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次园本研修活动的回放,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教师研修中的使用情况,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两个层面对信息技术应用进行点评,对研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幼儿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园本研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24-04
一、背景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推出的5年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师培训变革,通过培训有效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该项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筆者在参加本地城区的一次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线下研修活动中,对研修过程进行了回放式记录,并对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做了一些分析思考。
1.活动概况
研修目标:通过观看一节幼儿中班科学课《超级小侦探》的现场授课,参与课后研讨,打通线上与线下,实现思维碰撞,学以致用,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融合水平。
研修环境:教师在具有交互电视的录播教室进行教学活动,同学科教师在网络机房或者远端大屏观看教学直播,利用本地培训专用研修平台的班级社区开展网上交流。
研修过程:教师在录播教室完成,同时园内学科教师在网络机房集中观看,对应的城乡结对一所农村幼儿园学科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观看,随后进行线下线上混合集中教学研讨。
教学目标:①幼儿运用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合理选择信息,利用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进行正确判断,例如通过车轮印和车发出的声音判断出罪犯骑着摩托车作案。②通过幼儿细致观察,尝试比较、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分析,例如根据现场留下的脚印、吃剩的鱼骨头以及进入房间墙洞的大小来进行判断。③积极参与探索,体验侦探乐趣,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参与审讯,查看地图,开锁活动,抓捕罪犯,罪犯忏悔等。
2.问题提出
本文试图通过场景回放的方式介绍园本研修中技术在课堂教学、研修活动中的使用,并对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对这一研修形式进行总结,提炼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可以推广的研修做法,并对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教学场景还原与技术应用分析
场景1 森林中失窃案的发生,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分析:通过观看FLASH动画,看图片,听声音,了解到森林中小猪家失窃了。信息技术再现了一个失窃的情境,制造了一个个形象直观的场景,直接把孩子们引入破案的主题,激发了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场景2 出现柯南奔跑的画面,帮助侦探一起破案。
(1)查找嫌疑犯:
通过交互电视的放大功能放大小猪屋外的轮胎印,再次播放现场听到的声音,二者结合,得出嫌疑犯骑着摩托车作案;根据生活常识让孩子们了解到森林中有鸡、兔、猫、虎会骑摩托车,这些动物被列为失窃嫌疑犯。
分析:借助交互电视放大、突出显示等功能,帮助学生观察,引导孩子运用比较、推理、排除等手段深入思考,提升孩子的思考品质。这种做法符合中班孩子的认知思维规律,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和大班相比,他们还缺乏通过词语逻辑来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
(2)询问嫌疑犯:
通过交互电视的点击操作与四个嫌疑犯逐个进行对话,嫌疑犯都说自己没有去作案现场。
分析:通过交互电视和课件的互动功能,让孩子可以与嫌疑人进行互动交流,触屏给幼儿以多种感官刺激,辅助孩子在办案情境中更好的进行判断。点击询问嫌疑人见图1。
(3)寻找作案证据:
仔细观察现场地图,如小猪家出现的脚印、鱼骨头、洞等,在地图上寻找作案线索。
分析:利用传统媒体,孩子们模仿侦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学生分组寻找线索,进行组内交流,确定嫌疑犯。中班幼儿由于经验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教师若能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多问一些问题,促使孩子深入观察,那孩子的收获与独自观察所得就大不一样了。师生共同活动,根据观察到的线索,逐步排除。通过脚印排除鸡;通过鱼骨头排除兔;通过洞太小排除老虎;最后得出猫可能是罪犯,现场线索见图2。教师在帮助学生推理时,比如查看现场脚印,教师直接在触屏上操作标记,可以很方便的实现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其中传统的放大镜功能可以通过交互电视的放大功能来实现,但是孩子们一个个手持放大镜兴奋的观察场景值得教师思考。
场景3:抓捕罪犯
观察小猫住处的特征,确认找到小猫的家。由于小猫家的门钥匙与隔壁鸡大婶家的钥匙混到一起了,幼儿通过开锁练习,找到小猫家的钥匙,打开小猫家的门,实施罪犯抓捕。
分析:通过开锁等实践操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传统媒体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得益彰。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幼儿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突出特点,这时候加入开锁的操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
场景4 小猫悔罪与孩子们感言
抓住小猫,庆贺胜利。小猫忏悔,因为馋嘴,偷吃别人家的东西。但是要让孩子们明白:再好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也不能去拿。
分析:通过播放小猫忏悔的片段,让幼儿体验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幼儿能够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并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形成、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 三、教研活动场景还原与技术应用分析
场景1:观看与记录
在网络机房,教师可以通过看大屏幕,也可以看自己的电脑,进行课堂观察,及时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况。
分析:远程观看避免了现场观摩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干扰,还可以扩大观课教师的规模。缺点是,直播的画面需要通过现场人员的选取,观课教师难以获得课堂教学第一手的全景材料。
场景2:现场研讨
