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朋友聊天,他是70后,聊到短视频项目。我说,可能70后就不要做短视频了,这个风口是留给80后的,“快手”的宿华、“抖音”和“火山”的张一鸣,他们都是80到85这一拨。不是说逆势而为一定不行,但是60后70后从小在图文环境里长大,对短视频的感觉差很多吧。
朋友说那70后能做什么呢,我脱口而出,做智能汽车啊。特斯拉的马斯克1971年的,贾跃亭1973年的想做FF,感觉很对,做不成那是另外一回事。
为什么70后创业适合做智能汽车而不适合做短视频?我觉得这跟人生体验有很大关系。90后当然也可以做汽车,但90后理解的好车是什么样子呢?我猜就是一脚油门下去瞬间把别人都甩没影了吧!但是大家都知道,好车还真不只是一脚油门的事儿。
而70后,40多岁,车子前后也开过好几部了吧,好车坏车都开过,驾龄十几年,几十万公里,爽过,也吃过瘪,什么情况没见过。你对车子的感觉是公里数堆出来的,特别是那些细腻而精微的感受和体验,不是一脚油门踩到底就能换来的。40多岁,你开车足够谨慎,却也不失锐气。这个年龄的你,最知道一部好车需要什么;而一部好车也恰恰是为这个年龄的你准备的。如果此时你还在互联网前沿,搞爆款产品可能希望不大了,但是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讲究品质的汽车结合起来,可能80后90后还真的玩不过你。
我的意思是说,没有哪个年龄段注定落伍,每个年龄段都有它的风口。这些风口跟社会需求有关,但是可能跟生命的体验更有关。你只有经历了,有了更深切的体验,才会更深刻地把握某一个风口。我相信,70后对于汽车的体验,要比80后90后深切得多。
那么60后呢?很显然他们对于汽车的体验已经衰退,马路上被人别一下都不会生气了。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体,那种缓慢走向衰老的感觉,每年体检战战兢兢的心情,甚至不用体检就知道哪里有毛病,这种对于身体缓慢变化的敏感,是其他年龄段不具备的。所以60后的风口也许是医疗事业、养老产业。另一方面,60后可能是目前掌握資源最丰富的,资金、人脉其他年龄段都没法比,足够做成一些需要调动很大资源的事情,而不是凑三五个小伙伴开发一个爆款APP那种碰运气。
当然60后还有一个风口是教育。教育是最见人性的事业,60后处于人生经验的顶峰,可以为师矣。冯唐的“油腻”文特别告诫,不要跟年轻人谈人生经验,其实这本来就是中年人应该做的事情吧!岂止可以为师矣,60后更应该办教育,才是千秋万代的功德。近年很多企业家在教育上表现出很大野心,我也建议成功的大老板们应该把人生的下半场向教育事业倾斜。如果人生最终能够以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身份定格,我相信对很多人极具吸引力。
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经历不同的事情,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因此也会在每个年龄段得到不同的风口。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前段时间的“油腻”话题很无聊也很恶毒,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中年人的攻击,更是试图否认除了年轻之外的一切存在的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理解,年轻并不仅仅意味着意气风发,以及对油腻的嘲讽,里边有着深刻的失落和忧虑。未来很快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年青一代感到机会正在像时间一样流逝,也许过不多久等到自己也油腻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远远没有达到上一代人的财富和地位。
我宁愿相信这是理解上的误区。过往我们崇拜年轻,的确那种粗放的、凭着感觉来的飞跃式发展,靠的主要是年轻的冲劲,靠的是一无所有的打拼精神。这种信仰,或者说信仰的惯性,依然统治着我们的观念。我们觉得,衰老是可怕的,甚至是粗俗的,而年轻就是真理,意味着对于油腻和中年危机的道德优越感。但是的确应该看到——
过去几十年,相比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我们的医疗事业、教育产业并没有发展到预期的高度。也许现在我们能够明白,医疗和教育这些领域,不是说大干快上就能见效的,它跟人们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人世间的理解密切相关。你的体验和理解没到位,给你再多钱再多机会也是做不好的。
