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听障学生书面语中病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0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听障学生教育的教师,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听障学生的语文最难教,听障学生的作文最难改,花费的精力最大而收效较小。一般九年级的聋校毕业生,能写好一篇通顺文章的不多见,而词序颠倒、句不达意、结构紊乱的为数不少。以下笔者从听障学生常犯的语言错误及产生原因做出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1 听障学生书面表达常见病句举例
  听障学生书面表达,一般会出现以下病句:
  1.1 词序颠倒:如:铅笔我的。(应该是:我的铅笔。)我足球踢或足球踢我。(应该是:我踢足球。)
  1.2 成分残缺:如:我吃了面条一。(应该是:我吃了一碗面条。)今天值日,要打扫。(应该是:今天我值日,要打扫卫生。)
  1.3 成分多余:如:我非常很喜欢画画。(应该是:我非常喜欢画画。或者我很喜欢画画。)小明对老师说:“我要借打篮球。”(应该是:小明对老师说:“我要借篮球。”)
  1.4 概念不清:如:我写数学作业本。(应该是:我写数学作业。)我们看电视机。(应该是:我们看电视。)
  1.5 用词不当:如:开学了,我去买学费。(应该是:开学了,我去交学费。)我家养了一条男狗。(应该是:我家养了一条公狗。)
  2 听障学生书面表达中病句产生的原因
  2.1 听障学生特有的以视觉为主的直观形象思维形式,导致病句出现,不仅表现在口语中,也相应的表现到了书面语中。众所周知,语言具有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正常儿童一出生,就置身于有声环境,他们通过口耳相传这种最自然地途径,潜移默化地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而听障学生由于生理缺陷,他们无法通过“听”这个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来掌握语言,只能通过“以目代耳”这种特殊的形式咿呀学语。而他们真正开始学习和掌握语言,多数也是在入学之后。因为有听觉障碍,听障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视觉感受为主的直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程度很低,因此听障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比较片面,学习语言困难比较大,加之手语顺序是按照听障学生看到事物的先后顺序一致,而有悖于汉语语法顺序,所以,听障学生在写句子时出现病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2.2 手势语对听障学生学习和形成语言的干扰,造成病句出现。听障学生主要是通过手势语进行交际的。手势语的语序和视觉形象顺序一致,与现代汉语语序不一致,同时,手势语中缺少虚词,这些也是产生病句的原因之一。听障学生书面表达的大障碍就是用手势语的“语序”来写句子,如手势语打出的“我打篮球”的顺序是“篮球我打”或“篮球打我”;打出的“我喝水”的顺序是“我水喝”。这与现代汉语的顺序是相反的,因而经常出现词语颠倒、缺少虚词错误,造成句子不通顺、不连贯、语意不明,使人费解。
  另外,手势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不能一一对应,也成为制约听障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因素。例如,“美”这个手势语,对应的汉语词汇有“美丽”、“漂亮”而对应“思想美”、“心灵美”、“美丽中国”等较为抽象的语意时,则显得无能为力。目前来说,手势语还存在词汇贫乏,互相借用和替代等问题, 有时一个手指语就能替代几个甚至十几个字词;有些谐音词语和近义词互相兼代也比较多。如:伸出大拇指这样一个手势,就代表“好”、“棒”、“对”、“正确”……这些都容易致使聋生混淆,对他们写句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出现张冠李戴、句不达意等病句现象。
  2.3 理解词、语意这一瓶颈问题,也是导致病句出现的原因。听障学生由于听觉存在障碍,语言形成和发展速度较慢,对词、语意的理解困难较多。例如,听障学生由于对词意、语意的不理解,导致把“妈妈带我去理发。”写成“妈妈带我去买理发。”把“爸爸病了,不严重吧?”写成“爸爸病了,不死吧?”等。如何让听障学生正确理解词意、语意,是几代特殊教育工作者苦苦探索难题,也是听障学生病句出现的根源。
  2.4 现代汉语书写形式,使听障学生理解和掌握句子受到影响,致使病句出现。现代汉语的书写形式是两个标点符号之间的语句是一个字一个字连续写出来的,听障学生由于学习语言的特点是“以目代耳”,对于他们来说,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不是句子,而是一个一个的汉字。因为没有语言环境,他们自然不会断句,例如,“大街上车来人往”这样一个句子,听障学生往往会根据以往学过的经验,断成“大街/上车人来 往”这样导致对句意不理解,书写时出现病句。
  3 矫正听障学生书面表达病句的对策
  3.1 坚持发音技能基础训练。在聋校,发音技能基础训练内容包括舌部体操、唇部体操、口部体操、呼吸练习、唱音练习。从表面上看,这些训练也不过是动动舌头、张张嘴、发发音。但对于听障学生来说,实质上是在做发音器官运动,是老师在帮助他们建立语言运动感觉,这对于他们学习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他们学会了正确的发某个音的因素后,会在大脑中枢留下对这个因素的正确运动感觉形象。当再次发这个音时,凭借自己已经形成的运动感觉,就能判断出发音动作是否正确,发音动作正确,就意味着发出的声音也正确,当产生的运动感觉和大脑中已有的正确运动感觉不一样时,他们会感觉到发音不正确,得以纠正。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全聋的孩子在读错某一个词语或句子时,会打个“错了”的手势,很快纠正自己读错的音。这就是语言技能基础训练帮助他们建立了语言运动感觉。只有读正确了、读顺了,写出来的句子自然也会通顺,从而就避免了病句出现。
  3.2 坚持朗读技能和看话能力的培养。听障学生由于失去听觉,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他们提高词语的复现率,朗读就是最好的方式。同时,朗读也是看话的基础。教师应在朗读前用符号“/”给学生断好句子,帮助他们理解句意,再在他们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培养和锻炼朗读的技能,使他们的语言运动感觉不断增多,不断积累语言存储量,促进理解和看话能力的不断提高。听障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形式,基本上是以手势语对应口语的形式。也就是说,听障学生用手势语加口形动作与健听人说话,而健听人用口语来做回应。这样,交往中看话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运动感觉多,看话能力就强,语言应用能力就更强,病句情况就会减少。
  3.3 坚持句式积累,培养写作能力。在教学中积极培养聋生写句子的能力,是聋校教师长期以来毋庸置疑的任务和使命。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情况,具体联系班级学生的素质水平,从“组词”、“仿写句子”开始,到补充句子;再根据句子给学生总结出句式,让学生根据句式写句子,把句式练习系统化等,坚持“每日一句”、“写日记”,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地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长期坚持,不断积累。这样,在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学段以后,他们必定会掌握现代汉语,写作能力也必定会得到提高。
