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是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改的重要资源,充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身心陶冶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而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历史教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意识的强化,切实有效和灵活多变的运用方法,则是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乡土文化资源 融合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生动,如何充分利用地方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且有意义的课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融合的必要性
新课改轰轰烈烈,课堂教学要向开放创新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由满堂灌向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转变,而乡土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则可以大大推进这种转变。历史教学工作者善于结合本地区的乡土风俗、乡土历史等进行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可以弥补历史教材内容的不足。庞大的社会文化资源如果不能被我们的教育教学所利用,无疑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当前,各地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现状不容乐观。由于乡土历史不是被列入中考题目中,因此从各地的教育部门到各个学校,再到学生家长,对乡土历史的学习都不够重视。拿南通市为例,据调查显示:南通市初中学生中几乎人手一本《南通历史》,但没有一所初级中学开设该课程。要改变传统纯粹知识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展开多种多样的研究活动,将一些直观具体的便于接受和观察的乡土文化历史融入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历史欲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合乡土文化资源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卢梭曾经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使学生喜欢所教的东西,那么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非智力的源泉。学生的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习的效果就好得多。而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例如制作图表、观摩文物模型、讲授本地小故事)等,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于适当的方法,以丰富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这样必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历史离自己很近,而且更愿意走进历史,来了解发生在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例如讲明代历史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先去参观南通的城隍庙、寺街;讲近代工业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南通唐家阐、大生一厂;讲戏剧文化的时候,可以参观一下更俗剧场、伶工学社。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于历史古迹和氛围之中,更深地体悟先人的创业之路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认识和探究历史。
2.有利于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渗透和陶冶
学校范围之内的历史教学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学校之外的历史教学资源,例如文物古迹、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历史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它们呈现出多元丰富、直观生动的特点。所以要有效利用当地乡土文化资源,教师必须着意安排、开发和整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渗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南通博物苑为例,其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由民族实业家张謇于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创建,是目前保存下来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博物馆。老师可以带学生参观南通博物苑,让学生亲身体验博物苑中所呈现的各种历史文物和遗迹,让学生在为本地拥有全国最早博物馆而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张謇为了振兴民族工业和建设“模范南通”而艰辛创业和无私奉献的事迹,以便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陶冶身心,完善人格。
3.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好文化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还要关注学生成长,指引学生学为人之道。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注重善于引导,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心动起来,心动了才会有行动。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他们积极思考,积极探究,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和优良的品质,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堂中讲到五代后周文化时,老师可以联系到我们南通国内外游人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的濠河。《南通游记》古诗亦云:
远离喧嚣远离尘,难得清闲游古城。
街巷直列婆娑树,商厦林立玲珑门。
濠河水景真秀美,通州民风多朴纯。
淡淡秋日秋风里,秋风吹拂清闲人。
濠河原为古护城河,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现周长10公里,水面1080亩,水面最宽处215米,最窄处仅10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濠河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国内仅存的四条古护城河之一,这些亮点无不使学生对濠河修建期间这段历史感兴趣。濠河两岸有光孝塔、天宁寺、北极阁、文峰塔、南通博物苑、五公园等名胜古迹,有张謇、李方膺、赵丹等名人故居。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千百年积累的历史遗迹、园林艺术、乡俗风情奠定了濠河古朴凝重的文化底蕴。将这些南通乡土文化资源恰当地融入课堂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实践、观察,并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收集资料,通过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必然使学生兴趣盎然,获益匪浅。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不足与思考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目前我们只能靠老师自己去查阅、搜集各方面的资源,对乡土资源的利用也多停留在文字资料的选用上,对于利用乡土教材做补充的想法还没有真正实现。由于学生安全,相关社会部门的支持、配合,经费开支及交通便利与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做到让学生更多地亲临历史现场、历史遗址去感受历史。同时由于老师搜集资料的手段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对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也是很有限的。
尽管如此,丰富的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对学生学习和学校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学校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特别是要主动联系当地的文化部门和单位,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建立各种基地,以便于老师组织相关活动。(2)历史教师要有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仅是编写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还要精心设计如何把乡土文化资源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3)在方法和形式的运用上务求实际有效和灵活多变。例如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博物馆和一些地方收藏家请进学校进行宣传、展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让部分同学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单位做小业余讲解员,也会起到以一带三的作用。购买和制作一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可视作品,也许是我们今后要多加关注和努力的地方。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目前来说,主要还是要着重于课堂教学中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要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存在和历史就在身边,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把风俗习惯、乡土文化的知识带进历史教学之中,让历史贴近学生,让生活教育学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乡土文化资源 融合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生动,如何充分利用地方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且有意义的课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融合的必要性