总之,这个国家任何一个年龄段都还远远不到退出历史舞台,也都有各自的风口,因为生命的体验和阅历是无法相互替代的。
朋友说那70后能做什么呢,我脱口而出,做智能汽车啊。特斯拉的马斯克1971年的,贾跃亭1973年的想做FF,感觉很对,做不成那是另外一回事。
为什么70后创业适合做智能汽车而不适合做短视频?我觉得这跟人生体验有很大关系。90后当然也可以做汽车,但90后理解的好车是什么样子呢?我猜就是一脚油门下去瞬间把别人都甩没影了吧!但是大家都知道,好车还真不只是一脚油门的事儿。
而70后,40多岁,车子前后也开过好几部了吧,好车坏车都开过,驾龄十几年,几十万公里,爽过,也吃过瘪,什么情况没见过。你对车子的感觉是公里数堆出来的,特别是那些细腻而精微的感受和体验,不是一脚油门踩到底就能换来的。40多岁,你开车足够谨慎,却也不失锐气。这个年龄的你,最知道一部好车需要什么;而一部好车也恰恰是为这个年龄的你准备的。如果此时你还在互联网前沿,搞爆款产品可能希望不大了,但是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讲究品质的汽车结合起来,可能80后90后还真的玩不过你。
我的意思是说,没有哪个年龄段注定落伍,每个年龄段都有它的风口。这些风口跟社会需求有关,但是可能跟生命的体验更有关。你只有经历了,有了更深切的体验,才会更深刻地把握某一个风口。我相信,70后对于汽车的体验,要比80后90后深切得多。
那么60后呢?很显然他们对于汽车的体验已经衰退,马路上被人别一下都不会生气了。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体,那种缓慢走向衰老的感觉,每年体检战战兢兢的心情,甚至不用体检就知道哪里有毛病,这种对于身体缓慢变化的敏感,是其他年龄段不具备的。所以60后的风口也许是医疗事业、养老产业。另一方面,60后可能是目前掌握資源最丰富的,资金、人脉其他年龄段都没法比,足够做成一些需要调动很大资源的事情,而不是凑三五个小伙伴开发一个爆款APP那种碰运气。
当然60后还有一个风口是教育。教育是最见人性的事业,60后处于人生经验的顶峰,可以为师矣。冯唐的“油腻”文特别告诫,不要跟年轻人谈人生经验,其实这本来就是中年人应该做的事情吧!岂止可以为师矣,60后更应该办教育,才是千秋万代的功德。近年很多企业家在教育上表现出很大野心,我也建议成功的大老板们应该把人生的下半场向教育事业倾斜。如果人生最终能够以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身份定格,我相信对很多人极具吸引力。
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经历不同的事情,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因此也会在每个年龄段得到不同的风口。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前段时间的“油腻”话题很无聊也很恶毒,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中年人的攻击,更是试图否认除了年轻之外的一切存在的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理解,年轻并不仅仅意味着意气风发,以及对油腻的嘲讽,里边有着深刻的失落和忧虑。未来很快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年青一代感到机会正在像时间一样流逝,也许过不多久等到自己也油腻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远远没有达到上一代人的财富和地位。
我宁愿相信这是理解上的误区。过往我们崇拜年轻,的确那种粗放的、凭着感觉来的飞跃式发展,靠的主要是年轻的冲劲,靠的是一无所有的打拼精神。这种信仰,或者说信仰的惯性,依然统治着我们的观念。我们觉得,衰老是可怕的,甚至是粗俗的,而年轻就是真理,意味着对于油腻和中年危机的道德优越感。但是的确应该看到——
过去几十年,相比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我们的医疗事业、教育产业并没有发展到预期的高度。也许现在我们能够明白,医疗和教育这些领域,不是说大干快上就能见效的,它跟人们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人世间的理解密切相关。你的体验和理解没到位,给你再多钱再多机会也是做不好的。
总之,这个国家任何一个年龄段都还远远不到退出历史舞台,也都有各自的风口,因为生命的体验和阅历是无法相互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