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书赠日本诗人水越耕南诗轴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zh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王韬书赠水越耕南诗轴,纸本发笺,日本裱,尺寸44.5×27cm,小行草书自作赠马相伯、黄瘦竹诗,通幅近五百字。书法极精彩,多北魏墓志笔意——晚清崇碑抑帖,亦一时风气。款署:“水越君耕南先生,日本诗人也;居神户,与余从未见一面。屡惠书籍,通笔札,此杜陵之所谓神交者非耶特写蛮笺以报之。天南逐叟王韬。”钤印:“王韬惟”、“天南逐叟”。(“王韬惟”一印原石现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惟”盖为制印之衬字)
  王韬书法至为稀见。所见仅《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名家手稿》(上海古籍出版社)收手稿两页、《王韬年谱》(张志春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载《王韬遗翰》一页,及《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学林出版社,1989年)收短札一件。书札尺牍之外,专门所作书法作品则目之所及海内外公私收藏此轴为仅见。
  上款水越耕南,即水越成章,耕南其号也,又称裁之,播磨(今兵库县)人,日本名诗人,汉学家,有《薇山摘葩》(二卷)、《游箕面山诗》(一卷)、《皇朝百家绝句》(三卷)、《唐宋诗话纂》(一卷)、《游赞小稿》(一卷)等存世。所编《翰墨因缘》(二卷)尤为著名和重要,内收清人致水越诗文尺牍,计文十篇,诗一百九十首,函五十五封。凡二十五人。其中有黄遵宪等驻日外交官,亦有寓日文人,对了解光绪初中日文人交往情形颇有裨益。《翰墨因缘》明治十七年(光绪十年,1884年)刊行,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所编《文献丛刊》之《中日诗文交流集》将此书收入,且置于十九种诗文集之首。
  水越成章热心收集中国文人书作,也可从其所编《翰墨因缘》中见一斑。书中所收黄遵宪赠水越诗(《翰墨因缘》收黄遵宪诗二首,其一赠水越,另一首为赠王韬者——《奉赠弢园先生即用饔江韵》:“神山风不引回船,且喜浮槎到日边。如此文章宜过海,其中绰约信多仙。司勋最健言兵事,宗宪先闻筹海篇。团扇家家诗万首。风流多被画图传。”此诗作之黄遵宪手迹原件现藏于南开大学,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黄遵宪集》)之小引中提到,水越亦曾求黄为他作书:“耕南先生因吾友枢仙(即廖锡恩,神户领事),千里索书。余素不工书,求者,多婉谢以掩其拙。顾夙闻耕南诗名不敢却。京阪山水梦寐以之。酷暑中赋此代简。书竟便觉习习风生矣。耕南仙史近如何,闻说园居水竹多。城市软尘红十丈,可能容我借吟窝?”
  王韬所书两诗,分别为赋赠马相伯、黄瘦竹七古。诗曰:
  两诗皆载于《蘅华馆诗录》(光绪16年(1890)铅印本)第六卷,而且二诗比邻,赠黄者在前,赠马者在后。《蘅华馆诗录》所载与该书作基本相同,只偶有个别文字不同。如赠马相伯诗题书作为“赠余发笺”,《蘅华馆诗录》为“赠余发纸”,赠黄瘦竹诗题书作为“即题其揖竹图”,《蘅华馆诗录》为“并题其揖竹图”,赠黄诗句“无用词章世莫知”,《蘅华馆诗录》作“无用文章世莫知”,如此而已。
  据《王韬年谱》(张志春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884年条下载:
  “是年冬未,马相伯从朝鲜回上海,赠王韬以朝鲜出产的发纸,王韬特赋诗志谢。他在诗中说‘羡君偏衣海外锦,崇衔特赐亚一品。仍王官耳非陪臣,今日还乡且共饮。平生好友兼好奇,得君佳纸赠君诗。愿得我诗写万纸,凭君传入高句骊。’
  是年仲冬十一月,日本友人寺田望南、冈鹿门来到上海,邀请名士集饮酒楼。时在座者有王韬、李芋仙刺史、易实甫郎中、曾重伯孝廉、黄式权茂才、黄瘦竹处士。寺田望南即席作诗,王韬因和其韵,赋七律四首……”
  根据年谱记载和《蘅华馆诗录》卷六所录两诗顺序,则马相伯赠王韬发笺,王韬赋诗奉答马相伯之甲申年冬,王韬、黄瘦竹都在上海,并常相往还,赠黄诗也作于此期间,且可能稍早于赠马诗(据《蘅华馆诗录》所录两诗顺序),而日本友人寺田望南等来上海访王韬亦在此期间。因此可能的情况是,当时日本友人受水越成章之托,求王韬书作,而王即以马所赠朝鲜发笺书赋赠马、黄二人新作以报之。
  
  
  
  
  
  (二)
  
  王韬(1828—1897),字紫诠,号仲弢、天南遯叟、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等。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角直镇)人。1845年考取秀才。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1867冬季至1868春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1870年返香港。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游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著作四十余种。
