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的教学手段。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自学为主、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要最大限度地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一、认真研制“课前预习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若是学生没有预习材料,对学习内容陌生,就不容易产生有意学习心向,不利于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就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启而不发,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不能深入开展。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过程中,注重加强“课前预习题”有效性研制,以提高预习质量。当前,很多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完成当天所学课程巩固练习,缺乏对新知的课前预习。因此,教师所设计的“课前预习题”必须要有独特的优势。例如,“课前预习题”中应该充分涵盖教材要点内容信息、渗透着明确的目标信息、蕴含的情境能够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情感、激活学生对自身原有认知产生不满足等等。例如,在学习“基因重组”一课时,笔者设计的“课前预习题”是这样的:同学们只要你认真读一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课,你就会发现生物体中发生基因重组的条件、时间、类型等相关知识。同时你也会回想起前面学到的“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生命过程与基因重组的关系。到了这一时刻,你就会弄清“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的奥秘。简练的几行文字,既避免了大篇幅学案中的“填空”和“问号”,却又强烈地激起学生求知欲,使“课前预习题”较好地发挥出作用。
二、合理设计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交流是学案教学中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观察探究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交流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各组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会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笔者认为,在“学案导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这节内容时,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部分设计大致如下:
【合作探究】为什么马尾松丛林容易发生松毛虫爆发性危害,而在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这种单一性的虫害就不容易发生?
由于现在很多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在“课堂讨论”环节进行中,学生们更多的是“各自为政”,因而在课堂上所提的很多问题不具典型性,甚至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因此,我们该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时,一般以四人为一小组,并把他们变为1、2、3、4号:1号为组长;每个小组由两对师徒组成,1号为4号的师傅,2号为3号的师傅。小组合作以师徒合作为主,要求合作时先让徒弟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理解有误,师傅要指出他错在哪里,然后再加以点拨、讲解。问题讨论结束后,在组间交流时仍是先由徒弟代表小组回答,不完整时再由师傅补充。在问题难度较大时,再进行四人合作,也是徒弟们先发表看法,师傅们再指点。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師也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最大限度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尽量做到“精讲释疑”,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在讲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让学生明确基因的遗传信息传递到核糖体中、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决定生物性状等过程的相关知识。而对于转录和复制的异同、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关系等知识的辨析,则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而对于其中相关知识的辨析过程,主要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讨论后说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尽量避免大篇幅的讲解。
四、巧妙设计“层级训练”,让各层次学生学有所获
在“学案导学”过程中,安排合理的练习题,能较好地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进行“层级训练”,分为基础题和能力提升题。其中,基础题学生必做;能力提升题中有些题目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有一两道题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通过“层级训练”,我们要力争让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在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总之,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巧妙地设计“层级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学,而教师应该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
一、认真研制“课前预习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若是学生没有预习材料,对学习内容陌生,就不容易产生有意学习心向,不利于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就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启而不发,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不能深入开展。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过程中,注重加强“课前预习题”有效性研制,以提高预习质量。当前,很多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完成当天所学课程巩固练习,缺乏对新知的课前预习。因此,教师所设计的“课前预习题”必须要有独特的优势。例如,“课前预习题”中应该充分涵盖教材要点内容信息、渗透着明确的目标信息、蕴含的情境能够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情感、激活学生对自身原有认知产生不满足等等。例如,在学习“基因重组”一课时,笔者设计的“课前预习题”是这样的:同学们只要你认真读一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课,你就会发现生物体中发生基因重组的条件、时间、类型等相关知识。同时你也会回想起前面学到的“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生命过程与基因重组的关系。到了这一时刻,你就会弄清“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的奥秘。简练的几行文字,既避免了大篇幅学案中的“填空”和“问号”,却又强烈地激起学生求知欲,使“课前预习题”较好地发挥出作用。
二、合理设计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交流是学案教学中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观察探究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交流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各组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会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笔者认为,在“学案导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这节内容时,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部分设计大致如下:
【合作探究】为什么马尾松丛林容易发生松毛虫爆发性危害,而在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这种单一性的虫害就不容易发生?
由于现在很多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在“课堂讨论”环节进行中,学生们更多的是“各自为政”,因而在课堂上所提的很多问题不具典型性,甚至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因此,我们该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时,一般以四人为一小组,并把他们变为1、2、3、4号:1号为组长;每个小组由两对师徒组成,1号为4号的师傅,2号为3号的师傅。小组合作以师徒合作为主,要求合作时先让徒弟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理解有误,师傅要指出他错在哪里,然后再加以点拨、讲解。问题讨论结束后,在组间交流时仍是先由徒弟代表小组回答,不完整时再由师傅补充。在问题难度较大时,再进行四人合作,也是徒弟们先发表看法,师傅们再指点。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師也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最大限度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尽量做到“精讲释疑”,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在讲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让学生明确基因的遗传信息传递到核糖体中、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决定生物性状等过程的相关知识。而对于转录和复制的异同、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关系等知识的辨析,则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而对于其中相关知识的辨析过程,主要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讨论后说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尽量避免大篇幅的讲解。
四、巧妙设计“层级训练”,让各层次学生学有所获
在“学案导学”过程中,安排合理的练习题,能较好地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进行“层级训练”,分为基础题和能力提升题。其中,基础题学生必做;能力提升题中有些题目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有一两道题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通过“层级训练”,我们要力争让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在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总之,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巧妙地设计“层级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学,而教师应该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