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影视教育同样应该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电子媒介的高度发达,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影视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影视学科也逐渐成为国内外高校的一门显学。自20世纪80年代始,高校影视教育已不再是寥寥几所专业院校的“专业专利”。“据教育部提供的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院校招生专业数据),属于本文界定的13个影视教育专业范畴的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总计810所,占1070所普通本科总校数(含独立学院)的76%。”影视艺术教育已作为素质教育进入绝大多数高校。然而涉及影视实践的却并不多。
电影、电视是高科技与古老的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文学已退走边缘,影视文化该怎样继续为人类坚守青翠的精神家园?作为大众传媒之电影电视的从业人员而言,良好的传媒素养与职业操守尤为重要,影视教育该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创新性人才?
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2003年获批江西高校第一个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七年来,率领学生拍摄了《瓷都名流》、《红绿辉映领袖峰》等10部19集电视专题片和《聚沙》等2部32集长篇校园青春剧,并多已在省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本文试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在教与学上的种种实践探索,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展开探研,抛砖引玉,以利高校影视教育的科学发展。
引入全新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要培养出全面的人才,不仅仅是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应该有过硬的操作能力,劳作能力,艺术内涵,健康的体魄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中,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本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建立,坚持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影视教学。影视是当下语境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影视专业人才来说,人文社科底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采用多种方式着力于文化底蕴的“涵养”。“事实上,西方国家在影视教育中,大都重视通过大量文学艺术课程,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7学生入校伊始,教师便开列书目,文学、艺术等均有涉猎;继而老师审阅、评点读书笔记,学生课余自发组织讨论,邀请老师旁听指导,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在观摩影片中,“最重要的不在于‘赋形’,而在于‘传道’,它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在于拓展学生的科学文化视野,锻造其对文化的痴迷、对民族精神价值的认同,引导学生崇尚影像背后的真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专业老师将一些经典片目开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得到熏陶,又可以为专业学习热身,是一举多得之事。再则,从身边做起,立足本地文化,带动教学内涵。在中心主任、著名作家胡辛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的影视教学始终立足于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资源,聚焦江西地域传承久远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文化”资源,踏遍江西的山山水水,将影视创作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和地域文化相结合,不断提升高校影视传媒教学的文化含金量,效果显著,广获好评。
人文情怀是树人的基础,罗曼·罗兰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因而,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始终践行“做事先做人”的全新教育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以学生为本,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积极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既兼顾到专业学习,又让学生根据兴趣、水平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课程体系安排丰富灵活。在课程内容的教授方面,则尝试各门课程结合互通,使知识体系合理化。
1、课程结构的创新化
在学生入学初期,即制定培养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既有专业必修课,也有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选修课;另外,依托南昌大学综合性大学深厚的学术背景,学生们还可以根据兴趣与要求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该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变更,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同时亦要求老师与时俱进,开设学术前沿讲座课程,让学生选择。就我们点的情况来看,学生选修的课程可谓五花八门,既有文学院的文学类课程,也有艺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甚至是生命科学院开出的专业课程。而选修我们专业课程的则有环化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等。有力的实现了文理工渗透,专业优势互补。
2、课程内容的系统化
对于教授的课程内容方面,打破以往教师自始至终坐镇一门课程的局面,组织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打通各门课程,形成联合课程体系。比如将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与影视编导、毕业创作打通,形成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崭新的教学环节,将电视学与电视史论打通,使知识点的讲解既有横断面的剖析,又有纵深感的追寻,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科学价值、历史面貌、文化渊源等诸方面。各门课程在讲授时,相互交织,前后呼应,各有侧重,注意内容的协调与互补,优化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本,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影视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实践型学科,国内综合院校进行影视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仍处摸索阶段。必须要看到的是,影视艺术在形式、内容与媒介上,是有别于传统艺术学科的。技术支撑,资金投入是不可或缺的硬件,因而必须突破传统培养模式。
1、 改革教学方式