  王韬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关涉极大,是近代史上开风气的先驱,是留下许多“第一”的传奇人物。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报人、文言小说巨匠,是中国历史上第—位报刊政论家,他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晚清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也是历史上中国人自己主编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王韬因此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一百多年前,他就发出“盖今之天下,乃地球合一之天下”的宏论,有了“全球化”的意识。当晚清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王韬批判现实,启迪民智,提倡西学,鼓吹变革,为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演进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王韬既是怀风云之志、具远见卓识、善宏大议论的思想家、政论家,又是富儿女之情歌筵绮席文滔跌宕的卓落不羁之士。无论当时后世,无论“正史”、民间或笔记小说,都有一些关于王韬的故事。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那个“长毛状元”的外号。因为曾上书太平天国,他被盛传参加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成为“长毛状元”。王韬与太平天国的故事及所谓“长毛状元”的封号,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甚至被人写进当时的笔记和文学作品。20世纪30年代,罗尔纲、谢兴尧还在胡适指导下考证过王韬上书太平天国一事,洪深等亦撰文考证王韬与太平天国关系及是否中过“长毛状元”,商衍鎏《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中华书局,1961年)设专章讨论有关问题,指出“长毛状元”“乃是那时朋友间所赠予的雅谑”。虽是个玩笑,于此亦可见王韬在当时的影响。
  王韬的才学见识,当时颇为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盛宣怀等洋务派大员的赏识,曾欲将他招致江南制造局,因曾去世,事遂寝;后李鸿章在致上海道的信中 亦有“昆山王君,不世英才,胸罗万有。沦落香港,殊为可惜。执事能为我招致,不惜干金买骏骨”的话。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经郑观应介绍拜访王韬,王为他修改《上李傅相书》,托人呈李鸿章,并发表于《万国公报》。康有为创立上海强学会,亦拜访王韬,王支持他的变法维新主张。
  王韬的《普法战纪》等大量译著及政论宏文,不仅在国内影响巨大,而且声名远播,及于外邦,尤其在日本,许多学者文人都是王韬的fans。光绪五年(1879)的日本之行,即是受粟本锄云、寺田宏、重野安绎、冈千仞等日本文化界名流之邀。这次一百二十八天的日本之行,王韬写成著名的《扶桑游记》(明治十二年、十三年日本报知社印行,1985年钟叔河先生将此书与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一起收入岳麓书社《走向世界丛书》)。《扶桑游记》龟谷行跋中转述粟本锄云的话说:“吾闻有弢园王先生者,今寓粤东,学博而材伟,足迹殆遍海外。曾读其《普法战记》,行文雄奇,其人可想。若得飘然来游,愿为东道主。”中村正直在《扶桑游记·序》中说:“都下名士,争与先生交。文酒谈宴,殆无虚日;山游水戏,追从如云,极一时之盛。”《扶桑游记》平安西尾跋云:“胸襟洞豁与人莫逆者,独推王君紫诠先生矣。余于先生一见如旧,情谊甚笃,文酒之会,每尽其欢。已而先生举帆西归,转瞬之间,其人已远,郁抑累日,恍若有亡也。”冈千仞跋云:“紫诠王先生…以卓识伟论,鼓舞一世风痹,实为当世伟人矣。无几,先生东游,士人想望其风采。……以有为之才,处多故之世,一朝风会,去泥土,冲云霄,霈然膏雨,使万生仰苏息之恩,先生盖其人也。”钦仰之情溢于言表。