  3.4 使用文法手语,渗透语法知识。前面已经提到,手势语的不规范,不丰富,是导致聋生写病句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弊端呢?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文法手语”。即运用汉语的语法顺序去打手势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文法手语,并且要求学生也要打通顺的手语,同时要求他们按照通顺手语的顺序来写句子。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手语与汉语一一对应的概念,就会减少句子不通、语句颠倒的现象。
  总之,要想让听障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进行综合训练,不断积累,长期坚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对听障学生来说,如果掌握了写句能力,就使听障学生掌握了与健全人联系的基本工具,这也是他们成功融入主流社会的法宝。
  参考文献
  1 聋人博士杨军辉.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中国特殊教育
  研究.2002(1)
  2 吴晓梅.聋生手语对书面语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网,2011
  3 浅谈高年级聋生书面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http://blog.jysedu.com/
  ?uid-2530-action-viewspace-itemid-10203
其他文献
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1 引入“生活味”,引导学生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
期刊
【摘 要】 中长跑项目的最大训练特点是大运动量。大运动量增加了训练的负荷,也加深加重了机体的疲劳。机体产生的疲劳,如果不能很快的恢复,就不能连续完成训练任务,使训练水平下降,并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文化课学习,因此要把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后的恢复提到重要的位置。本文是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教学训练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长跑训练后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两大主要因素,并对其恢复的手段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
期刊
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及发展,这些已很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课堂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吁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多样化活动教学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多样化活动教学是一种具有渊源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经强调感性认识和“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由“闻”“见”向“知”的上升和由“知”向“行”的转化。最
期刊
新课程下各种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而课堂提问被认为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有效性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因为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但是,如果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到位,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技巧不高超,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学习无效,将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发展。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的一些体会,就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期刊
我省从2007年9月起普通高中开始步入新课程改革。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由于教学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学生知识面有限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这几年来在
期刊
【摘 要】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育的目的。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方法是每一个教育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从“转变观念是前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 转变 观念 兴趣 方法 习惯 创新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育的目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
期刊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瓦半岛波尔邦达尔的土邦大臣家庭,属吠舍种姓。他从小受印度教思想熏陶;1889~1891年在英国学习法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并受到基督教、托尔斯泰思想的影响;1893~1914年在南非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中首先采用“非暴力抵抗”的斗争策略,以后逐步形成了非暴力抵抗的思想体系;1915年回国,受到印度资产阶级的欢迎,被称为圣雄甘
期刊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对课改精神体悟的深浅与否,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而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语言水平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教师的言教中,用文字的相对较少,而运用口语的地方则相对较多,教师口语是否生动娴熟,是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深刻的启迪,人文境界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学
期刊
【摘 要】 习作是讲述生活故事的一种方式,它以记录真实的生活、以表达真挚的情感为初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睁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受,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写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习作教学 真实 真情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次习作以《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为主题。从口语交际开始,学生交流的内容都是“5·12”汶川地震或青海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