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对于城市人口管理与服务,以及城市产业发展等影响重大。文章利用arcview工具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上海浦东新区外来人口的集聚情况。通过分析,对浦东新区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外来人口管理与服务等的新要求和挑战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浦东新区;外来人口;空间集聚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上海郊区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尤其是郊区工业化的加快和郊区人口的快速增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中,郊区人口占比69.7%;“五普”至“六普”的十年间,郊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4%,而中心城区仅0.1%。上海郊区的常住人口增长一方面源于中心城区的人口导出,另一方面则源于郊区外来常住人口的迅猛增长,十年间郊区外来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达13.3%。
上海郊区外来人口的迅猛增长,尤其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为郊区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巨大的人口红利,但同时也对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与服务带来了系列问题。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指出,常住人口总量增长较快,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成为上海发展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外来人口的快速增加,成为上海深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
浦东新区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经济、社会、人口等诸多方面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先权。浦东新区面积广大,辖区内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其外来人口数量巨大,在空间集聚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代表性。
二、浦东新区外来人口集聚现状
(一)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与集聚
2010年浦东新区外来常住人口202.43万人,占总常住人口的40.1%。外来常住人口在空间分布方面,从绝对数量上看,主要集聚于浦东新区中北段,即较为繁华的陆家嘴区域和近郊区区域,而在远郊区域,尤其是原南汇区域则分布较为少。但是,从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方面看,外来常住人口在沿江区域占比较少,主要体现在沿江街道仅22.4%。另外在除农场以外的远郊区区域占比也较低,而在金桥镇和唐镇占比均高于70%,在近郊的其他街镇占比也较高。再者,不论从绝对数量方面看,还是从外来人口占比方面看,南汇新城对外来人口的集聚作用都不明显。外来常住人口的空间集聚主要有两方面动力机制,一是生活与居住成本的高低;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功能区域布局等为特定社会属性外来人口提供的就业机会多少。
(二)不同社会属性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
1.文化程度较高者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而低教育程度者相对分散。浦东新区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呈现明显的橄榄形,中间的初中文化程度者占比达51.0%,比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平均水平(39.4%)高11.6个百分点;而从两头看,小学及以下者占比17.3%,与常住人口相应水平基本相当(17.7%),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较高者的比例为16.6%,与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平均水平(22.9%)比,低6.3个百分点。
进一步分析,大专及以上外来人口在陆家嘴区域沿江街道等繁华区域集聚明显,花木街道、张江镇等区域分布也较多。与之相比,小学及以下外来常住人口分布没有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虽然在陆家嘴区域和近郊的城郊结合部同样相对较多,但在其他区域分布也多,因为整体看来较为分散。此外,南汇新城的申港街道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大专及以上者明显多于小学记一下文化程度者,前者在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中占比达到45.9%。如图1和图2所示。
2.外来就业人口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集聚明显。据六普长表数据,浦东新区外来常住人口中在业人口占比75.8%,略低于全市外来常住人口在业比重(76.7%)。外来就业人口中,29.0%集中于制造業,12.7%集中于批发零售业。从空间分布看,外来就业人口在第二产业就业的比重以浦东南半部分较高,如申港街道、合庆镇、高东镇与外高桥保税区、新场镇、祝桥镇、万祥镇等均高于70%,而在陆家嘴区域、高桥镇、花木街道、北蔡镇、东明路街道等均低于40%。
而浦东新区外来就业人口中,从业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明显陆家嘴区域和周边近郊区区域较高,如张江镇外来就业人口中,现代服务业人员占服务业人员比重达60.8%,花木街道、唐镇也超过50%。
3.特点年龄人群在空间分布上特点迥异。首先,生育高峰期外来育龄妇女主要集中于陆家嘴区域及周边街镇。2010年浦东新区外来常住人口中,20—34岁生育高峰期育龄妇女453461人,占全区常住育龄妇女的56.3%。外来生育高峰育龄妇女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陆家嘴区域及周边街镇,但是没有明显的集聚界限,整体上看浦东西北片整体集聚较为明显。
其次,青少年儿童在浦东新区近郊区集聚明显。外来人口中,0—14岁青少年儿童比例随着近年来外来人口举家迁移态势的发展而上升。2010年浦东新区外来常住人口中,0—14岁青少年儿童187475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9.3%,略高于全市外来常住人口相应比重(8.5%)。但是浦东新区内部不同街镇的这一比重差异明显。外来人口集聚较为明显的陆家嘴区域及周边街镇,青少年儿童占比均较低,如图3中红色圈内区域;同时远郊区外来青少年儿童占比也很低,而中间区域以及北端的高桥镇等均较高。青少年儿童的分布可能不仅与生活居住成本有关,而且与教育资源的获得性和成本等有关。