  《扶桑游记》中收录不少王韬与日人和寓日中国文人的唱和诗作。上述水越耕南所编《翰墨因缘》中收王韬诗八首,皆王韬光绪五年(1879)东游日本时和吴广霈(晚清著名学者,曾参与编修《清史稿》,著有《劫后吟》、《南行日记》、《石鼓文考证》、《天下大势通论》、《救时要策万言书》等)之作,同时收入吴赠王韬诗作(王吴唱和之作皆见于王韬《扶桑游记》)。王韬诗中有:“平生自作信天翁,惭愧词坛一世雄”;“卅年空下才人泪,四海谁知国士风”;“不作人间第二流”,“平生豪气俯凡流”,“千古文章心自得,五洲形势掌中收”等句。此时的王韬已年过五旬,因上书太平天国遭清廷通缉,过了多年流亡生涯,但同时,他游西洋,看东洋,翻译书籍,沟通中西,办报纸,撰政论,指点江山,评论时政,在海内外早已享有盛名。从这些诗句中可看出王韬的万丈豪气,也可品味出那一丝落寞。吴广霈赠王韬诗中有“甘年飘泊逐南翁,跋扈飞扬意态雄”:“名山早擅千秋业,健笔能开万里云”等句,可看作对王韬的写照与评价。
  在日本期间,王韬还受到驻日公使何如璋,参赞黄遵宪的热情招待。尤其是黄遵宪,王韬在东京时,几乎无日不见。王韬在为黄遵宪《日本杂事诗》所作序中说:“余去岁闰三月,以养疴余闲,旅居江户,遂得识君于节署。嗣后联诗别墅,画壁旗亭……游屐追陪,殆无虚日。……三日不见,则折简来招”。
  从本轴题署可知,王韬在日本漫游期间,并未见到水越耕南,其原因应是王游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地时,而水越并不在其地,致无缘相见。虽未谋面,如王韬所说,水越常寄赠王韬书籍,二人时“通笔札”,“神交”已久。可见水越早慕王韬之名。这件书法显是王韬应水越之请而作。
  
  (三)
  
  马相伯(1840—1939)是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著名教育家、爱国者。早年入耶稣会,通西学:光绪间积极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曾先后去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后致力教育,为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创始人。“九·一八”后,马相伯以九十高龄,为救亡呼号奔走,被称为“爱国老人”。
  所谓“以诗证史”,王韬赠马相伯这首长诗,征诸当时史实,则其本事一一可按。“前年神山作仙吏,割鲜小试庖丁刀。”当指马相伯1881年任驻日公使参赞(旋改任驻神户领事)事。“难弟难兄并心许,君家昆季云霄侣”,当然是指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兄弟二人都是李鸿章赏识倚重的干才(其兄马建勋为李鸿章淮军将领),都曾出使朝鲜。1882年马建忠智计平定朝鲜“壬午兵变”,诱擒大院君李昰应。后马相伯任朝鲜国顾问,帮助编练新军,整理外交,改革朝政,赢得朝鲜国王的信任和尊重。“中朝威力宣藩封,浃旬戡乱擒元凶”,“年来此事差快意”等句当指以上诸事。但马氏兄弟的作为,也遭到朝内一些人的忌妒非议,尤其后来的招商局换旗风波,马氏兄弟一起经历了一段风风雨雨。所以有“奇功乃复遭蜚语”,“彼忌刻者真凡庸”的说法。
  另外,《蘅华馆诗录》卷六紧接着《马相伯自朝鲜回馈余发纸赋此志谢》这首诗的,是王韬询病问候马相伯的一首七律——《相伯还乡养疴赋此询之》,很能说明二人交往之多、关系之近,不妨录在这里:
  黄瘦竹即黄文瀚,江宁籍婺源人。字师竹、瘦竹,号揖竹词人,室名揖竹词馆、苍筤轩。精刻印,晶玉竹木,无不擅长。又工诗词。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录其诗。存世有《苍篦轩印存》,《揖竹词馆诗草》。咸丰间至上海。
  黄氏是个诗人、印人,他号揖竹词人,斋名揖竹词馆,王韬赠诗亦恰是题在其揖竹图上。从诗中可以看出王韬对这位穷朋友的推重。“论才不复计斗斛”,“生平材艺殊足豪,腕底铁笔銛于刀。刀耶笔耶君两绝,驰骋天下轻凡曹”,“琢句玲珑谐律吕”等,是赞其才其艺:“风清节苦心自虚”,“最难贫士不言钱”等,是崇其德其节:“自古才人多失职”,“无用词章世莫知,徒工文字愁同煮”是愤激之语:“飘零我亦与君同,年来踪迹如飞蓬”则有些顾影自怜,惺惺相惜之意了。
  黄瘦竹似乎有着很深的竹的情结。他刻竹,画竹,咏竹,甚至名竹,拜竹,隐于竹,师于竹。竹象征一种高节。中国古代文人与竹,真有说不完的话题。苏东坡说,食可无肉,居不可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王韬的诗,生动的活化出一位不辞清贫啸傲苍筤的文人高士形象。
  跟马相伯比起来,黄瘦竹不是一个特别有名的人物。正因为他的不著名,人们对这位晚清的文人、印人可能了解得也较少。在此抄录《晚晴簃诗汇》一百八十一卷所收黄瘦竹诗与黄协埙(梦畹,曾任《申报》总编纂,主《申报》笔政二十年)吊黄瘦竹诗,与王韬此诗相互参看,也算是增加一点关于黄瘦竹的资料。
其他文献
