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应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和对策。文章通过论述互联网环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主流意识;教育
根据新华网北京2011年7月19日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6.1%;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中国微博用户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各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产生了重要而复杂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体现一定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主要包括法律、政治思想、哲学、宗教、价值观等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任何阶级只要想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统治,都存在一个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问题。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叫做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
一、互联网环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积极影响
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关乎国家的安全和长久发展问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进网络政治的形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上网人口的快速增长,网络的影响力倍增。互联网正推动政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环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互联网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积极影响。
1.互联网的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提供了的新载体。互联网作为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在网络时代,信息活动已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网络技术使得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生产力的三要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计算机成为一种生产工具,无污染、可再生的信息资源成为劳动对象,而网络技术的推广使得劳动者本身也在变化,“人机”结合所形成的人机共性的非线性交互网络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人的思维创造性。互联网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影响深远。网络的发展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必将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前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新的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互联网作为全新的“第四媒体”以其鲜明的特点为我国新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更迅速、更方便的工具,使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人们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只有通过教育、传播、训练等方式才能得以维持和传承,所以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现实政治文化传播的基本手段,而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提高了政治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并且大众传媒通过广泛的信息传播,还能激发和提高人们的政治兴趣。因此,大众传媒在政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灌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作为全新的“第四媒体”以其鲜明的特点为我国主流意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更迅速、更方便的工具。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是政治文化传播技术的一次重大革命。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即将成为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新的大众传播工具,成为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的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2.互联网络的发展促使了我国参与型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这也正是主流意识形态所涵盖的内容。互联网络的发展将有助于培育我国人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和民主政治心理,促进民主政治文化的形成,为新型政治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网络的发展削弱了集权控制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分权。扩大了社群的分化,促进了交流的平等,培育了鼓励创新的个性文化,削弱了严格的科层制等级观念,拓宽了民主的内涵。同时,网络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手段带来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也有助于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使政治生活越来越公开透明,从而使人们对民主政治的期望值日益增大,对民主管理、政治参与的意向日益强烈,对民主政治生活中合理成分的认同感,在态度上更加鲜明、自立、民主、平等、公平的呼声渐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大众的民主政治心理素质。
3.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互联网有力地促进了各种政治文化的相互激荡,大大促进了全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开放的网络上,各种不同政治背景的政治文化可以毫无限制地并,网络创造了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大大提高了政治文化跨越国界交流的能力,使人们更加自由地交换信息和原创性的思想,为人类建立共同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达成认同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各种政治主体、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交汇,使中外政治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更直接、更剧烈,客观地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并有助于增强我国政治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开放、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融合、吸纳,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得到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对个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政治权益也愈发显现它对个人的重要性,人们的政治热情正在逐渐提升,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人们的价值观念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因此,具体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环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环境削弱了政府对思想舆论的控制力、引导力。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保持社会的稳定,确立主流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国家一般都要通过一定的政治控制机制,掌握大众传媒,垄断和封锁那些不利的政治信息,发布经过筛选过滤的信息,以控制舆论导向,营造统一舆论,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和灌输。在网络时代之前,由于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只能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传播是一种单向性的传播路径,政府通过垄断信息和大众传媒影响公众的政治认知和判断,普通民众接受的是被筛选的信息,从而政府很容易在全社会塑造统一的政治信念,进行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但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却改变了这一切,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首次形成空前规模的无国界的电子疆域。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管理方式的非中心性、离散性决定了其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互联网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加速了各种文化的传播、吸收和交融,各种类型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均可在网上找到立足之地,各种政治学说包括多党制学说、自由化思潮、民主和平论、人权至上论、泛文化主义、原教旨主义、邪教理论等,在网上纷纷登场,这会影响到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政治比较和政治评价,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
