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比传统的古诗单篇教学方式,高中语文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及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将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探析高中古诗群文阅读的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诗群文阅读价值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是围绕某一议题选择多篇古诗进行整合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的古诗单篇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及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1、古诗群文阅读是按照某一议题将有关联的多个文本展示出来,丰富的文本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利用多篇诗词存在的联系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积累、梳理、整合,体会古代字词在具体语境下的丰富性。
如将《山居秋暝》、《菩萨蛮》、《书愤》与《石头城》作为阅读群,通过诗中的“空”字来品味四首诗不同的情感。通过咀嚼品析,学生可以体会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诗人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李白“玉階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抒发主人公痴等徒劳、孤寂惆怅的愁思;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倾吐出报国无门的无奈;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牵引出物是人非的慨叹。
通过联系所学,学生还会发现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也同样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山居环境的静谧以表达诗人的恬淡安逸。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也借一“空”字将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流露出来。诗词鉴赏离不开炼字,一个“空”经由诗人的雕琢变得含义丰富,风姿各异,学生在炼字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古诗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的用字之妙。
2、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是选取具有互文性或互异性的文本进行比较,学生在互文性的文本中不断归纳寻找共性,在互异性的文本中不断质疑,发现不同点,这样的思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所谓“互文”即文本之间有着内容的相似性,便于从中把握规律特点。如通过“怀古咏史诗”群诗阅读,学生基本能够把握怀古咏史诗借古人古物、古事古迹或伤或讽的写作特点。怀古咏史诗,写的是古时之人事,实则是当今社会的折射缩影;叹的是古人之境遇,实则抒的是诗人的情怀抱负。
所谓“互异”即选择风格特点不同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如“不同情感的送别诗”群诗阅读选取《新亭渚别范零陵云》、《雨霖铃》及《别董大》。送别诗大多以“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的依依不舍为主旋律,《雨霖铃》更是将离愁别绪写的悲戚浓烈,但高适的《别董大》一改伤离别的传统,与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旷达乐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群诗阅读帮助学生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封闭单一的思维模式,大胆思考,勇敢表达,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灵活、更全面、更具批判性,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将多篇内容相关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比较,学生可以借助古诗中的意象、语言发挥想象,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感受或雄壮阔浑或恬淡静谧或凄清萧索的意境之美,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提升审美创造力。
如“苏轼的明月情怀”群诗阅读教学中,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为阅读群,引导学生从苏轼笔下的“明月”感受其情怀、境界。《水调歌头》作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思亲思乡,由满月联想弦月思考人生得失,由孤独凄寒到豁然开朗,明月成为苏轼旷达情绪的指引;《念奴娇》中的举杯赏月,言近意远,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这明月恰是胸怀抱负,是高洁情操;苏子词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明月夜,短松冈”让人感受到生死离别的痛楚,阴阳相隔的无奈。苏轼笔下的月是思乡怀人、胸怀抱负、高洁情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的草木星月并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象,更多的时候是传达诗人主观情感的媒介,是意和象的融合。通过群诗阅读,学生学会了意象有其象征之用,可以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人流露的情感,感受美的表现。
4、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古代诗歌大多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古诗群文阅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更深入的理解作品内涵、体会诗人情感,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更好地理解与传承文化。
如“从苏轼词中探儒释道文化”群诗阅读中,将苏轼的词贯通儒释道的思想来品析,结合知人论世的古诗鉴赏方法,通过了解词人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感悟词人于词中所表现的中国儒释道文化。
苏轼怀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才华策略,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还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热情。政治受挫,被贬黄州的苏轼试图从佛道中寻求心灵宽慰,“人生如梦”正是苏轼经历了许多后发出的慨叹,即使是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忧愤苏轼也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其写得磅礴雄浑。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并未沉溺在佛道中寻求避世解脱,而是将儒释道思想完美的结合,形成“超脱旷达,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于是也就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笑傲人生,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坦荡自若,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
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要求,高中语文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因此,借助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满足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要,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邹荔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8:4-5.