积极运用各种手段为教学服务,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对学习兴趣、思维品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1)影视、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手段在影视教育中的运用。专业课程均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影视专业机构接轨,带领学生去电视台和片场现场观摩,切实感受并参与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运转;通过网络实现老师与同学的课后全接触,延伸了现有的教室时空。(2)改变传统型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学生以小团队式主讲与老师讨论相结合,引发观点争锋,避免知识性的基础内容占据大量时间。(3)教师们各取所长,集锦式教学。即多位老师或专家根据自己的研究优势,以讲座的方式共同讲授一门课程,一门课能同时领略不同老师的风采,既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又优势互补教学。早在10余年前,我们的《电视艺术十二讲》便开了先河,十二讲内容分别由12为专家讲授,每一讲都熠熠生辉。(4)开展非专业之间的交流。我们经常组织本专业学生与外专业(如中国现当代文学、生命科学等)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对待同一问题可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探讨,开拓眼界,取长补短,让师生皆受益匪浅。
2、实现文科教学方式与理工科教学手段的统一
高校理工科专业不仅有教学实验,而且很早就开始实现与社会接轨,科研开发项目直接与社会需求形成对接。而目前高校影视专业大多没走上学、研、产一条龙发展道路。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日常实验教学与专题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体系化,以各类课题、项目为载体,推进影视教学、科研与产业的链条的形成。根据传媒实验教学特点,我中心注重日常实验教学的严谨又创新,同时,又积极主动带领学生开发和参加专题项目实践,逐步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交融的理念与氛围。
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打破单一的、封闭的、枯燥的传统模式,以链条式、系列式形成系统化。以师资人力资源特长为依托,在专题项目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从事传媒制作、应用、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养成“自我学习、自由探索、自主实验,自行管理”的独立意识和团队和谐合作精神。并以“高校影视教育的实践与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让学生参与多项专题项目实践的全过程,“网络妈妈”项目、“红绿辉映井冈山”项目、千年窑火景德镇项目、植物界泰斗项目、义宁陈氏家族项目等,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西卫视、江西新闻出版集团、江西日报等媒体单位的积极支撑下,大多播出或出版,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与首肯。
电视剧,尤其是长篇电视剧的创作今天仍是各专业制作公司的事,但我中心经过几年影视教学改革的摸索后,决心向高峰攀登,特别是面对日韩偶像剧的滚滚而来。富有电视剧创制经验的胡辛教授率领师生大胆挑战日韩剧,在大量DV短剧的实验基础上,摄制出24集校园青春剧《聚沙》和8集《沙之舞》,引起了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新浪网、中青网、江西卫视、江西日报、大江网等省内外40余家媒体的热情报道和较高评价。影视教育终结出师生创制校园青春剧的硕果,走出了一条学、研、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践证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终于踏开了一条高校影视教育的实践之路,虽然走得异常艰难,真可以用“双手劈开生死路”来形容,但在此过程中,我们最大可能地达到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技能培养、理论学习、团队精神的塑造等教育目的;我们已毕业的4届77名合格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大多就业良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还将奋勇攀登。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电子媒介的高度发达,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影视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影视学科也逐渐成为国内外高校的一门显学。自20世纪80年代始,高校影视教育已不再是寥寥几所专业院校的“专业专利”。“据教育部提供的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院校招生专业数据),属于本文界定的13个影视教育专业范畴的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总计810所,占1070所普通本科总校数(含独立学院)的76%。”影视艺术教育已作为素质教育进入绝大多数高校。然而涉及影视实践的却并不多。
电影、电视是高科技与古老的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文学已退走边缘,影视文化该怎样继续为人类坚守青翠的精神家园?作为大众传媒之电影电视的从业人员而言,良好的传媒素养与职业操守尤为重要,影视教育该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创新性人才?
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2003年获批江西高校第一个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七年来,率领学生拍摄了《瓷都名流》、《红绿辉映领袖峰》等10部19集电视专题片和《聚沙》等2部32集长篇校园青春剧,并多已在省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本文试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在教与学上的种种实践探索,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展开探研,抛砖引玉,以利高校影视教育的科学发展。
引入全新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要培养出全面的人才,不仅仅是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应该有过硬的操作能力,劳作能力,艺术内涵,健康的体魄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中,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本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建立,坚持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影视教学。影视是当下语境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影视专业人才来说,人文社科底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采用多种方式着力于文化底蕴的“涵养”。“事实上,西方国家在影视教育中,大都重视通过大量文学艺术课程,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7学生入校伊始,教师便开列书目,文学、艺术等均有涉猎;继而老师审阅、评点读书笔记,学生课余自发组织讨论,邀请老师旁听指导,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在观摩影片中,“最重要的不在于‘赋形’,而在于‘传道’,它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在于拓展学生的科学文化视野,锻造其对文化的痴迷、对民族精神价值的认同,引导学生崇尚影像背后的真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专业老师将一些经典片目开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得到熏陶,又可以为专业学习热身,是一举多得之事。再则,从身边做起,立足本地文化,带动教学内涵。在中心主任、著名作家胡辛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的影视教学始终立足于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资源,聚焦江西地域传承久远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文化”资源,踏遍江西的山山水水,将影视创作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和地域文化相结合,不断提升高校影视传媒教学的文化含金量,效果显著,广获好评。