新课改轰轰烈烈,课堂教学要向开放创新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由满堂灌向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转变,而乡土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则可以大大推进这种转变。历史教学工作者善于结合本地区的乡土风俗、乡土历史等进行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可以弥补历史教材内容的不足。庞大的社会文化资源如果不能被我们的教育教学所利用,无疑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当前,各地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现状不容乐观。由于乡土历史不是被列入中考题目中,因此从各地的教育部门到各个学校,再到学生家长,对乡土历史的学习都不够重视。拿南通市为例,据调查显示:南通市初中学生中几乎人手一本《南通历史》,但没有一所初级中学开设该课程。要改变传统纯粹知识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展开多种多样的研究活动,将一些直观具体的便于接受和观察的乡土文化历史融入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历史欲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合乡土文化资源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卢梭曾经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使学生喜欢所教的东西,那么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非智力的源泉。学生的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习的效果就好得多。而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例如制作图表、观摩文物模型、讲授本地小故事)等,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于适当的方法,以丰富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这样必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历史离自己很近,而且更愿意走进历史,来了解发生在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例如讲明代历史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先去参观南通的城隍庙、寺街;讲近代工业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南通唐家阐、大生一厂;讲戏剧文化的时候,可以参观一下更俗剧场、伶工学社。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于历史古迹和氛围之中,更深地体悟先人的创业之路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认识和探究历史。
2.有利于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渗透和陶冶
学校范围之内的历史教学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学校之外的历史教学资源,例如文物古迹、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历史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它们呈现出多元丰富、直观生动的特点。所以要有效利用当地乡土文化资源,教师必须着意安排、开发和整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渗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南通博物苑为例,其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由民族实业家张謇于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创建,是目前保存下来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博物馆。老师可以带学生参观南通博物苑,让学生亲身体验博物苑中所呈现的各种历史文物和遗迹,让学生在为本地拥有全国最早博物馆而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张謇为了振兴民族工业和建设“模范南通”而艰辛创业和无私奉献的事迹,以便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陶冶身心,完善人格。
3.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好文化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还要关注学生成长,指引学生学为人之道。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注重善于引导,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心动起来,心动了才会有行动。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他们积极思考,积极探究,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和优良的品质,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堂中讲到五代后周文化时,老师可以联系到我们南通国内外游人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的濠河。《南通游记》古诗亦云:
远离喧嚣远离尘,难得清闲游古城。
街巷直列婆娑树,商厦林立玲珑门。
濠河水景真秀美,通州民风多朴纯。
淡淡秋日秋风里,秋风吹拂清闲人。
濠河原为古护城河,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现周长10公里,水面1080亩,水面最宽处215米,最窄处仅10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濠河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国内仅存的四条古护城河之一,这些亮点无不使学生对濠河修建期间这段历史感兴趣。濠河两岸有光孝塔、天宁寺、北极阁、文峰塔、南通博物苑、五公园等名胜古迹,有张謇、李方膺、赵丹等名人故居。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千百年积累的历史遗迹、园林艺术、乡俗风情奠定了濠河古朴凝重的文化底蕴。将这些南通乡土文化资源恰当地融入课堂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实践、观察,并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收集资料,通过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必然使学生兴趣盎然,获益匪浅。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不足与思考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目前我们只能靠老师自己去查阅、搜集各方面的资源,对乡土资源的利用也多停留在文字资料的选用上,对于利用乡土教材做补充的想法还没有真正实现。由于学生安全,相关社会部门的支持、配合,经费开支及交通便利与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做到让学生更多地亲临历史现场、历史遗址去感受历史。同时由于老师搜集资料的手段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对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也是很有限的。
尽管如此,丰富的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对学生学习和学校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学校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特别是要主动联系当地的文化部门和单位,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建立各种基地,以便于老师组织相关活动。(2)历史教师要有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仅是编写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还要精心设计如何把乡土文化资源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3)在方法和形式的运用上务求实际有效和灵活多变。例如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博物馆和一些地方收藏家请进学校进行宣传、展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让部分同学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单位做小业余讲解员,也会起到以一带三的作用。购买和制作一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可视作品,也许是我们今后要多加关注和努力的地方。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目前来说,主要还是要着重于课堂教学中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要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存在和历史就在身边,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把风俗习惯、乡土文化的知识带进历史教学之中,让历史贴近学生,让生活教育学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