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背景下音乐创作的实践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ou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自从十八大以来不仅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并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尊崇,希望我国各界能够一致学习发扬传统文化。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是其自身意志力的崛起,尤其经过最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国人接受外界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外国和外民族的文化对于我国本土文化冲击非常厉害,所以实现民族文化自信也是当代一个非常必要的文化政策。民族音乐的创作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特定表现形式,本文主要针对在当代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之下,音乐创作与实践做出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文化自信;音乐创作;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85-0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认可的一个表现。鸦片战争之后外国文化开始进入中国,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一些西方国家在租借地内进行文化殖民。由于当时列强在我国拥有特权,所以社会上层人士不得不主动学习外国文化。清朝灭亡之后,有极端知识分子甚至曾一度想要废掉汉字改用罗马文字,其实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不自信。民国期间随着我国与国外联系越发密切,学习外语甚至成了社会上层的一种标配,对于中国流传了5000年的传统文化则表现出了相对冷淡的态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一些外国的音乐流入,嘻哈风、皮克风和重金属风的音乐开始流行于一些沿海城市,这种新元素的出现对中国的传统音乐造成了很大冲击。此后,没有创造出大量能够风靡全国的传统音乐,正是因为当时音乐界对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一、国内音乐创作的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摇滚成为中国最流行的一种音乐时尚,直到现在中国乐坛上所流行的音乐也是充满了西洋乐的因素。真正依托中国文化所创作的音乐少之又少。而且中国传统音乐欣赏范围基本上保留在了白发一族,年轻人中根本无法形成流行风潮。如此现象并非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魅力,而是当时人们受到了这些外来音乐因素的影响冲击过大,传统音乐极易被忽略。
  后来也形成了一些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创造出来的流行经典,比如说周杰伦的《菊花台 》《兰亭序》等曲子。虽然背景音乐的演奏用到了西洋乐器,但曲子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所打造出来的,歌词体现着一种古文之美,充满中国特色。
  不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文化自信,导致当时中国人基于中国文化所创作出来的经典曲子缺乏原创性,比如,一些比较流行的中国古典音乐作品,虽然听起来大气磅礴,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但是其作曲却非国人原创。
  并非是中国的作曲者写不出这样气势磅礴的曲子,一方面因为西洋音樂元素的流行,导致中国的作曲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忽略。另外一方面因为中国的音乐消费者更加偏向于西方的现代音乐。在利益的引导之下,很多作家已经忽略了对于传统音乐的创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方面各领域都已经加大了文化自信建设工作,所以近些年来包含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的音乐也开始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些民谣的创作。这些民谣虽然没有包含中国古风的韵味之美,但大多都是以当地的民风民俗为创作背景写出来的曲子和歌词。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民谣,就算不听歌词简单地听一下背景音乐,就可以听出无限的韵味,比如曾火爆一时的《南山南》。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音乐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市场消费热度不高
  年轻人是现在我国音乐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这批人的音乐审美已经受到了固有流行音乐影响,对于一些新的音乐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
  近些年,网络上也流传了一些非常唯美的古风歌曲,但这些古风歌曲也都是将中外音乐元素进行结合之后所创作出来的,综合水平普遍都不高。这些作品虽然文字写得充满凄美之感,但并不能勾勒出意境,有的纯粹为了押韵。还有一些歌曲虽然看起来是基于传统文化创作,实际上都是一些流行音乐元素加上极具传统民族特点的唱腔罢了。
  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中国传统的民谣或者说戏腔唱腔去创作一些作品。最典型的就是李玉刚。李玉刚的作品确实有点“中西结合,中方为主”的音乐作风,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少,但真正被广泛流传并且达到一定播放量的并不是很多,一些网络歌手所创作的曲子面临的也是同一个情况。所以现在并不是没有符合民族文化特征的音乐,而是这些音乐根本没有办法被普遍消费。
  (二)中国民族文化沉淀已久,不好驾驭
  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文化沉淀也比较丰厚,基于民族文化创作音乐的时候非常难以驾驭。与之相对比,在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简单粗暴的流行音乐传入中国之后之所以会流行,就是因为这些曲子在创作的时候并不需要像传统民族曲子一样太过于精推细敲,流行音乐更多的是追求各种乐器混合而成的一种劲爆感。毕竟现在大家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只有这种劲爆的音乐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一般都是以丝竹管弦为基础,这些乐器与西洋乐器相比表现得更加温和。虽然无法创造出流行音乐的躁动之感,但若是将曲谱谱写到位的话,弹出来的乐曲还是非常有感觉的。比如现存的一些民族名曲《十面埋伏 》 《云宫迅音》 《高山流水》《茉莉花》等。
  虽然有些传统乐器无法像西洋乐器一样发出令人振奋的音符,但这些乐器所能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是流行音乐达不到的。想要谱写出一首让人听着很悦耳的曲子不难,但是要想让人感觉到一种特定的意境是非常困难的。比如阿炳老师的《二泉映月》,只是通过一把简单的二胡就让人感受到了天桥街头那种落魄之感。
  三、基于文化自信大背景下的音乐创作实践
  (一)从教育入手,加大重视
  传统音乐因为学习起来比较复杂而且很难取得成就,因此传统音乐整体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因此目前一些学校的高端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西方音乐以及中国当下比较流行的音乐创作。如果想让中国现在的音乐市场多出一些民族性的音乐,那么这些高校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就应该重视民族传统音乐方面的教育。   首先学校方面要做到文化自信,在给学生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也要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不要一味地去偏向于西方乐曲和当下的流行音乐。同样也应该重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培训,发扬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除了音乐专业之外,学校也可以適当地开办一些传统民乐的兴趣小组,招纳对于传统民乐有兴趣的同学。学校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专业的老师对这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训,并且尝试带领他们去创作一些音乐。因为音乐的创作并非是音乐专业的专利,只要是灵感来了,谁都可能写出好曲子。
  除了高端教育之外,一些中小学里面也可以适量地设置一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课程,在这些课程里面也可以适当地包含一些有关于音乐欣赏的部分,引导年轻一代人去欣赏这些民族文化。
  (二)学会加入新元素创新
  音乐市场确实流行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比如网络歌曲《化鹤归》《扶摇》《我的一个道姑朋友》等。虽然这些曲子并非出自大家之手,但这些歌曲从作词到背景音乐都是充满了中国韵味之美。这些歌曲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听众认可,但由于曲子太过于缓和,不太适合如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因此社会的普遍接受度不高。