2.互联网使公民传统的政治情感和民族国家意识淡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并且互联网推崇的价值观也正是全球化观念——个人自由主义,即网络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它极其严重地冲淡了公民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在很多可见的层面上,身处全球化时期的政府愈发感觉到无法同过去那样自如地控制和运作了。例如规模空前的跨国公司与各种非政府组织一起成为和民族国家并行的国际组织单元,它们使国别经济逐渐消失,全球性的工商企业和国家政府之间出现了实质性的分离。跨国公司拒不效忠于任何民族国家,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润,它们既不代表其母国也不代表其东道国,而是仅仅代表公司自身的利益。跨国公司意识正在超越国家意识,全球意识正在超越主权和民族意识。人们的国民意识、民族文化认同感减弱,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得失,原有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影响,人们思想意识的发生重大变化,这也给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3.互联网发展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首先,网络世界的快变奏、差异性和虚拟性加剧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信仰危机。在网络化和全球语境中,无中心、反体系、多样化、个性化的后现代性正在瓦解现存的以等级结构和统一规范为鲜明特征的工业体系。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相对静态的社会秩序、政治模式、文明道德和价值体系不再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对于社会个人生活的规范效力和促进效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为精神支撑和解释依据的终极作用日趋式微。目前人们的认同信仰危机是国际范围内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生活的剧变与社会规范的滞后相矛盾的产物,而网络化趋势却增加了这一矛盾。其次,互联网极大地刺激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消解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互联网作为信息多媒体工具,具有强大的消费和娱乐功能,这一功能适应了大众文化世俗化的发展要求,从而各种各样的网络广告和消费充斥着网络空间,争取和引导着人们的注意、选择和消费,形成了所谓的“注意力”经济。网络以其强大的消费和娱乐功能成为了消费文化的重要载体,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流行和发展。网络从感性的层次上分解了一些人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热情,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难度。
4.网络发展对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满足青年学生各种心理需求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提出了挑战。(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与自由性,容易导致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意识的混乱和价值目标的模糊性。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没有也很难做到对网站进行严格的审查,也不可能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使得网上的信息内容呈现出复杂性和自由性,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同时网上还散布着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追求,对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容易受这种生活方式的腐蚀,渐渐抛弃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转而信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政治观念、民族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2)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主体在身份上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的特征,这容易导致青年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青年学生可以在一个大范围的群体环境中直接交流,而这一环境的突出特点是其隐蔽性,即隐去了相貌、表情、年龄、穿戴和身份等一系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逃避的特征。这种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机交往,人们的行为除了受到自身良心的制约之外,已经脱离了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再加上青年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比较弱,社会又缺乏一定的可行性教育和制度性规范,从而导致网上行为的随意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许多青少年怀疑甚至拒绝接受思想政治领域的教育和灌输,使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5.网络的不平衡发展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使得主流政治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比较弱。从国际上看,网络的情况既非常重要,又十分严峻。互联网已经广泛而深入的介入了社会生活,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影响非常大。但是,我国却处于不利地位。第一,因为互联网是美国发明的,管理权掌握在美国手中,全球13个顶级服务器(即根服务器)中,有10个在美国,2个在西欧,1个在日本。第二,从硬件到软件,我国都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占主导地位。第三,现在互联网使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90%的网络信息是用英语传播的。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处于被人掌控的局面,所以做好工作有较大的难度。
三、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建议
从社会政治领域的实际出发,针对互联网对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影响,做好信息网络化条件下政治文化的建设工作,加强对策性研究。
1.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把握好主旋律。首先,要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文化中的政治意识形态部分,引导和发展国内网络文化,也可以为当代中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我国要建设的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此就必须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我们的西化图谋;在网络文化内容中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坚决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行径;在网络文化教育中,采取科学方法,引导网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网络舆论宣传中突出宣传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高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网络文化交往中,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加快主流意识宣传和教育网站的建设。网络传播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超越时空限制和传播成本低的特点,使网络在主流意识宣传和教育中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因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传播。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网站的建设,特别是要提高此类网站的质量。再次,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对于社会上重大问题、突发事件等问题,要积极介入,掌控网络舆论,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把网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加强内容的时效性、权威性、群众性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双向互动的特点,广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善于主动出击,善于调动广大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种上要多样,政治文化宣传和教育网络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不仅要对内宣传,也要对外宣传,外语版要重点报道我国发生的重要政治事件,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打好主动仗。
2.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进入网络。政府可利用网络增强自己的透明度,强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提高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我国主流政治文化,从最直接的意義上来说是对现实的国家政治生活的反映,它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有着直接的联系。互联网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没有特权、完全平等的自由空间,为广大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最新的方式和手段,它必将突破传统社会制约参与的种种樊笼,降低政治参与的成本,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互联网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渠道。