第三,60岁及以上外来常住老年人口在陆家嘴区域呈现显著集聚态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上海将来若干年内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外来常住老年人口随着外来人口居留意愿增长和在沪时间累积等而呈现增长态势。2010年浦东新区共有60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57192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2.8%,略高于全市相应比重(2.6%)。外来老年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沿江街道等繁华区域,如图4所示。由此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繁华区域外来白领阶层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接父母来沪同住或照顾年青一代生活起居的现象有关,也即所谓的“老漂族”。对于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及相应的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制定,需要进一步跟踪调查、研究。 三、对浦东新区外来人口集聚带来的问题思考
(一)浦东新区外来人口集聚对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浦东新区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并提升上海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的关键的五年。而巨大的经济机会将使浦东新区这一方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人口的热土热度不减。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与集聚在促进浦东经济发展,推动综合改革进行的同时,也对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出了系列挑战: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与城市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人口整体素质与浦东新区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城乡人口分布差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矛盾、外来人口就业行职业分布与区域产业结构挑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矛盾等待。
(二)外来人口对浦东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影响
从上文分析看,目前浦东新区外来常住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且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外来就业人口更多的从事基础或传统制造业、中低端服务业等。低廉的用工成本和简单劳动的使用多浦东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形成一定障碍。在上海郊区工业化过程中,浦东新区在产业发展定位基础上,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度、对不同特征外来人口的政策吸引、对不同区域人口管理与服务及公共资源配套等方面均有待深入思考。
(三)外来人口对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挑战
在上海市“进一步提升现代城市化管理水平,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入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布局合理”,“逐步实现居住地服务和管理”等背景和要求下,浦东新区外来人口的集聚,为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帶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浦东新区45.35万生育高峰期外来女性人口对计划生育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提出了较大需求,且随着这一人群的继续增长,以及对计生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的要求的提高,浦东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难度将有所增加,且对相应区域内的服务要求和供给都会更多。
其次,外来青少年儿童集聚区域的出生性别比问题较为严峻。全区0—4岁外来人口性别比为126.2。高桥镇、老港镇、新场镇、唐镇等则均高于130,同时这些区域外来人口中0—14岁人口占比也都较高。
第三,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值得关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保障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做到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较为”。但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和区域分布差异加大了区域学龄儿童数量波动,对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备和供给加大难度。
第四,外来人口集聚对区域养老服务供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浦东新区外来老年人口虽然从绝对数量上并不很多,但却呈现增长态势。同时主要集聚与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区域及其周边街镇,依次推断,外来老年人口的经济条件或者其子女的经济条件总体而言相对较好。养老服务就地获得,这使得这些区域的养老服务供给不仅要考虑户籍老年人口,而且也要未雨绸缪,充分关注和合理预测外来老年人口的需求,切实为应对将来的老龄化高峰做准备。
四、结语
浦东新区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深入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在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如何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做好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尤其在老龄化加剧阶段,科学、合理、有效做好外来人口工作,关系到浦东新区的长远发展,乃至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需站在更高更广的视角,从长三角区域发展来定位自身发展,在此基础上有取有舍的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从而有的放矢的抓好外来人口引导,尤其外来人才引入工作,并基于外来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做好相关的公共配套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贺水金.流动与活力——对浦东新区人口数据的解读[J].社会科学, 2011(1).
