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既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很容易找到成功后的快乐与成就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科目的教师,常常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因为只有学生的思想障碍扫除了,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在实践中,彰显智慧成功的思想教育范例虽不少,但也不乏失败的几率。分析一些失败的典型案例会发现,语言暴力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语言暴力的危害
语言暴力是相对于身体暴力而言的,是指师生在沟通中出现的讥讽、侮辱甚至恐吓性语言。它虽不能够把学生打得鼻青脸肿,但足以让学生的心灵受伤,使整个思想工作大大失效。侮辱、讥讽、威胁、恐吓语言的本质是“不尊重学生”,同时也是教育者素质不高、缺乏教育智慧的表现。这类语言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最大威胁,也是导致思想工作无效的罪魁祸首。
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语言暴力确实存在着。某地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结果显示,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使用过一定的语言暴力。那么,语言暴力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暴力语言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对抗局面的产生。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的侮辱、讥讽、威胁、恐吓性语言一出口,学生往往是迫于教师权威和当时的情境而屈服,一般不会有强烈的反应。但他们的自我防御机制却会迅速筑起一道“拒绝”的藩篱,接下来,教师要做进一步的思想教育工作就非常困难了——学生不但不会马上反省、检查自己,相反,为了自尊,他们还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卸责任。本是学生自己的过失,他们却表现为满肚的委屈和不公平感;而一些冲动、脾气火爆、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很有可能会与教师起语言或身体冲突,只要双方稍微不冷静,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打乱思想工作的预设情节,影响思想工作双方的情绪以及最终成效。同时,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此类语言环境中,将会改变其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会发展为怨恨教师,仇视他人、社会,导致自己更加放任,不服管教。
其次,暴力语言有损教师形象,破坏教育的示范作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崇高的,虽然有时不那么完美,但学生总体上还是认可的。若教师使用暴力语言频率过高,不但难以形成融洽、可信任的师生关系,反之,学生还会不自觉地仿效其用暴力语言对待他人。很难想象,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的教师能带出言语平和、彬彬有礼的学生。同时,很多学生还会对教师形成如下评价:缺乏耐心,不懂学生心理。可见,如果教师经常使用暴力类语言,学生会认为教师缺乏责任心,职业素质低下。此时,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师表”示范作用也被大大削弱了。
再次,经常使用暴力性语言,还会破坏教师语言的权威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国古代“尊师重道”将“师者”地位等同于甚至高于父亲。“师者”的语言权威可想而知——那一定是说一不二的。而暴力性语言一般是在应激状态下脱口而出的,未经大脑的理性思考,往往趋于偏激、夸张,故实践中兑现的可能性很小。这就违背了“言出必行”“一诺千金”的教育诚信原则。为人师者说话不算数,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会一落千丈,难以服众。这不利于教育工作者语言的规范性、权威性的确立,从而妨碍了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试想一下:孔圣人要是说话不诚信,估计也很难教出那么多得意弟子。
最后,暴力性语言隐含着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会阻碍师生的进一步交往。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迫切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来夯实自己还很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学生就会信任并亲近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他们也就愿意跟教师做朋友,讲知心话,对教师的合理建议也听得进去;相反,使用暴力语言的教师,即使他们对学生倾注关爱,理由十足,可能也只是一厢情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教师很困惑:明明出于善意,但学生却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偏低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暴力的重大危害性,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语言暴力,不去做“施暴者”。
二、如何减少或避免语言暴力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减少或避免语言暴力呢?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合理表达、宣泄情绪。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就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宽容、乐观、豁达,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只要面对学生,就必须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愉快排除在外。压力大不能作为教师使用语言暴力的借口,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建设者心智是否健全,关系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如此,为人师表者必须要把不使用语言暴力作为自身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这也对当今师范教育以及学校师德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充分认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阶段,生理上接近成人,希望周围的人都把他们当成年人对待,也渴望获得周围成年人的同等“待遇”。但他们心理发展还未“成年”,稚气未脱,自控力差,情绪波动大。故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一些行为表现,理性看待中学生的过错。尽量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多从正面积极引导,采取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师生情绪对立、对抗。
第三,加强学习,学会运用语言艺术化解矛盾与冲突。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恰当的语言沟通可春风化雨、润物无痕;而不恰当的语言沟通却极易引起思想工作的无效化。可有些教师虽明白语言暴力的危害,但对于某些顽劣的学生还是缺乏有效办法,往往使用语言暴力以简单了事。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合理利用教育情境,展现自身的特长和人格魅力,使用恰当的语言化解交往活动中的分歧与矛盾,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信任和真诚的交流,是将心比心的沟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一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社会责任感,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宽以待人,才能受人尊敬,实现职业与人生的“双赢”。因此,解决教育实践中的语言暴力问题,既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也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关怀教师。