(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 高中语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诗群文阅读价值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是围绕某一议题选择多篇古诗进行整合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的古诗单篇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及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1、古诗群文阅读是按照某一议题将有关联的多个文本展示出来,丰富的文本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利用多篇诗词存在的联系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积累、梳理、整合,体会古代字词在具体语境下的丰富性。
如将《山居秋暝》、《菩萨蛮》、《书愤》与《石头城》作为阅读群,通过诗中的“空”字来品味四首诗不同的情感。通过咀嚼品析,学生可以体会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诗人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李白“玉階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抒发主人公痴等徒劳、孤寂惆怅的愁思;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倾吐出报国无门的无奈;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牵引出物是人非的慨叹。
通过联系所学,学生还会发现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也同样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山居环境的静谧以表达诗人的恬淡安逸。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也借一“空”字将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流露出来。诗词鉴赏离不开炼字,一个“空”经由诗人的雕琢变得含义丰富,风姿各异,学生在炼字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古诗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的用字之妙。
2、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是选取具有互文性或互异性的文本进行比较,学生在互文性的文本中不断归纳寻找共性,在互异性的文本中不断质疑,发现不同点,这样的思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所谓“互文”即文本之间有着内容的相似性,便于从中把握规律特点。如通过“怀古咏史诗”群诗阅读,学生基本能够把握怀古咏史诗借古人古物、古事古迹或伤或讽的写作特点。怀古咏史诗,写的是古时之人事,实则是当今社会的折射缩影;叹的是古人之境遇,实则抒的是诗人的情怀抱负。
所谓“互异”即选择风格特点不同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如“不同情感的送别诗”群诗阅读选取《新亭渚别范零陵云》、《雨霖铃》及《别董大》。送别诗大多以“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的依依不舍为主旋律,《雨霖铃》更是将离愁别绪写的悲戚浓烈,但高适的《别董大》一改伤离别的传统,与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旷达乐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群诗阅读帮助学生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封闭单一的思维模式,大胆思考,勇敢表达,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灵活、更全面、更具批判性,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将多篇内容相关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比较,学生可以借助古诗中的意象、语言发挥想象,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感受或雄壮阔浑或恬淡静谧或凄清萧索的意境之美,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提升审美创造力。
如“苏轼的明月情怀”群诗阅读教学中,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为阅读群,引导学生从苏轼笔下的“明月”感受其情怀、境界。《水调歌头》作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思亲思乡,由满月联想弦月思考人生得失,由孤独凄寒到豁然开朗,明月成为苏轼旷达情绪的指引;《念奴娇》中的举杯赏月,言近意远,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这明月恰是胸怀抱负,是高洁情操;苏子词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明月夜,短松冈”让人感受到生死离别的痛楚,阴阳相隔的无奈。苏轼笔下的月是思乡怀人、胸怀抱负、高洁情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的草木星月并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象,更多的时候是传达诗人主观情感的媒介,是意和象的融合。通过群诗阅读,学生学会了意象有其象征之用,可以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人流露的情感,感受美的表现。
4、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古代诗歌大多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古诗群文阅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更深入的理解作品内涵、体会诗人情感,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更好地理解与传承文化。
如“从苏轼词中探儒释道文化”群诗阅读中,将苏轼的词贯通儒释道的思想来品析,结合知人论世的古诗鉴赏方法,通过了解词人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感悟词人于词中所表现的中国儒释道文化。
苏轼怀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才华策略,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还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热情。政治受挫,被贬黄州的苏轼试图从佛道中寻求心灵宽慰,“人生如梦”正是苏轼经历了许多后发出的慨叹,即使是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忧愤苏轼也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其写得磅礴雄浑。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并未沉溺在佛道中寻求避世解脱,而是将儒释道思想完美的结合,形成“超脱旷达,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于是也就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笑傲人生,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坦荡自若,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
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要求,高中语文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因此,借助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满足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要,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邹荔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8:4-5.
(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