2.白南生,李靖.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8(4).
3.贺水金.大都市女性流动人口特征与结构解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8).
(作者单位: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浦东新区;外来人口;空间集聚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上海郊区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尤其是郊区工业化的加快和郊区人口的快速增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中,郊区人口占比69.7%;“五普”至“六普”的十年间,郊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4%,而中心城区仅0.1%。上海郊区的常住人口增长一方面源于中心城区的人口导出,另一方面则源于郊区外来常住人口的迅猛增长,十年间郊区外来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达13.3%。
上海郊区外来人口的迅猛增长,尤其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为郊区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巨大的人口红利,但同时也对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与服务带来了系列问题。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指出,常住人口总量增长较快,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成为上海发展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外来人口的快速增加,成为上海深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
浦东新区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经济、社会、人口等诸多方面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先权。浦东新区面积广大,辖区内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其外来人口数量巨大,在空间集聚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代表性。
二、浦东新区外来人口集聚现状
(一)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与集聚
2010年浦东新区外来常住人口202.43万人,占总常住人口的40.1%。外来常住人口在空间分布方面,从绝对数量上看,主要集聚于浦东新区中北段,即较为繁华的陆家嘴区域和近郊区区域,而在远郊区域,尤其是原南汇区域则分布较为少。但是,从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方面看,外来常住人口在沿江区域占比较少,主要体现在沿江街道仅22.4%。另外在除农场以外的远郊区区域占比也较低,而在金桥镇和唐镇占比均高于70%,在近郊的其他街镇占比也较高。再者,不论从绝对数量方面看,还是从外来人口占比方面看,南汇新城对外来人口的集聚作用都不明显。外来常住人口的空间集聚主要有两方面动力机制,一是生活与居住成本的高低;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功能区域布局等为特定社会属性外来人口提供的就业机会多少。
(二)不同社会属性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
1.文化程度较高者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而低教育程度者相对分散。浦东新区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呈现明显的橄榄形,中间的初中文化程度者占比达51.0%,比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平均水平(39.4%)高11.6个百分点;而从两头看,小学及以下者占比17.3%,与常住人口相应水平基本相当(17.7%),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较高者的比例为16.6%,与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平均水平(22.9%)比,低6.3个百分点。
进一步分析,大专及以上外来人口在陆家嘴区域沿江街道等繁华区域集聚明显,花木街道、张江镇等区域分布也较多。与之相比,小学及以下外来常住人口分布没有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虽然在陆家嘴区域和近郊的城郊结合部同样相对较多,但在其他区域分布也多,因为整体看来较为分散。此外,南汇新城的申港街道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大专及以上者明显多于小学记一下文化程度者,前者在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中占比达到45.9%。如图1和图2所示。
2.外来就业人口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集聚明显。据六普长表数据,浦东新区外来常住人口中在业人口占比75.8%,略低于全市外来常住人口在业比重(76.7%)。外来就业人口中,29.0%集中于制造業,12.7%集中于批发零售业。从空间分布看,外来就业人口在第二产业就业的比重以浦东南半部分较高,如申港街道、合庆镇、高东镇与外高桥保税区、新场镇、祝桥镇、万祥镇等均高于70%,而在陆家嘴区域、高桥镇、花木街道、北蔡镇、东明路街道等均低于40%。
而浦东新区外来就业人口中,从业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明显陆家嘴区域和周边近郊区区域较高,如张江镇外来就业人口中,现代服务业人员占服务业人员比重达60.8%,花木街道、唐镇也超过50%。
3.特点年龄人群在空间分布上特点迥异。首先,生育高峰期外来育龄妇女主要集中于陆家嘴区域及周边街镇。2010年浦东新区外来常住人口中,20—34岁生育高峰期育龄妇女453461人,占全区常住育龄妇女的56.3%。外来生育高峰育龄妇女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陆家嘴区域及周边街镇,但是没有明显的集聚界限,整体上看浦东西北片整体集聚较为明显。
其次,青少年儿童在浦东新区近郊区集聚明显。外来人口中,0—14岁青少年儿童比例随着近年来外来人口举家迁移态势的发展而上升。2010年浦东新区外来常住人口中,0—14岁青少年儿童187475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9.3%,略高于全市外来常住人口相应比重(8.5%)。但是浦东新区内部不同街镇的这一比重差异明显。外来人口集聚较为明显的陆家嘴区域及周边街镇,青少年儿童占比均较低,如图3中红色圈内区域;同时远郊区外来青少年儿童占比也很低,而中间区域以及北端的高桥镇等均较高。青少年儿童的分布可能不仅与生活居住成本有关,而且与教育资源的获得性和成本等有关。
