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文本、文外、生成”三种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填白、延伸、重构、评价等创造性的阅读,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资源开发
一、开发利用文本资源,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根本。学生只有进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潜心涵泳,咀嚼品味,才能发现文本的无限风景。而开发文本资源的重要策略主要指填白和续创。
(一)填白。书中有些课文作者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去推测、想象、交流,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里桑兰如何练习刷牙、穿衣、吃饭就是一个补白点。教学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当时,桑兰被医生诊断为脊髓神经完全性损伤,全身只有两个手臂能动,手腕以下除双手大拇指有知觉,其余手指和身体自胸以下均无知觉。在这种情况下,她坚持生活自理。那是多么地不容易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此时,你来到了桑兰的病床前,桑兰正在吃饭,你看到什么了?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桑兰连筷子都拿不住。”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桑兰好不容易夹起一口饭,但刚送到嘴边,筷子连饭都掉到地上了。”……这样的补白既是对课文内容空白处的填补,也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升华。填白的过程也是师生投入文本,并与之交流、碰撞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造力增强了,个性得到发展,原有的文本内容也被激活了,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文本,去发现、探索和填补作者在文本中有意无意地留下的空白和空缺,填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续创。有好多课文言尽意未尽,抓住此机会进行续创,让学生对文章的某情节进行合理的延伸,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如:在学完《争论的故事》后,老师让学生续写故事:看到早已飞得无影无踪的大雁,兄弟俩会说些什么?这种续创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是对文本主题的升华。
开发利用文本资源,应立足文本,活用文本,给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时间和空间,从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到创造性的阅读,阅读教学就会有锦上添花之美。
二、开发利用文外资源,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据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还要引领学生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生活。开发和利用文外资源来增补和延伸学习内容,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把书读“厚”,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一)增补。文本中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遥远,适时适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中的一个词语“扫荡”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前,教师在网上搜集一些日本鬼子扫荡的图片,教学时播放给学生看。这样,他们对“扫荡”一词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词语的层面,而是从心底升腾起一种对日本鬼子的憎恨感。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只是点一下,并未能展开,当这些内容又极具价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开发增补,对突破重难点、化解难点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里,结尾有这么一段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理解这段话即“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的共同之处”是本文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及时补充宋庆龄的生平资料,从资料中学生能感受到宋庆龄的坚强不屈、与敌人作斗争的高贵品质,这也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延伸。走出文本,开发文外资源,让学生开展与文本有着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进入广义上的大课堂,把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教学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后,要求学生上网或从课外书中进一步走进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去探秘,去了其他文化遗产,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并拓宽其视野。
学生走出文本,开发文外资源,留给他们的将是深深的思考,学生带着资源再一次对话文本,他们对文本的意义将重新构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将养成探究的习惯,增强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开发利用生成资源,阅读教学巧夺天工
一些预想不到的生成资源,常常会出其不意地闯入课堂中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有些生成点,极具教学价值,是阅读教学难得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发现、开发并利用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鹬蚌相争》时遇到了这样一个意外:当孩子们诵读着,表演着,乐不可支時,有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可是,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还有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这位老师毕竟是骨干教师,面对意外,并没有慌张,也没有不理不睬,而是以此为生成点,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就这个问题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是寓言故事,并不是真的。”有的学生说:“寓言故事有的是想象编出来的,并不是真的。”通过讨论,学生对寓言这种体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位老师的这一招,不仅妙解了此问,而且上出了一堂没有预约的“生成性课堂”,阅读真有巧夺天工之妙。 (编辑 王立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资源开发
一、开发利用文本资源,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根本。学生只有进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潜心涵泳,咀嚼品味,才能发现文本的无限风景。而开发文本资源的重要策略主要指填白和续创。
(一)填白。书中有些课文作者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去推测、想象、交流,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里桑兰如何练习刷牙、穿衣、吃饭就是一个补白点。教学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当时,桑兰被医生诊断为脊髓神经完全性损伤,全身只有两个手臂能动,手腕以下除双手大拇指有知觉,其余手指和身体自胸以下均无知觉。在这种情况下,她坚持生活自理。那是多么地不容易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此时,你来到了桑兰的病床前,桑兰正在吃饭,你看到什么了?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桑兰连筷子都拿不住。”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桑兰好不容易夹起一口饭,但刚送到嘴边,筷子连饭都掉到地上了。”……这样的补白既是对课文内容空白处的填补,也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升华。填白的过程也是师生投入文本,并与之交流、碰撞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造力增强了,个性得到发展,原有的文本内容也被激活了,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文本,去发现、探索和填补作者在文本中有意无意地留下的空白和空缺,填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续创。有好多课文言尽意未尽,抓住此机会进行续创,让学生对文章的某情节进行合理的延伸,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如:在学完《争论的故事》后,老师让学生续写故事:看到早已飞得无影无踪的大雁,兄弟俩会说些什么?这种续创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是对文本主题的升华。
开发利用文本资源,应立足文本,活用文本,给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时间和空间,从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到创造性的阅读,阅读教学就会有锦上添花之美。
二、开发利用文外资源,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据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还要引领学生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生活。开发和利用文外资源来增补和延伸学习内容,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把书读“厚”,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一)增补。文本中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遥远,适时适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中的一个词语“扫荡”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前,教师在网上搜集一些日本鬼子扫荡的图片,教学时播放给学生看。这样,他们对“扫荡”一词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词语的层面,而是从心底升腾起一种对日本鬼子的憎恨感。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只是点一下,并未能展开,当这些内容又极具价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开发增补,对突破重难点、化解难点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里,结尾有这么一段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理解这段话即“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的共同之处”是本文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及时补充宋庆龄的生平资料,从资料中学生能感受到宋庆龄的坚强不屈、与敌人作斗争的高贵品质,这也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延伸。走出文本,开发文外资源,让学生开展与文本有着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进入广义上的大课堂,把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教学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后,要求学生上网或从课外书中进一步走进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去探秘,去了其他文化遗产,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并拓宽其视野。
学生走出文本,开发文外资源,留给他们的将是深深的思考,学生带着资源再一次对话文本,他们对文本的意义将重新构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将养成探究的习惯,增强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开发利用生成资源,阅读教学巧夺天工
一些预想不到的生成资源,常常会出其不意地闯入课堂中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有些生成点,极具教学价值,是阅读教学难得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发现、开发并利用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鹬蚌相争》时遇到了这样一个意外:当孩子们诵读着,表演着,乐不可支時,有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可是,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还有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这位老师毕竟是骨干教师,面对意外,并没有慌张,也没有不理不睬,而是以此为生成点,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就这个问题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是寓言故事,并不是真的。”有的学生说:“寓言故事有的是想象编出来的,并不是真的。”通过讨论,学生对寓言这种体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位老师的这一招,不仅妙解了此问,而且上出了一堂没有预约的“生成性课堂”,阅读真有巧夺天工之妙。 (编辑 王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