人文情怀是树人的基础,罗曼·罗兰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因而,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始终践行“做事先做人”的全新教育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以学生为本,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积极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既兼顾到专业学习,又让学生根据兴趣、水平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课程体系安排丰富灵活。在课程内容的教授方面,则尝试各门课程结合互通,使知识体系合理化。
1、课程结构的创新化
在学生入学初期,即制定培养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既有专业必修课,也有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选修课;另外,依托南昌大学综合性大学深厚的学术背景,学生们还可以根据兴趣与要求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该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变更,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同时亦要求老师与时俱进,开设学术前沿讲座课程,让学生选择。就我们点的情况来看,学生选修的课程可谓五花八门,既有文学院的文学类课程,也有艺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甚至是生命科学院开出的专业课程。而选修我们专业课程的则有环化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等。有力的实现了文理工渗透,专业优势互补。
2、课程内容的系统化
对于教授的课程内容方面,打破以往教师自始至终坐镇一门课程的局面,组织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打通各门课程,形成联合课程体系。比如将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与影视编导、毕业创作打通,形成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崭新的教学环节,将电视学与电视史论打通,使知识点的讲解既有横断面的剖析,又有纵深感的追寻,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科学价值、历史面貌、文化渊源等诸方面。各门课程在讲授时,相互交织,前后呼应,各有侧重,注意内容的协调与互补,优化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本,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影视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实践型学科,国内综合院校进行影视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仍处摸索阶段。必须要看到的是,影视艺术在形式、内容与媒介上,是有别于传统艺术学科的。技术支撑,资金投入是不可或缺的硬件,因而必须突破传统培养模式。
1、 改革教学方式
积极运用各种手段为教学服务,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对学习兴趣、思维品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1)影视、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手段在影视教育中的运用。专业课程均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影视专业机构接轨,带领学生去电视台和片场现场观摩,切实感受并参与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运转;通过网络实现老师与同学的课后全接触,延伸了现有的教室时空。(2)改变传统型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学生以小团队式主讲与老师讨论相结合,引发观点争锋,避免知识性的基础内容占据大量时间。(3)教师们各取所长,集锦式教学。即多位老师或专家根据自己的研究优势,以讲座的方式共同讲授一门课程,一门课能同时领略不同老师的风采,既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又优势互补教学。早在10余年前,我们的《电视艺术十二讲》便开了先河,十二讲内容分别由12为专家讲授,每一讲都熠熠生辉。(4)开展非专业之间的交流。我们经常组织本专业学生与外专业(如中国现当代文学、生命科学等)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对待同一问题可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探讨,开拓眼界,取长补短,让师生皆受益匪浅。
2、实现文科教学方式与理工科教学手段的统一
高校理工科专业不仅有教学实验,而且很早就开始实现与社会接轨,科研开发项目直接与社会需求形成对接。而目前高校影视专业大多没走上学、研、产一条龙发展道路。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日常实验教学与专题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体系化,以各类课题、项目为载体,推进影视教学、科研与产业的链条的形成。根据传媒实验教学特点,我中心注重日常实验教学的严谨又创新,同时,又积极主动带领学生开发和参加专题项目实践,逐步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交融的理念与氛围。
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打破单一的、封闭的、枯燥的传统模式,以链条式、系列式形成系统化。以师资人力资源特长为依托,在专题项目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从事传媒制作、应用、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养成“自我学习、自由探索、自主实验,自行管理”的独立意识和团队和谐合作精神。并以“高校影视教育的实践与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让学生参与多项专题项目实践的全过程,“网络妈妈”项目、“红绿辉映井冈山”项目、千年窑火景德镇项目、植物界泰斗项目、义宁陈氏家族项目等,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西卫视、江西新闻出版集团、江西日报等媒体单位的积极支撑下,大多播出或出版,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与首肯。
电视剧,尤其是长篇电视剧的创作今天仍是各专业制作公司的事,但我中心经过几年影视教学改革的摸索后,决心向高峰攀登,特别是面对日韩偶像剧的滚滚而来。富有电视剧创制经验的胡辛教授率领师生大胆挑战日韩剧,在大量DV短剧的实验基础上,摄制出24集校园青春剧《聚沙》和8集《沙之舞》,引起了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新浪网、中青网、江西卫视、江西日报、大江网等省内外40余家媒体的热情报道和较高评价。影视教育终结出师生创制校园青春剧的硕果,走出了一条学、研、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践证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终于踏开了一条高校影视教育的实践之路,虽然走得异常艰难,真可以用“双手劈开生死路”来形容,但在此过程中,我们最大可能地达到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技能培养、理论学习、团队精神的塑造等教育目的;我们已毕业的4届77名合格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大多就业良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还将奋勇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