上课人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反思情况。然后围绕事先确定的研讨主题结合教学实景分组研讨,并逐一发言。主持人把控研讨节奏并做总结,主持人引入思维导图开展学员研修头脑风暴,并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研讨记录,为了提高研讨的实效,重复的内容不再说,提高交流的效率。现场研讨流程图如下:
分析:通过课堂教学视频回放,再现教学中的具体场景,可以重點关注教学中的不同环节,实现切片式分析。将教师的思考用教学事实的视频片段说话,增强了教研的指向性和现场感。
场景3:线上交流
参与研讨的老师可以一边线下交流,一边在研修平台上跟帖点评,主持人通过大屏展现教师线上交流的内容。
分析:及时记录交流痕迹,深度表达教师的思考,主持人可以通过现场调阅教师的交流话题并予以实景展示,并为进一步的跨时空异步交流做了铺垫,放大了校本教研的效果,线上交流见图4。
四、园本研修活动的思考
这是一次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园本研讨活动,教学和研修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体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结合精神,可以作为城区学校校本研修的样板。研修对主持人和参与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综观本次研修活动,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1.信息技术的便捷、生动、丰富很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幼儿对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兴趣浓,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教具、学具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感官需要,但毕竟有限,而且还受到空间等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就灵活多了,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教学需要的各种场景。当然,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恰当运用媒体,选择技术,优化教学,这都要求教师进一步学习、探索。比如教师要在课前要收集加工相关教学资源,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使用培训等,在课后还要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反思。这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侦破案件的情境,在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中实现了与同学、老师和嫌疑犯的互动,生动形象的画面、具有适度挑战性的任务都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度,课堂信息容量增大,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另外,无线投影等新技术的应用还解放了教师,使得教师可以方便的走进学生,实现教学环节的无缝衔接。
另外,我们也发现由于受到制作水平等的限制,课堂教学是按照老师的设计步步进行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不能与电脑生成及时互动,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思路走下去,如:嫌疑犯一个个排除时无法做标记。
2.信息技术的超时空、多渠道、广资源高效率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客观地说,在研修内容的安排上,信息技术处在教学的辅助位置上,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教研,还是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也可以适当向技术应用的研讨倾斜或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研讨的一个主题或方向,但这一定不是主体。在研讨中信息技术的超时空、渠道宽、资源广的优势可以让参与者产生多次“头脑风暴”、强烈的思维碰撞,实现深度教研。例如在审讯嫌疑犯阶段,胆子大的孩子就会直接说“罪犯就是老虎,老虎是坏蛋”。老虎是坏蛋的思维定势,孩子的直觉,留下悬念,用证据说话,结果罪犯是小猫。这就是教学中的生成,教师如何抓住这个生成,进而自然地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寻找证据上来是研讨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制作的动画或软件中能够及时查阅到相关动物丰富的生活习性或特点介绍,也可以适当链接一些话外音或动画来介绍,这样也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充实、有趣,当然如何制作、如何选用素材又是老师们需要广泛查阅、比较分析、精心遴选的,也是需要研讨的热点所在。
从以上的分析明显可以看出,这节课通过录播教室延展了教研的空间;通过网络拓展了教研的时空,实现了园内教师之间,园内与园外老师之间的广泛交流,促进了区域内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及共同体各成员专业化的共同发展。
3.信息技术的强交互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极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利用录播,把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和小组内活动情况进行实时记录,按照一定的指标对一段时间(一学期或者一个月)内学生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进而进行个性化学习活动,这些都是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诚然,个性化记录的清晰性和便利性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普遍做到;数据分析还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有关软件的支持等;个性化学习资源的生成需要花费的人力成本很高,这也需要智能软件的支持等等。在现有的条件下,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对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信息技术在转变学生的学习上依然是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技术的教学应用是大势所趋,是未来学习的需要,但在应用层面,还需要实践的智慧和学科教师、相关专业人员等多方的参与。技术对教学的作用是辅助的这一特点是不变的,教师在教学应用上需要多问一问,努力让技术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等方面都尽可能发挥作用,进而体现其在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厅[2014]3 号.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S]. 北京,2014.
[2]郭素敏.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整合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李蕊.在幼儿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1).
[4]秦小菲.寻找艺术的美——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数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3(3).