3.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有力保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相联通的全球网络,大力推销其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及其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领域的明争暗斗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展开较量,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争夺更是激烈。这就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必须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公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意识形态,通过科学的认知实现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认同,从而促进政治体系的持续高效运转,提高人们抵御反动言论和腐朽思想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正确认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信息网络化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特点。要把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4.加强网络政策、立法和道德建设,培育理性的网络行为。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网络,任何思想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存在和传播,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就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效果。在网络时代,国家仍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组织主体,承担着社会发展的领导责任,有义务通过立法建设和道德建设对网民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制。加强网络立法建设,可以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网络法律规范,用立法的形式来保障网民的政治心理健康发展,并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最大可能的自由。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可以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首先,要制定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形态、网上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理想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是提高人类精神境界的动力和源泉,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网民的政治行为。其次,要强化网民的道德自律意识。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传统道德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已失去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就成为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在人们心里树立起一种网络道德意识,让人们自觉地维护网络秩序,增强自律意识,遵守网络法律也是十分关键的,这是形成理性网络行为的根本。
5.加快网络技术开发,加强网络内容的审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当代国家安全系统中,文化安全尤其是政治文化安全是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深层次问题,要制定和实施我国政治文化的安全战略。在信息网络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的侵略和渗透,使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建设更加艰巨。因此,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国内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和实施我国政治文化的安全战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1)要创新观念,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管制和审查。(2)要加快网络技术开发,确保制网权,清除和防范有害信息,为主流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3)要大力开发网上中文资源,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字。(4)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创新,提高我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参 考 文 献
[1]《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新华网.2011年7月19日
[2]俞慈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8):222~234
[3]张美莹,左林.《试论网络对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双重影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
[4]“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与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问题调研”.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11
[5]俞慈珍.《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管理观察.20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2011年立项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主流意识;教育
根据新华网北京2011年7月19日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6.1%;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中国微博用户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各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产生了重要而复杂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体现一定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主要包括法律、政治思想、哲学、宗教、价值观等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任何阶级只要想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统治,都存在一个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问题。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叫做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
一、互联网环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积极影响
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关乎国家的安全和长久发展问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进网络政治的形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上网人口的快速增长,网络的影响力倍增。互联网正推动政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环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互联网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积极影响。
1.互联网的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提供了的新载体。互联网作为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在网络时代,信息活动已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网络技术使得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生产力的三要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计算机成为一种生产工具,无污染、可再生的信息资源成为劳动对象,而网络技术的推广使得劳动者本身也在变化,“人机”结合所形成的人机共性的非线性交互网络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人的思维创造性。互联网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影响深远。网络的发展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必将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前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新的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互联网作为全新的“第四媒体”以其鲜明的特点为我国新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更迅速、更方便的工具,使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人们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只有通过教育、传播、训练等方式才能得以维持和传承,所以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现实政治文化传播的基本手段,而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提高了政治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并且大众传媒通过广泛的信息传播,还能激发和提高人们的政治兴趣。因此,大众传媒在政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灌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作为全新的“第四媒体”以其鲜明的特点为我国主流意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更迅速、更方便的工具。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是政治文化传播技术的一次重大革命。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即将成为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新的大众传播工具,成为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的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2.互联网络的发展促使了我国参与型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这也正是主流意识形态所涵盖的内容。互联网络的发展将有助于培育我国人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和民主政治心理,促进民主政治文化的形成,为新型政治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网络的发展削弱了集权控制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分权。扩大了社群的分化,促进了交流的平等,培育了鼓励创新的个性文化,削弱了严格的科层制等级观念,拓宽了民主的内涵。同时,网络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手段带来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也有助于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使政治生活越来越公开透明,从而使人们对民主政治的期望值日益增大,对民主管理、政治参与的意向日益强烈,对民主政治生活中合理成分的认同感,在态度上更加鲜明、自立、民主、平等、公平的呼声渐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大众的民主政治心理素质。
