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门艺术,能给人们带来视听享受。节奏是一个重要的音乐要素,随着节奏长短、高低、强弱的变化来构成音乐。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通过节奏训练全面展开音乐教学,将节奏作为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使学生融入音乐氛围中,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利用身体律动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为了达到较好的音乐节奏训练效果,教师可利用语言、声音、动作等展开节奏训练,丰富音乐表达形式。达尔克罗兹认为人具有天生的节奏感,在音乐的伴奏下,身体的大肌肉能够做出律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音乐节奏下,自然放松状态,随着音乐做出律动。《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内蒙古民歌。教师先播放蒙古生活图片,引导学生领悟蒙古风情,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然后播放歌曲,带领小学生做出动作。教师发现小学生沉醉在音乐中,身体也会不自觉发出律动,跟着音乐摇头、点头、拍手、跺脚、耸肩。通过肢体动作表现音乐,让学生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感受音乐节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同时还能促进音乐对学生的熏陶,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二、以游戲方式进行节奏训练
小学生好奇心强,提高节奏训练课堂趣味性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保证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乐器进行演示,之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节奏模仿。游戏开始时,教师说“二分音符”,学生要用手掌打出拍子“×—”;教师说“四分音符”,学生要用手掌打出拍子“×”。通过模仿游戏,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轻松课堂氛围中学习枯燥的音符知识,并有效掌握音符知识。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身体活动带领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身体带动节奏训练的方法不受时间、场地等限制,既简单,趣味性又强。如在教学《欢乐颂》时,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不同形状,每种形状又代表身体的不同位置。如三角形代表拍手,圆形代表拍腿。教师先为学生做示范,带领学生边唱边做动作,以感受节奏。之后教师指挥,学生根据游戏规则做出相关动作,速度由慢到快。最后,教师播放《欢乐颂》音乐,学生跟着节奏进行表演。这样训练,效果非常好。
三、引导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中的音乐节奏
一直以来成功的作品创作都是从真实生活中获取灵感的,并在融合生活要素后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音乐家普遍注重生活细节,经常聆听日常生活或自然界的声音,将其结合音乐作品中。因此,在音乐节奏教学中,应利用简单的事物加强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能自觉在日常生活中总结音乐知识。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感受生活音乐节奏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倾听雨天的雷雨声、风声,小鸟的啼叫声等,让学生通过生活理解音乐节奏,体验音乐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节奏形成更形象的认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对生活的音乐节奏进行模仿,如借助动物走路情境让学生模仿公鸡“咔咔”走路,马匹“嗒嗒”走路。教师根据学生的模仿进行乐器演奏,以让学生通过听和实践对节奏形成更深的认知。教师也可以利用节奏模仿生活中的象声词,如用咚咚、咚咚(× ×|× ×||)模仿人的心跳声,用嘀嗒(× ×)模仿钟表的走针声,用咚咚咚(× × ×)模仿敲门声,目的是强化学生对节奏的理解,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
四、通过乐器培养音乐节奏感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音乐课程要培养小学生的乐器演奏能力。节奏是乐器演奏发出的,所以,把乐器引入到音乐课堂中既是音乐教学的要求又能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首先,教师通过演奏乐器,让小学生把握节奏。其次,教师也可以让小学生演奏乐器,亲自感受音乐的节奏。在教授《月亮月光光》时,教师播放歌曲并让学生熟悉歌词。接着,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学生一边唱一边体验歌曲的节奏。教师提醒:我们可不可以用乐器来表现这首歌曲呢?小学生纷纷拿起了蛙鸣器、三角铁等打击乐器,体验歌曲的节奏。最后,教师提醒:我们可以通过易拉罐、牛奶罐、豆子等制作环保乐器。学生在课下开始探究环保乐器的制作,然后在课上用自制的环保乐器再次演奏《月亮月光光》。本课教学中教师先用乐器演奏,让学生通过听觉,把握音乐节奏,然后自己动手演奏,亲自体验节奏。通过自制乐器演奏,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通过音乐创作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课程要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所以,音乐教学中都会有音乐创编环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要通过音乐作品的倾听然后进行节奏创作。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自行创作,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促进作用。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节拍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目的。小学生年龄小,但是思维却天马行空。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小学生理解音乐,从而更好地创编音乐。《动物世界》让小学生从动物的叫声中体验到“X”“XX”“X—”三种长短不同的节奏,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动物的动作并表现出来。上课开始,教师播放很多动物的声音,然后提问:你喜欢什么动物,能模仿出它的声音吗?小学生纷纷模仿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叫声。聆听歌曲《在农场里》,体验歌曲节奏,想象歌曲中动物的动作。然后,教师唱上半句,小学生唱下半句,模仿动物的叫声。最后,教师提示:把你喜欢的动物编到歌里唱一唱,并做出动作。小学生活泼好动,立刻开始行动,课堂氛围非常高涨。最后,教师评选出最佳创作奖和表演奖。小学生先通过听音乐把握节奏,然后自己创编音乐,进一步巩固对三种长度节奏的把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制乐器,使学生将生活中可用的素材,在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变成乐器,使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如利用空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制作成打击乐器,模仿沙锤的声音。