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预设”使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课堂精彩纷呈。只有“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数学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预设 生成
一、精心“预设”,奠基“生成”
教学这一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
(一)把握教材,整合重组。教材是师生的基本材料,是面向全体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一个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因此,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二)了解学生,精心预设。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教学“求组合图形面积”时,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分割或填补的方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三)开发资源,优化预设。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一方面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知道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各种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运用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捕捉契机,展现精彩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意外的生成性资源产生。课堂上,需要教师用一双慧眼,有目的、及时地捕捉这些可能是一现即逝的生成点,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让课堂的生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平均分,认识,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来,比比谁的方法多。学生兴趣盎然,忙着动手操作。在组织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展示了他们创作出来的五种,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可后来学生还意犹未尽,其中一位学生向大家展示了第6种折法:
这种方法一经展示,学生们便开始争论:“这不是平均分”,“好像也可用表示”,“这种方法我也试过了,不对”……
学生这么精彩的表现,正是教师课前预设和学生意外生成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学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
三、走出“预设”,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走出“预设”的禁锢,激活生命状态的数学。在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中,师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命状态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课前,老师预设学生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
1.长+长+宽+宽 2.(长+宽)×2
上课时老师出示一道题:长方形长4米,宽3米,求周长。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组织交流:
生1:4+4+3+3(这是教师预设的一种)
生2:(4+3)×2(这也是教师预设中的一种)
教师觉得这两种方法都在预设之中,很满意。这时,学生又举手发言:
生3:3×4+2=14(教师愕然,没有预设到,但马上镇静下来)
师:请你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3:把四条边都看成3,那就是3×4=12,然后把剩下的1×2加上去就是3×4+2=14.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把四条边都看成4,那就是4×4=16,然后把多算的1×2=2减去,就是4×4-2=14。
上述片段,给我们启示、:在注重生成的课堂中,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必须不断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被重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被鼓励的,学生的个人见解是被尊重的,学生的个人表述是被允许的,学生的创造智慧是被点亮的;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充满激情、发挥智慧、表现个性和愉悦心灵的历程,成为师生充分张扬生命活力的场所。
总之,课堂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平台,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完全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只有“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才能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预设 生成
一、精心“预设”,奠基“生成”
教学这一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
(一)把握教材,整合重组。教材是师生的基本材料,是面向全体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一个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因此,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二)了解学生,精心预设。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教学“求组合图形面积”时,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分割或填补的方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三)开发资源,优化预设。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一方面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知道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各种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运用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捕捉契机,展现精彩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意外的生成性资源产生。课堂上,需要教师用一双慧眼,有目的、及时地捕捉这些可能是一现即逝的生成点,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让课堂的生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平均分,认识,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来,比比谁的方法多。学生兴趣盎然,忙着动手操作。在组织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展示了他们创作出来的五种,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可后来学生还意犹未尽,其中一位学生向大家展示了第6种折法:
这种方法一经展示,学生们便开始争论:“这不是平均分”,“好像也可用表示”,“这种方法我也试过了,不对”……
学生这么精彩的表现,正是教师课前预设和学生意外生成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学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
三、走出“预设”,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走出“预设”的禁锢,激活生命状态的数学。在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中,师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命状态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课前,老师预设学生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
1.长+长+宽+宽 2.(长+宽)×2
上课时老师出示一道题:长方形长4米,宽3米,求周长。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组织交流:
生1:4+4+3+3(这是教师预设的一种)
生2:(4+3)×2(这也是教师预设中的一种)
教师觉得这两种方法都在预设之中,很满意。这时,学生又举手发言:
生3:3×4+2=14(教师愕然,没有预设到,但马上镇静下来)
师:请你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3:把四条边都看成3,那就是3×4=12,然后把剩下的1×2加上去就是3×4+2=14.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把四条边都看成4,那就是4×4=16,然后把多算的1×2=2减去,就是4×4-2=14。
上述片段,给我们启示、:在注重生成的课堂中,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必须不断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被重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被鼓励的,学生的个人见解是被尊重的,学生的个人表述是被允许的,学生的创造智慧是被点亮的;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充满激情、发挥智慧、表现个性和愉悦心灵的历程,成为师生充分张扬生命活力的场所。
总之,课堂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平台,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完全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只有“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才能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