3.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互联网有力地促进了各种政治文化的相互激荡,大大促进了全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开放的网络上,各种不同政治背景的政治文化可以毫无限制地并,网络创造了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大大提高了政治文化跨越国界交流的能力,使人们更加自由地交换信息和原创性的思想,为人类建立共同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达成认同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各种政治主体、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交汇,使中外政治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更直接、更剧烈,客观地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并有助于增强我国政治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开放、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融合、吸纳,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得到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对个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政治权益也愈发显现它对个人的重要性,人们的政治热情正在逐渐提升,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人们的价值观念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因此,具体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环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环境削弱了政府对思想舆论的控制力、引导力。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保持社会的稳定,确立主流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国家一般都要通过一定的政治控制机制,掌握大众传媒,垄断和封锁那些不利的政治信息,发布经过筛选过滤的信息,以控制舆论导向,营造统一舆论,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和灌输。在网络时代之前,由于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只能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传播是一种单向性的传播路径,政府通过垄断信息和大众传媒影响公众的政治认知和判断,普通民众接受的是被筛选的信息,从而政府很容易在全社会塑造统一的政治信念,进行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但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却改变了这一切,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首次形成空前规模的无国界的电子疆域。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管理方式的非中心性、离散性决定了其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互联网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加速了各种文化的传播、吸收和交融,各种类型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均可在网上找到立足之地,各种政治学说包括多党制学说、自由化思潮、民主和平论、人权至上论、泛文化主义、原教旨主义、邪教理论等,在网上纷纷登场,这会影响到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政治比较和政治评价,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
2.互联网使公民传统的政治情感和民族国家意识淡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并且互联网推崇的价值观也正是全球化观念——个人自由主义,即网络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它极其严重地冲淡了公民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在很多可见的层面上,身处全球化时期的政府愈发感觉到无法同过去那样自如地控制和运作了。例如规模空前的跨国公司与各种非政府组织一起成为和民族国家并行的国际组织单元,它们使国别经济逐渐消失,全球性的工商企业和国家政府之间出现了实质性的分离。跨国公司拒不效忠于任何民族国家,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润,它们既不代表其母国也不代表其东道国,而是仅仅代表公司自身的利益。跨国公司意识正在超越国家意识,全球意识正在超越主权和民族意识。人们的国民意识、民族文化认同感减弱,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得失,原有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影响,人们思想意识的发生重大变化,这也给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3.互联网发展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首先,网络世界的快变奏、差异性和虚拟性加剧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信仰危机。在网络化和全球语境中,无中心、反体系、多样化、个性化的后现代性正在瓦解现存的以等级结构和统一规范为鲜明特征的工业体系。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相对静态的社会秩序、政治模式、文明道德和价值体系不再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对于社会个人生活的规范效力和促进效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为精神支撑和解释依据的终极作用日趋式微。目前人们的认同信仰危机是国际范围内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生活的剧变与社会规范的滞后相矛盾的产物,而网络化趋势却增加了这一矛盾。其次,互联网极大地刺激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消解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互联网作为信息多媒体工具,具有强大的消费和娱乐功能,这一功能适应了大众文化世俗化的发展要求,从而各种各样的网络广告和消费充斥着网络空间,争取和引导着人们的注意、选择和消费,形成了所谓的“注意力”经济。网络以其强大的消费和娱乐功能成为了消费文化的重要载体,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流行和发展。网络从感性的层次上分解了一些人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热情,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难度。
4.网络发展对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满足青年学生各种心理需求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提出了挑战。(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与自由性,容易导致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意识的混乱和价值目标的模糊性。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没有也很难做到对网站进行严格的审查,也不可能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使得网上的信息内容呈现出复杂性和自由性,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同时网上还散布着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追求,对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容易受这种生活方式的腐蚀,渐渐抛弃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转而信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政治观念、民族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2)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主体在身份上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的特征,这容易导致青年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青年学生可以在一个大范围的群体环境中直接交流,而这一环境的突出特点是其隐蔽性,即隐去了相貌、表情、年龄、穿戴和身份等一系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逃避的特征。这种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机交往,人们的行为除了受到自身良心的制约之外,已经脱离了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再加上青年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比较弱,社会又缺乏一定的可行性教育和制度性规范,从而导致网上行为的随意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许多青少年怀疑甚至拒绝接受思想政治领域的教育和灌输,使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5.网络的不平衡发展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使得主流政治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比较弱。从国际上看,网络的情况既非常重要,又十分严峻。互联网已经广泛而深入的介入了社会生活,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影响非常大。但是,我国却处于不利地位。第一,因为互联网是美国发明的,管理权掌握在美国手中,全球13个顶级服务器(即根服务器)中,有10个在美国,2个在西欧,1个在日本。第二,从硬件到软件,我国都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占主导地位。第三,现在互联网使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90%的网络信息是用英语传播的。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处于被人掌控的局面,所以做好工作有较大的难度。