  创立这些包含民族文化特点的曲子时,若适当地加入一些流行的元素,所取得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最典型的就有《生僻字》。虽然这首歌的曲子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但是本身主体也表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完全可以作为以后基于民族文化自信下进行音乐创作的一个案例参考。
  四、总结
  作曲家和歌手在创作的时候在追求自己灵感的同时,也在追求作品所能取得的市场价值。虽然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流行音乐歌词单调,曲子并没有什么创新之感,但却能在一段时间内火爆网络,创作者也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市场回报。创作这些民族音乐的特点就是困难大,但获得市场回报率并不是很高。不过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开始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不过与流行音乐相比,这些富有民族化特征的音乐所占领的市场份额并不多,需要更多的创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汤涛.文化自信:档案编研开发的新实践新思考[J].兰台世界,2019,(11):67-70..
  作者简介:
  贾小东,男,甘肃省敦煌艺术团三级作曲,艺术委员会成员,甘肃省青年作曲家,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其他文献
【摘要】 故宫博物院前身为紫禁城,至今已超六百年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生活住所,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新媒体数字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传播与传承是当下重要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因其本身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特性,承载着关键的、重要的角色,需要传递其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在营销传播方面具有独特性。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面对事物的心理会以轻松化、娱乐化的特性表现。在这样的影响下,
期刊
【摘要】 “本体论”始终是哲学命题之“终极意义”的直接体现,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是西方哲学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本体论问题的形成、繁荣和衰落构成了西方哲学历史的主线,其背后所涵盖的基本思维逻辑即观念的转变,是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本身与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在意识领域的一种集中体现,对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本体论;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创作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在该著作中他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并对悲剧做了全面详细的论述,影响深远。本文将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解读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主要包括情节“整合性”“突转”“发现”“苦难”“过失说”以及性格分析等。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数字艺术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现阶段数字艺术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美学表现力,来探讨数字艺术对影视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加强对数字艺术的研究,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推广新的艺术形式,将其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中,有效结合影视文化,基于数字艺术来加大影视文化传播力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推动数字艺术和影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数字艺术;影视文化传播;影响;美学表
期刊
【摘要】 埃里希·弗洛姆是美籍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的生存思想既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又借鉴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同时融合了他自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在剖析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人的性格结构造成异化的基础上,揭示了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在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原因、表现及其后果。弗洛姆的生存思想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引起的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倡导建立
期刊
【摘要】 在历史长河中,闽东畲族创造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印记。随着社会发展,闽东畲族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传承问题。其中代表着闽东文化特色的牛歇节也流于濒危,保护传承已是当务之急。本文以瑞云村为案例,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传承“牛歇节”文化必须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并借助市场、媒体等力量,才能有效传承“牛歇节”文化。  【关键词】 闽东畲族;牛歇节;文化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研究如何实现产业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文化产业化;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4
期刊
【摘要】 《荀子·乐论》记载着荀子特色鲜明的“中和之乐”和“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基于天道观和“性恶论”形成的,是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标志,推动了音乐美学的发展进步。即使对于现如今的音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荀子;音乐美学;乐论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81-02  《乐论》是荀子音乐美学思想
期刊
【摘要】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通过探究聂家庄泥塑的文化元素,并将此元素运用于聂家庄泥塑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聂家庄村落中景观设计,实现聂家庄泥塑的复兴,使文化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以此为激发点,带动聂家庄的总体振兴。  【关键词】 聂家庄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村落景观设计;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中国民间舞蹈在舞蹈家族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舞种,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非常独特,而且有着很浓的文化底蕴。现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地加快,我国的舞蹈艺术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文化传承的视野下,为了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应创新,这样有利于推动民间舞蹈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对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创新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且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