[5]赵楠.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编辑:郭桂真)
关键词:园本研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24-04
一、背景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部推出的5年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师培训变革,通过培训有效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该项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筆者在参加本地城区的一次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线下研修活动中,对研修过程进行了回放式记录,并对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做了一些分析思考。
1.活动概况
研修目标:通过观看一节幼儿中班科学课《超级小侦探》的现场授课,参与课后研讨,打通线上与线下,实现思维碰撞,学以致用,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融合水平。
研修环境:教师在具有交互电视的录播教室进行教学活动,同学科教师在网络机房或者远端大屏观看教学直播,利用本地培训专用研修平台的班级社区开展网上交流。
研修过程:教师在录播教室完成,同时园内学科教师在网络机房集中观看,对应的城乡结对一所农村幼儿园学科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观看,随后进行线下线上混合集中教学研讨。
教学目标:①幼儿运用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合理选择信息,利用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进行正确判断,例如通过车轮印和车发出的声音判断出罪犯骑着摩托车作案。②通过幼儿细致观察,尝试比较、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分析,例如根据现场留下的脚印、吃剩的鱼骨头以及进入房间墙洞的大小来进行判断。③积极参与探索,体验侦探乐趣,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参与审讯,查看地图,开锁活动,抓捕罪犯,罪犯忏悔等。
2.问题提出
本文试图通过场景回放的方式介绍园本研修中技术在课堂教学、研修活动中的使用,并对使用的情况进行分析,对这一研修形式进行总结,提炼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可以推广的研修做法,并对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教学场景还原与技术应用分析
场景1 森林中失窃案的发生,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分析:通过观看FLASH动画,看图片,听声音,了解到森林中小猪家失窃了。信息技术再现了一个失窃的情境,制造了一个个形象直观的场景,直接把孩子们引入破案的主题,激发了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场景2 出现柯南奔跑的画面,帮助侦探一起破案。
(1)查找嫌疑犯:
通过交互电视的放大功能放大小猪屋外的轮胎印,再次播放现场听到的声音,二者结合,得出嫌疑犯骑着摩托车作案;根据生活常识让孩子们了解到森林中有鸡、兔、猫、虎会骑摩托车,这些动物被列为失窃嫌疑犯。
分析:借助交互电视放大、突出显示等功能,帮助学生观察,引导孩子运用比较、推理、排除等手段深入思考,提升孩子的思考品质。这种做法符合中班孩子的认知思维规律,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和大班相比,他们还缺乏通过词语逻辑来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
(2)询问嫌疑犯:
通过交互电视的点击操作与四个嫌疑犯逐个进行对话,嫌疑犯都说自己没有去作案现场。
分析:通过交互电视和课件的互动功能,让孩子可以与嫌疑人进行互动交流,触屏给幼儿以多种感官刺激,辅助孩子在办案情境中更好的进行判断。点击询问嫌疑人见图1。
(3)寻找作案证据:
仔细观察现场地图,如小猪家出现的脚印、鱼骨头、洞等,在地图上寻找作案线索。
分析:利用传统媒体,孩子们模仿侦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学生分组寻找线索,进行组内交流,确定嫌疑犯。中班幼儿由于经验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教师若能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多问一些问题,促使孩子深入观察,那孩子的收获与独自观察所得就大不一样了。师生共同活动,根据观察到的线索,逐步排除。通过脚印排除鸡;通过鱼骨头排除兔;通过洞太小排除老虎;最后得出猫可能是罪犯,现场线索见图2。教师在帮助学生推理时,比如查看现场脚印,教师直接在触屏上操作标记,可以很方便的实现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其中传统的放大镜功能可以通过交互电视的放大功能来实现,但是孩子们一个个手持放大镜兴奋的观察场景值得教师思考。
场景3:抓捕罪犯
观察小猫住处的特征,确认找到小猫的家。由于小猫家的门钥匙与隔壁鸡大婶家的钥匙混到一起了,幼儿通过开锁练习,找到小猫家的钥匙,打开小猫家的门,实施罪犯抓捕。
分析:通过开锁等实践操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传统媒体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得益彰。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幼儿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突出特点,这时候加入开锁的操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
场景4 小猫悔罪与孩子们感言
抓住小猫,庆贺胜利。小猫忏悔,因为馋嘴,偷吃别人家的东西。但是要让孩子们明白:再好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也不能去拿。
分析:通过播放小猫忏悔的片段,让幼儿体验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幼儿能够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并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形成、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 三、教研活动场景还原与技术应用分析
场景1:观看与记录
在网络机房,教师可以通过看大屏幕,也可以看自己的电脑,进行课堂观察,及时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况。
分析:远程观看避免了现场观摩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干扰,还可以扩大观课教师的规模。缺点是,直播的画面需要通过现场人员的选取,观课教师难以获得课堂教学第一手的全景材料。
场景2:现场研讨
上课人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反思情况。然后围绕事先确定的研讨主题结合教学实景分组研讨,并逐一发言。主持人把控研讨节奏并做总结,主持人引入思维导图开展学员研修头脑风暴,并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研讨记录,为了提高研讨的实效,重复的内容不再说,提高交流的效率。现场研讨流程图如下:
分析:通过课堂教学视频回放,再现教学中的具体场景,可以重點关注教学中的不同环节,实现切片式分析。将教师的思考用教学事实的视频片段说话,增强了教研的指向性和现场感。
