮助家长找到一条培养神童的捷径。他一味絮叨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消费习惯,他只是在孩子交友、上网、看电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题上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建议。
然而,当你真正把“优秀的孩子”不简单定义为“考试成绩优秀的孩子”时,你才能明白张文质先生的这些良苦用心,你才能懂得“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的深刻蕴意。
慢慢读《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很多为人父母应该知晓的最浅显的道理被娓娓道来。而事实上,很多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道理。就如先生说的:“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教育孩子,而是父母也要受教育。”中国父母们真的知道下列这些道理么?“太高的期许既可能是动力,更有可能是灾难。”“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是完全正常的。”“有时候,要对孩子的缺陷视而不见。”“功课忙不能成为不劳动的理由。”……家教专家们以为的常识,或许正是很多父母的盲点。因为不懂,也就不断犯下错误。别的错误都有修正的机会,唯独人的成长没有可能逆转。对孩子不恰当的教育,导致的结果几乎终身没有办法修复。
先生尤其关注到一个现象,“当隔代抚养已成事实时”,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把孩子养育得更好?一条条对爷爷奶奶的提醒,一条条对爸爸妈妈的建议,亲切而温暖。如果作为爸爸妈妈的你,因为工作或者生活原因不得不与孩子分离,那么,你更应该好好阅读这一章,好好想想,如何努力做到跟踪孩子的成长。
先生还特别关注到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他特别反对有些单亲妈妈在离婚之后不断地当着孩子的面丑化他的父亲。因为这不仅会使孩子对异性产生某种恐惧甚至强烈的敌意,甚至会影响到他今后的成长以及将来的婚姻。先生建议:“父母双方确实不得不离婚,一定要跟孩子做好沟通,因为,孩子不仅是你们的亲人,更是离婚这个事件的无辜受害人。让孩子参与到你们离婚这件事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提供自己意见,了解事情真相的成员,对培养他以后应对人生挫折的能力非常重要。”——“不要让孩子小小年纪心中就充满了仇恨”,这是多么善意的提点啊!
通过分数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倾向日趋严重,如果家长不醒悟,迟早会培养出一个憎恶考试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成长为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都无动于衷的人。教育孩子,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不管别人的孩子是高考状元或者哈佛学子,只要做父母的始终不浮躁,那么,你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成才的。
家庭教育,真的只沦陷为如何教导孩子考高分、入名校了么?
家教书籍,真的只意味着是如何引导父母培养高分学子的工具书了么?
教育家卢梭曾经提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浪费时间。”是极了,儿童是需要做梦需要犯傻的,他们需要慢慢地长大。正是这种看上去的“浪费”,为儿童赢得了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未免太浮躁,它成全了家长的急功近利,却也惊扰了孩子的梦想。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铸就了一生的快乐,童年的悲哀也造成了一生的悲哀。很多成年人的悲剧都可以追根溯源到童年时期。作为父母,
“我给予孩子怎样的童年”这样的反思值得日日叩问。如果希冀孩子成年后幸福,那么,就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吧。这个童年里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家教观念、家教措施。
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父母该给予他们的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在家教书籍里,学者、专家们该给予父母的最宝贵的建议究竟是什么?
因此,在“宝典式”家教类书籍中,找到一本絮絮叨叨着“要把性格培养放在第一位”,“你给孩子讲过‘如何受人欢迎’这件事吗”,“孩子再小,也要教会他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如何教孩子与陌生人交朋友”,“不要养成孩子势利的习惯”这些话题的书,是不是要令人耳目—新?
作者张文质先生,我曾多次聆听过他的讲座。他的讲座风格似乎一直是不变的“温和而坚定的絮叨”。他总是从最小的角度谈起,他似乎也从来没有什么法典可以帮助家长找到一条培养神童的捷径。他一味絮叨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消费习惯,他只是在孩子交友、上网、看电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题上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建议。
然而,当你真正把“优秀的孩子”不简单定义为“考试成绩优秀的孩子”时,你才能明白张文质先生的这些良苦用心,你才能懂得“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的深刻蕴意。
慢慢读《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很多为人父母应该知晓的最浅显的道理被娓娓道来。而事实上,很多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道理。就如先生说的:“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教育孩子,而是父母也要受教育。”中国父母们真的知道下列这些道理么?“太高的期许既可能是动力,更有可能是灾难。”“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是完全正常的。”“有时候,要对孩子的缺陷视而不见。”“功课忙不能成为不劳动的理由。”……家教专家们以为的常识,或许正是很多父母的盲点。因为不懂,也就不断犯下错误。别的错误都有修正的机会,唯独人的成长没有可能逆转。对孩子不恰当的教育,导致的结果几乎终身没有办法修复。
先生尤其关注到一个现象,“当隔代抚养已成事实时”,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把孩子养育得更好?一条条对爷爷奶奶的提醒,一条条对爸爸妈妈的建议,亲切而温暖。如果作为爸爸妈妈的你,因为工作或者生活原因不得不与孩子分离,那么,你更应该好好阅读这一章,好好想想,如何努力做到跟踪孩子的成长。
先生还特别关注到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他特别反对有些单亲妈妈在离婚之后不断地当着孩子的面丑化他的父亲。因为这不仅会使孩子对异性产生某种恐惧甚至强烈的敌意,甚至会影响到他今后的成长以及将来的婚姻。先生建议:“父母双方确实不得不离婚,一定要跟孩子做好沟通,因为,孩子不仅是你们的亲人,更是离婚这个事件的无辜受害人。让孩子参与到你们离婚这件事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提供自己意见,了解事情真相的成员,对培养他以后应对人生挫折的能力非常重要。”——“不要让孩子小小年纪心中就充满了仇恨”,这是多么善意的提点啊!
通过分数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倾向日趋严重,如果家长不醒悟,迟早会培养出一个憎恶考试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成长为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都无动于衷的人。教育孩子,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不管别人的孩子是高考状元或者哈佛学子,只要做父母的始终不浮躁,那么,你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成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