一、语言暴力的危害
语言暴力是相对于身体暴力而言的,是指师生在沟通中出现的讥讽、侮辱甚至恐吓性语言。它虽不能够把学生打得鼻青脸肿,但足以让学生的心灵受伤,使整个思想工作大大失效。侮辱、讥讽、威胁、恐吓语言的本质是“不尊重学生”,同时也是教育者素质不高、缺乏教育智慧的表现。这类语言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最大威胁,也是导致思想工作无效的罪魁祸首。
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语言暴力确实存在着。某地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结果显示,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使用过一定的语言暴力。那么,语言暴力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暴力语言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对抗局面的产生。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的侮辱、讥讽、威胁、恐吓性语言一出口,学生往往是迫于教师权威和当时的情境而屈服,一般不会有强烈的反应。但他们的自我防御机制却会迅速筑起一道“拒绝”的藩篱,接下来,教师要做进一步的思想教育工作就非常困难了——学生不但不会马上反省、检查自己,相反,为了自尊,他们还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卸责任。本是学生自己的过失,他们却表现为满肚的委屈和不公平感;而一些冲动、脾气火爆、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很有可能会与教师起语言或身体冲突,只要双方稍微不冷静,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打乱思想工作的预设情节,影响思想工作双方的情绪以及最终成效。同时,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此类语言环境中,将会改变其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会发展为怨恨教师,仇视他人、社会,导致自己更加放任,不服管教。
其次,暴力语言有损教师形象,破坏教育的示范作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崇高的,虽然有时不那么完美,但学生总体上还是认可的。若教师使用暴力语言频率过高,不但难以形成融洽、可信任的师生关系,反之,学生还会不自觉地仿效其用暴力语言对待他人。很难想象,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的教师能带出言语平和、彬彬有礼的学生。同时,很多学生还会对教师形成如下评价:缺乏耐心,不懂学生心理。可见,如果教师经常使用暴力类语言,学生会认为教师缺乏责任心,职业素质低下。此时,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师表”示范作用也被大大削弱了。
再次,经常使用暴力性语言,还会破坏教师语言的权威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国古代“尊师重道”将“师者”地位等同于甚至高于父亲。“师者”的语言权威可想而知——那一定是说一不二的。而暴力性语言一般是在应激状态下脱口而出的,未经大脑的理性思考,往往趋于偏激、夸张,故实践中兑现的可能性很小。这就违背了“言出必行”“一诺千金”的教育诚信原则。为人师者说话不算数,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会一落千丈,难以服众。这不利于教育工作者语言的规范性、权威性的确立,从而妨碍了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试想一下:孔圣人要是说话不诚信,估计也很难教出那么多得意弟子。
最后,暴力性语言隐含着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会阻碍师生的进一步交往。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迫切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来夯实自己还很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学生就会信任并亲近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他们也就愿意跟教师做朋友,讲知心话,对教师的合理建议也听得进去;相反,使用暴力语言的教师,即使他们对学生倾注关爱,理由十足,可能也只是一厢情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教师很困惑:明明出于善意,但学生却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偏低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暴力的重大危害性,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语言暴力,不去做“施暴者”。
二、如何减少或避免语言暴力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减少或避免语言暴力呢?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合理表达、宣泄情绪。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就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宽容、乐观、豁达,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只要面对学生,就必须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愉快排除在外。压力大不能作为教师使用语言暴力的借口,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建设者心智是否健全,关系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如此,为人师表者必须要把不使用语言暴力作为自身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这也对当今师范教育以及学校师德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充分认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阶段,生理上接近成人,希望周围的人都把他们当成年人对待,也渴望获得周围成年人的同等“待遇”。但他们心理发展还未“成年”,稚气未脱,自控力差,情绪波动大。故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一些行为表现,理性看待中学生的过错。尽量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多从正面积极引导,采取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师生情绪对立、对抗。
第三,加强学习,学会运用语言艺术化解矛盾与冲突。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恰当的语言沟通可春风化雨、润物无痕;而不恰当的语言沟通却极易引起思想工作的无效化。可有些教师虽明白语言暴力的危害,但对于某些顽劣的学生还是缺乏有效办法,往往使用语言暴力以简单了事。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合理利用教育情境,展现自身的特长和人格魅力,使用恰当的语言化解交往活动中的分歧与矛盾,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信任和真诚的交流,是将心比心的沟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一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社会责任感,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宽以待人,才能受人尊敬,实现职业与人生的“双赢”。因此,解决教育实践中的语言暴力问题,既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也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关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