场景3:线上交流
参与研讨的老师可以一边线下交流,一边在研修平台上跟帖点评,主持人通过大屏展现教师线上交流的内容。
分析:及时记录交流痕迹,深度表达教师的思考,主持人可以通过现场调阅教师的交流话题并予以实景展示,并为进一步的跨时空异步交流做了铺垫,放大了校本教研的效果,线上交流见图4。
四、园本研修活动的思考
这是一次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园本研讨活动,教学和研修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体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结合精神,可以作为城区学校校本研修的样板。研修对主持人和参与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综观本次研修活动,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1.信息技术的便捷、生动、丰富很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幼儿对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兴趣浓,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教具、学具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感官需要,但毕竟有限,而且还受到空间等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就灵活多了,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教学需要的各种场景。当然,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恰当运用媒体,选择技术,优化教学,这都要求教师进一步学习、探索。比如教师要在课前要收集加工相关教学资源,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使用培训等,在课后还要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反思。这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侦破案件的情境,在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中实现了与同学、老师和嫌疑犯的互动,生动形象的画面、具有适度挑战性的任务都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度,课堂信息容量增大,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另外,无线投影等新技术的应用还解放了教师,使得教师可以方便的走进学生,实现教学环节的无缝衔接。
另外,我们也发现由于受到制作水平等的限制,课堂教学是按照老师的设计步步进行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不能与电脑生成及时互动,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思路走下去,如:嫌疑犯一个个排除时无法做标记。
2.信息技术的超时空、多渠道、广资源高效率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客观地说,在研修内容的安排上,信息技术处在教学的辅助位置上,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教研,还是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也可以适当向技术应用的研讨倾斜或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研讨的一个主题或方向,但这一定不是主体。在研讨中信息技术的超时空、渠道宽、资源广的优势可以让参与者产生多次“头脑风暴”、强烈的思维碰撞,实现深度教研。例如在审讯嫌疑犯阶段,胆子大的孩子就会直接说“罪犯就是老虎,老虎是坏蛋”。老虎是坏蛋的思维定势,孩子的直觉,留下悬念,用证据说话,结果罪犯是小猫。这就是教学中的生成,教师如何抓住这个生成,进而自然地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寻找证据上来是研讨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制作的动画或软件中能够及时查阅到相关动物丰富的生活习性或特点介绍,也可以适当链接一些话外音或动画来介绍,这样也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充实、有趣,当然如何制作、如何选用素材又是老师们需要广泛查阅、比较分析、精心遴选的,也是需要研讨的热点所在。
从以上的分析明显可以看出,这节课通过录播教室延展了教研的空间;通过网络拓展了教研的时空,实现了园内教师之间,园内与园外老师之间的广泛交流,促进了区域内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及共同体各成员专业化的共同发展。
3.信息技术的强交互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极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利用录播,把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和小组内活动情况进行实时记录,按照一定的指标对一段时间(一学期或者一个月)内学生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进而进行个性化学习活动,这些都是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诚然,个性化记录的清晰性和便利性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普遍做到;数据分析还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有关软件的支持等;个性化学习资源的生成需要花费的人力成本很高,这也需要智能软件的支持等等。在现有的条件下,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对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信息技术在转变学生的学习上依然是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技术的教学应用是大势所趋,是未来学习的需要,但在应用层面,还需要实践的智慧和学科教师、相关专业人员等多方的参与。技术对教学的作用是辅助的这一特点是不变的,教师在教学应用上需要多问一问,努力让技术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等方面都尽可能发挥作用,进而体现其在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厅[2014]3 号.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S]. 北京,2014.
[2]郭素敏.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整合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李蕊.在幼儿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1).
[4]秦小菲.寻找艺术的美——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数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3(3).
[5]赵楠.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