第三,60岁及以上外来常住老年人口在陆家嘴区域呈现显著集聚态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上海将来若干年内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外来常住老年人口随着外来人口居留意愿增长和在沪时间累积等而呈现增长态势。2010年浦东新区共有60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57192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2.8%,略高于全市相应比重(2.6%)。外来老年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沿江街道等繁华区域,如图4所示。由此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繁华区域外来白领阶层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接父母来沪同住或照顾年青一代生活起居的现象有关,也即所谓的“老漂族”。对于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及相应的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制定,需要进一步跟踪调查、研究。 三、对浦东新区外来人口集聚带来的问题思考
(一)浦东新区外来人口集聚对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浦东新区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并提升上海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的关键的五年。而巨大的经济机会将使浦东新区这一方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人口的热土热度不减。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与集聚在促进浦东经济发展,推动综合改革进行的同时,也对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出了系列挑战: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与城市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人口整体素质与浦东新区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城乡人口分布差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矛盾、外来人口就业行职业分布与区域产业结构挑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矛盾等待。
(二)外来人口对浦东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影响
从上文分析看,目前浦东新区外来常住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且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外来就业人口更多的从事基础或传统制造业、中低端服务业等。低廉的用工成本和简单劳动的使用多浦东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形成一定障碍。在上海郊区工业化过程中,浦东新区在产业发展定位基础上,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度、对不同特征外来人口的政策吸引、对不同区域人口管理与服务及公共资源配套等方面均有待深入思考。
(三)外来人口对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挑战
在上海市“进一步提升现代城市化管理水平,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入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布局合理”,“逐步实现居住地服务和管理”等背景和要求下,浦东新区外来人口的集聚,为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帶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浦东新区45.35万生育高峰期外来女性人口对计划生育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提出了较大需求,且随着这一人群的继续增长,以及对计生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的要求的提高,浦东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难度将有所增加,且对相应区域内的服务要求和供给都会更多。
其次,外来青少年儿童集聚区域的出生性别比问题较为严峻。全区0—4岁外来人口性别比为126.2。高桥镇、老港镇、新场镇、唐镇等则均高于130,同时这些区域外来人口中0—14岁人口占比也都较高。
第三,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值得关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保障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做到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较为”。但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和区域分布差异加大了区域学龄儿童数量波动,对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备和供给加大难度。
第四,外来人口集聚对区域养老服务供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浦东新区外来老年人口虽然从绝对数量上并不很多,但却呈现增长态势。同时主要集聚与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区域及其周边街镇,依次推断,外来老年人口的经济条件或者其子女的经济条件总体而言相对较好。养老服务就地获得,这使得这些区域的养老服务供给不仅要考虑户籍老年人口,而且也要未雨绸缪,充分关注和合理预测外来老年人口的需求,切实为应对将来的老龄化高峰做准备。
四、结语
浦东新区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深入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在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如何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做好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尤其在老龄化加剧阶段,科学、合理、有效做好外来人口工作,关系到浦东新区的长远发展,乃至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需站在更高更广的视角,从长三角区域发展来定位自身发展,在此基础上有取有舍的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从而有的放矢的抓好外来人口引导,尤其外来人才引入工作,并基于外来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做好相关的公共配套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贺水金.流动与活力——对浦东新区人口数据的解读[J].社会科学, 2011(1).
2.白南生,李靖.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8(4).
3.贺水金.大都市女性流动人口特征与结构解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8).
(作者单位: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