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不同,学生在制作乐器的实践中可以加强对节奏的感知,提高音乐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合理展开节奏训练教学,才能发挥节奏训练价值,实现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将节奏训练作为重点部分,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加强训练效果,逐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一、利用身体律动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为了达到较好的音乐节奏训练效果,教师可利用语言、声音、动作等展开节奏训练,丰富音乐表达形式。达尔克罗兹认为人具有天生的节奏感,在音乐的伴奏下,身体的大肌肉能够做出律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音乐节奏下,自然放松状态,随着音乐做出律动。《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内蒙古民歌。教师先播放蒙古生活图片,引导学生领悟蒙古风情,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然后播放歌曲,带领小学生做出动作。教师发现小学生沉醉在音乐中,身体也会不自觉发出律动,跟着音乐摇头、点头、拍手、跺脚、耸肩。通过肢体动作表现音乐,让学生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感受音乐节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同时还能促进音乐对学生的熏陶,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二、以游戲方式进行节奏训练
小学生好奇心强,提高节奏训练课堂趣味性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保证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乐器进行演示,之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节奏模仿。游戏开始时,教师说“二分音符”,学生要用手掌打出拍子“×—”;教师说“四分音符”,学生要用手掌打出拍子“×”。通过模仿游戏,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轻松课堂氛围中学习枯燥的音符知识,并有效掌握音符知识。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身体活动带领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身体带动节奏训练的方法不受时间、场地等限制,既简单,趣味性又强。如在教学《欢乐颂》时,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不同形状,每种形状又代表身体的不同位置。如三角形代表拍手,圆形代表拍腿。教师先为学生做示范,带领学生边唱边做动作,以感受节奏。之后教师指挥,学生根据游戏规则做出相关动作,速度由慢到快。最后,教师播放《欢乐颂》音乐,学生跟着节奏进行表演。这样训练,效果非常好。
三、引导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中的音乐节奏
一直以来成功的作品创作都是从真实生活中获取灵感的,并在融合生活要素后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音乐家普遍注重生活细节,经常聆听日常生活或自然界的声音,将其结合音乐作品中。因此,在音乐节奏教学中,应利用简单的事物加强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能自觉在日常生活中总结音乐知识。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感受生活音乐节奏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倾听雨天的雷雨声、风声,小鸟的啼叫声等,让学生通过生活理解音乐节奏,体验音乐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节奏形成更形象的认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对生活的音乐节奏进行模仿,如借助动物走路情境让学生模仿公鸡“咔咔”走路,马匹“嗒嗒”走路。教师根据学生的模仿进行乐器演奏,以让学生通过听和实践对节奏形成更深的认知。教师也可以利用节奏模仿生活中的象声词,如用咚咚、咚咚(× ×|× ×||)模仿人的心跳声,用嘀嗒(× ×)模仿钟表的走针声,用咚咚咚(× × ×)模仿敲门声,目的是强化学生对节奏的理解,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
四、通过乐器培养音乐节奏感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音乐课程要培养小学生的乐器演奏能力。节奏是乐器演奏发出的,所以,把乐器引入到音乐课堂中既是音乐教学的要求又能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首先,教师通过演奏乐器,让小学生把握节奏。其次,教师也可以让小学生演奏乐器,亲自感受音乐的节奏。在教授《月亮月光光》时,教师播放歌曲并让学生熟悉歌词。接着,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学生一边唱一边体验歌曲的节奏。教师提醒:我们可不可以用乐器来表现这首歌曲呢?小学生纷纷拿起了蛙鸣器、三角铁等打击乐器,体验歌曲的节奏。最后,教师提醒:我们可以通过易拉罐、牛奶罐、豆子等制作环保乐器。学生在课下开始探究环保乐器的制作,然后在课上用自制的环保乐器再次演奏《月亮月光光》。本课教学中教师先用乐器演奏,让学生通过听觉,把握音乐节奏,然后自己动手演奏,亲自体验节奏。通过自制乐器演奏,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通过音乐创作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课程要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所以,音乐教学中都会有音乐创编环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要通过音乐作品的倾听然后进行节奏创作。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自行创作,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促进作用。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节拍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目的。小学生年龄小,但是思维却天马行空。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小学生理解音乐,从而更好地创编音乐。《动物世界》让小学生从动物的叫声中体验到“X”“XX”“X—”三种长短不同的节奏,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动物的动作并表现出来。上课开始,教师播放很多动物的声音,然后提问:你喜欢什么动物,能模仿出它的声音吗?小学生纷纷模仿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叫声。聆听歌曲《在农场里》,体验歌曲节奏,想象歌曲中动物的动作。然后,教师唱上半句,小学生唱下半句,模仿动物的叫声。最后,教师提示:把你喜欢的动物编到歌里唱一唱,并做出动作。小学生活泼好动,立刻开始行动,课堂氛围非常高涨。最后,教师评选出最佳创作奖和表演奖。小学生先通过听音乐把握节奏,然后自己创编音乐,进一步巩固对三种长度节奏的把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制乐器,使学生将生活中可用的素材,在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变成乐器,使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如利用空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制作成打击乐器,模仿沙锤的声音。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不同,学生在制作乐器的实践中可以加强对节奏的感知,提高音乐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合理展开节奏训练教学,才能发挥节奏训练价值,实现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将节奏训练作为重点部分,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加强训练效果,逐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