三、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建议
从社会政治领域的实际出发,针对互联网对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影响,做好信息网络化条件下政治文化的建设工作,加强对策性研究。
1.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把握好主旋律。首先,要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文化中的政治意识形态部分,引导和发展国内网络文化,也可以为当代中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我国要建设的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此就必须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我们的西化图谋;在网络文化内容中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坚决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行径;在网络文化教育中,采取科学方法,引导网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网络舆论宣传中突出宣传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高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网络文化交往中,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加快主流意识宣传和教育网站的建设。网络传播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超越时空限制和传播成本低的特点,使网络在主流意识宣传和教育中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因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传播。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网站的建设,特别是要提高此类网站的质量。再次,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对于社会上重大问题、突发事件等问题,要积极介入,掌控网络舆论,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把网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加强内容的时效性、权威性、群众性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双向互动的特点,广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善于主动出击,善于调动广大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种上要多样,政治文化宣传和教育网络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不仅要对内宣传,也要对外宣传,外语版要重点报道我国发生的重要政治事件,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打好主动仗。
2.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进入网络。政府可利用网络增强自己的透明度,强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提高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我国主流政治文化,从最直接的意義上来说是对现实的国家政治生活的反映,它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有着直接的联系。互联网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没有特权、完全平等的自由空间,为广大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最新的方式和手段,它必将突破传统社会制约参与的种种樊笼,降低政治参与的成本,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互联网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渠道。
3.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有力保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相联通的全球网络,大力推销其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及其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领域的明争暗斗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展开较量,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争夺更是激烈。这就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必须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公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意识形态,通过科学的认知实现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认同,从而促进政治体系的持续高效运转,提高人们抵御反动言论和腐朽思想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正确认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信息网络化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特点。要把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4.加强网络政策、立法和道德建设,培育理性的网络行为。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网络,任何思想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存在和传播,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就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效果。在网络时代,国家仍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组织主体,承担着社会发展的领导责任,有义务通过立法建设和道德建设对网民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制。加强网络立法建设,可以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网络法律规范,用立法的形式来保障网民的政治心理健康发展,并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最大可能的自由。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可以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首先,要制定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形态、网上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理想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是提高人类精神境界的动力和源泉,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网民的政治行为。其次,要强化网民的道德自律意识。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传统道德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已失去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就成为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在人们心里树立起一种网络道德意识,让人们自觉地维护网络秩序,增强自律意识,遵守网络法律也是十分关键的,这是形成理性网络行为的根本。
5.加快网络技术开发,加强网络内容的审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当代国家安全系统中,文化安全尤其是政治文化安全是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深层次问题,要制定和实施我国政治文化的安全战略。在信息网络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的侵略和渗透,使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建设更加艰巨。因此,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国内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和实施我国政治文化的安全战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1)要创新观念,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管制和审查。(2)要加快网络技术开发,确保制网权,清除和防范有害信息,为主流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3)要大力开发网上中文资源,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字。(4)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创新,提高我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参 考 文 献
[1]《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新华网.2011年7月19日
[2]俞慈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8):222~234
[3]张美莹,左林.《试论网络对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双重影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
[4]“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与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问题调研”.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11
[5]俞慈珍.《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管理观察.20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2011年立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