《归庄图》是清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所作的设色山水手卷。关于徐扬,史书记载的资料不多,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聂崇正先生在相关文章中对徐扬作过资料梳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安静地蹲在博物馆玻璃柜的古董文物似乎与世无争,默默地完成它们被赋予的文化使命,每天迎接不同游人的瞻仰。而在拍卖行出现的文物古董,历史感、文化使命同样也体现在它们身上,只是这些拍品在一夜之间,会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成为富贵人家的奢侈玩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牛年春节刚过,年初二[1月27日]大拜年的日子,突然获悉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悉尼病故的消息。想2008年6月3日《参考消息》第14版还以大半版的篇幅报道他《“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这相去才半年多,他就驾鹤西去了,虽然享年85岁,已属高寿。  2008年《参考消息》驻堪培拉记者江亚萍去采访梁羽生的时候,他和夫人一起住在澳大利亚悉尼伍德区的陈秉达养老院;因为一年前右脑中风,左腿麻痹,他已经自己走动
期刊
在“二居”研究中,存在一个危险的倾向:多数人有意无意地避开了所研究的绘画作品的真伪问题。    不容置疑,近数十年来,广东美术史界对居巢、居廉及其绘画的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也毋庸讳言,在“二居”研究中,存在一个危险的倾向:多数人有意无意地避开了所研究的绘画作品的真伪问题。而这种倾向在近代美术史研究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故园拾香——居巢居廉绘画》一书(广州艺术博物院、香港艺术馆
期刊
尤伦斯夫妇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经过逾20年的心血积累,如今其作品收藏之丰富、意义之重要,足以在世界艺术界引起重视;这些收藏作品既是尤伦斯夫妇20多年持续介入艺术生活的见证,又是对身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不同阶段的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汇集,展览足以为我们贡献独特的机会,洞观这些中国艺术家们在社会、文化与哲学方面所经历的种种思考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及经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期刊
这件《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镂空开光粉彩荷莲童子转心瓶》曾于1997年翰海秋季拍卖会以264万元落槌成交,时隔十年后,2008年5月又进入翰海2008春季拍卖会,成交价高达2133万元,十年之间以约为原价的十倍之数成交。由于乾隆时期的转心瓶均为乾隆初期督窑官唐英供奉皇帝观赏的独出心裁之作,存世十分稀少,市场对于绝对精品的追捧再一次得到印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
期刊
时尚和艺术到底是什么关系,伊夫·圣·罗兰在一次名为“与艺术对话”的演讲中说:“两者之间有一层半透明薄膜。这让它们看上去很近,其间却有叫人窒息的距离。”已故时装大师伊夫·圣罗兰及其商业伙伴兼同性恋爱人皮埃尔·邦杰历时五十年时间搜罗的艺术品2月底在巴黎拍卖,除了广为人知引起极度关注的圆明园兔首和鼠首外,其他珍藏无论数量质量都可堪称历来最受瞩目的私人收藏品。以圣罗兰和邦杰在巴黎的公寓客厅为例;其中一面墙
期刊
民间使用文字的任意和不严谨,往往蕴涵着文字创造和变革的契机,如部分异体字和部分俗字,后来转为官方所认可并使用的正体,或今天普遍使用的简化字,恰恰来源于民间使用文字的讹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现存最早的“邸报”为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的“进奏院状”。这份“进奏院状”1907年随一批唐朝经卷在敦煌发现,不久被斯坦因倒卖给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上世纪30年代向达教授参观该馆时发现此件(文字有残损),报告给国内,未引起有关部门留意。80年代初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先生委托新华社驻伦敦记者孙文芳同志实地抄录了原件,方教授根据抄件内容认真地进行一番考证,1982年正式公之于世,震惊了国内外新闻史
期刊
紫砂壶的原材料是宜兴特产的“泥中泥”,它是陶土夹层中的优质紫砂泥,其质地细腻柔韧,具有可塑性能好、干燥收缩率小等优点。经高温烧成陶后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而且传热缓慢、不烫手的特殊功效。紫砂壶是不施釉的砂质陶器,普通有釉的陶瓷茶壶,表面光洁,但长期使用会使釉面磨损,失去光泽,而紫砂壶使用时间越长,器身色泽就越发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味也越醇郁芳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