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一首《地道战》,唤起多少人对抗战岁月的回忆,同时也让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声名远扬。端午节这天,记者驱车来到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体验“人民第一堡垒”的神奇和魅力。
还不到9∶30,纪念馆前等待领票的观众已经排起了长队。接待记者的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陈少雪说,“每天如此,昨天下大雨还来了小300人呢!”
陈少雪介绍,纪念馆占地面积72.9亩,1987年10月对外开放,是顺义区唯一一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抗战遗址。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都在40万人左右,先后接待了十万余名外国游客。纪念馆共分“冀东抗战燃烽火”“人民战争建奇功”“今日顺义更美好”三个部分。陈列内容以照片、模型和实物为主,还有抗战英雄浮雕群和立体三维沙盘。
走进纪念馆,记者看到,馆中的展陈物品非常丰富,有抗日军民使用过的枪支土炮和地雷、挖地道用过的铁锹小镐、妇救会做的军鞋军衣军帽和递军情的鸡毛信等实物和照片等。
陪同记者采访的接待组组长乔长春,在纪念馆工作了近30年。他说,许多展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走出纪念馆,记者跟随陈少雪、乔长春从地道口逐级而下。钻进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的地道,感觉就像进入了阴凉昏暗的地下迷宫。
乔长春说,地道是从最初只能一两个人藏身的“白薯窖”演变而来的,并在与敌人斗争中逐步完善起来。
1943年,老村长马福带领村民开始挖建地道。地道内设计了单人掩体、会议室、水缸存放处、陷阱、翻板、碾盘射击孔、地道射击孔、猪圈射击孔等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的地道,形成了南到龙湾屯、唐洞,北到大北坞长达23华里的地道网。现在供游客参观的800米长的地道,是经过加高加宽的,其中有30米是原始地道,再现了当时地道的原始风貌,平均高度1.5米,最低处仅高60厘米,只能弯腰前进。虽然现在修复过的地道比战争年代高出了几十厘米,但是身在其中,记者不但明显体会到狭窄空间带来的压迫感,也完全失去了方向感。
记者看到,地道中隔一段就有一个掩体,仅能容下一人的掩体曾经在枪林弹雨中保护了民兵。掀开地道里的翻板,下面又是一层地道、一个房间。有时一个“急转弯”,能看到厨房、会议室、储藏室等设施。地道最深处距地上8米,忽而有光从上方透进来,向上看,是老乡家的猪圈或水缸……
乔长春感慨地说,“当时的老百姓白天犁地搞生产,夜晚用铁铲、镐头挖地道,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新挖出的土方,还要连夜把土垫在猪圈、鸡窝里,那时候,老百姓一无所有,但总能在抗争中创造奇迹。”
1947年11月10日,解放区冀东十四分區授予焦庄户村“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开国上将吕正操赞道:“地道战是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创造,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堡垒。”
陈少雪说,有关马福和焦庄户的故事还有很多,流传很广。为了弘扬革命传统,讲好英雄故事,纪念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纪念馆邀请专家学者编印了《焦庄户的故事》《潮白烽火》《顺义英烈》等书籍,组织创作了《第一堡垒美名扬》《做军鞋》《焦庄户地道战之歌》《英雄的赞歌》等反映焦庄户革命题材的歌曲。
(责任编辑:闫正宇)
还不到9∶30,纪念馆前等待领票的观众已经排起了长队。接待记者的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陈少雪说,“每天如此,昨天下大雨还来了小300人呢!”
陈少雪介绍,纪念馆占地面积72.9亩,1987年10月对外开放,是顺义区唯一一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抗战遗址。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都在40万人左右,先后接待了十万余名外国游客。纪念馆共分“冀东抗战燃烽火”“人民战争建奇功”“今日顺义更美好”三个部分。陈列内容以照片、模型和实物为主,还有抗战英雄浮雕群和立体三维沙盘。
走进纪念馆,记者看到,馆中的展陈物品非常丰富,有抗日军民使用过的枪支土炮和地雷、挖地道用过的铁锹小镐、妇救会做的军鞋军衣军帽和递军情的鸡毛信等实物和照片等。
陪同记者采访的接待组组长乔长春,在纪念馆工作了近30年。他说,许多展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走出纪念馆,记者跟随陈少雪、乔长春从地道口逐级而下。钻进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的地道,感觉就像进入了阴凉昏暗的地下迷宫。
乔长春说,地道是从最初只能一两个人藏身的“白薯窖”演变而来的,并在与敌人斗争中逐步完善起来。
1943年,老村长马福带领村民开始挖建地道。地道内设计了单人掩体、会议室、水缸存放处、陷阱、翻板、碾盘射击孔、地道射击孔、猪圈射击孔等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的地道,形成了南到龙湾屯、唐洞,北到大北坞长达23华里的地道网。现在供游客参观的800米长的地道,是经过加高加宽的,其中有30米是原始地道,再现了当时地道的原始风貌,平均高度1.5米,最低处仅高60厘米,只能弯腰前进。虽然现在修复过的地道比战争年代高出了几十厘米,但是身在其中,记者不但明显体会到狭窄空间带来的压迫感,也完全失去了方向感。
记者看到,地道中隔一段就有一个掩体,仅能容下一人的掩体曾经在枪林弹雨中保护了民兵。掀开地道里的翻板,下面又是一层地道、一个房间。有时一个“急转弯”,能看到厨房、会议室、储藏室等设施。地道最深处距地上8米,忽而有光从上方透进来,向上看,是老乡家的猪圈或水缸……
乔长春感慨地说,“当时的老百姓白天犁地搞生产,夜晚用铁铲、镐头挖地道,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新挖出的土方,还要连夜把土垫在猪圈、鸡窝里,那时候,老百姓一无所有,但总能在抗争中创造奇迹。”
1947年11月10日,解放区冀东十四分區授予焦庄户村“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开国上将吕正操赞道:“地道战是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创造,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堡垒。”
陈少雪说,有关马福和焦庄户的故事还有很多,流传很广。为了弘扬革命传统,讲好英雄故事,纪念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纪念馆邀请专家学者编印了《焦庄户的故事》《潮白烽火》《顺义英烈》等书籍,组织创作了《第一堡垒美名扬》《做军鞋》《焦庄户地道战之歌》《英雄的赞歌》等反映焦庄户革命题材的歌曲。
(责任编辑:闫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