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oltte8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研究如何实现产业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文化产业化;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71-02
  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新的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产业化可以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为保护与传承创造新的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整合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扩展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多的人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取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并且可以融入更多的商业元素,可以为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借助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增加其价值。此外,为了保证经济收益的提升,文化产业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对各类文化资源加以整合,打造出产业链,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运作有了更多的便利条件,文化与经济可以实现共同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产生更多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也会有更多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有利于非遗的传播发布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有了更多的途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并且提升了信息的时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有助于保护与传承。当前,网络用户会习惯利用零碎时间获得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特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可以借助专题网站、公众号、手机APP等,建立信息交互平台,增加互动性,获取潜在客户的需求信息,让不同用户可以借助检索及时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实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三)扩展非遗保护传承的途径
  在传统的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人很多时候难以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一些表演艺术与手艺多由于不同的原因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的传承形式易存在传承断层问题,导致很多文化遗产发生流失。借助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数字化管理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发展,可以完整记录传承方式,并可以长期保存,可以方便获取相关的资源,减轻了传承的工作量,提高了传承的效率,还可以保证经济收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要解决的问题
  (一)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向
  非遗产文化要实现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是简单地整理、记录、编辑、出版各类艺术作品,也不能局限于录音、录像,还要实现静态资料的保留,要实现活态、完整再现非遗,这就要从原有片面注重抢救性保护非遗项目转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原有的抢救式数字化保护多局限于对非遗内容的简单记录,多注重其表现形式,如针对非遗舞蹈的动作实施数字化拍摄等。这种方式的优势体现在快捷,对于非遗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具有效果,但不足是仅记录非遗的文化活动,而遗漏了其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存在于非遗项目中,是非物質文化遗产得以生存的土壤,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能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要实现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文化空间的作用。文化空间体现为人文环境,其具有活态性决定了难以实现数字化。
  (二)明确保护与传承的要点
  非遗项目管理部门要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交互性服务模式,结合用户的网络社交环境,采用数据挖掘的方式来分析用户的潜在需求,以保证非遗项目服务的针对性、个性化。交互性服务模式的重点在结合网络社交环境,发挥其优势,向文化需求者提供与之匹配的服务。数字非遗项目针对交互性服务要依托网络技术,借助对用户的分析,并结合所处场景向其提供有针对性的非遗项目服务。此服务模式是网络时代文化服务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数字非遗项目可以交互性服务的有效方式。模式构建的重点是借助终端为用户提供服务,并保证非遗项目服务接入的便捷性。非遗项目服务可以借助用户的场景来构建交互服务模式,要考虑用户利用文化的行为习惯、结合网络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数学非遗项目利用虽然有作用,但是存在不足。比如非遗项目存在信息孤岛问题。文化服务要考虑满足各类用户需要。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文化利用空间有限性,这也导致了非遗项目的交互利用受到了影响。另外,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的保护采用了各自为政的方式,技术、标准不统一,要实现大范围的无缝连接、共享存在多方面的障碍,非遗项目要保证交互性的实现还存在多种制约因素,所以要明确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范围,扩大覆盖群体。非遗项目要拓展内容,要结合时代发展,实现文化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比如文化服务部门可发挥高新技术的优势,对各类资源加以综合开发,实现高效利用,实现非遗项目更大的价值,可以融入电子技术、网络管理、在线服务、在线搜索、在线体验等,以保证非遗项目实现更好的交互服务,发挥非遗项目数字化、网络化管理的作用。
  三、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一)网站提高服务水平
  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传承,许多地方采用网站形式扩大影响力。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也推出了专题网站。但是此类网站要实现产业化运作还有要解决多方面的制约问题。要实施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深度对接市场,实施针对性开发。非遗网站要建立配套的产品营销平台,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非遗手工制品的营销可以采用定制的方式,将网站打造成产品宣传、开发与销售的平台。此外,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潜在客户的需求加以挖掘分析,利用交互平台有针对性地向非遗客户推送产品。非遗网站及时发布各类信息,扩大影响力,积累客户,为非遗数字化服务体系的创建消费基础。   (二)利用VR技术提升影响力
  在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中,一个有利条件是可以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提升影响力。针对保护与传承,除了注重产业化外,还要对文化遗产本身实施开发。比如可借助民俗节日进行表演,推出文旅纪念品等,实现其商业价值。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非遗项目中的民族民俗类、口头文学类、表演类实现产业化有了新的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实现交互式服务,可以将民间故事、音乐和舞蹈等项目采用实景VR加以展示,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吸引力,可以使非遗项目的潜在商业价值得以有效开发。可以借助VR技术具有的互动功能提升體验效果,采用VR技术为载体的资源更好地传播给受众。通过文化资源实施数字化加工、存储为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借用服务实现个性化
  针对非遗项目的服务模式,要实现个性化需求需要采集用户所处社交环境中的相关数据,同数据系统加以结合,利用适配算法分析用户的兴趣及需求,结合用户的需求创建个性化的需求服务策略,结合用户对非遗项目的需求及兴趣,通过服务系统向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内容,还要保证服务推送方式的合理性。针对数字服务模式,关键是服务推送方式、组织方式,内容的描述效果。而科学有效的适配需求算法推荐是保证此服务模式得以实现的重点。交互服务要确保非遗项目服务与用户的需求加以匹配,要保证精准判断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数字非遗项目服务者要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地判断用户的个性需求,以提供精准性的服务,用户在获取到服务推荐后,会查询、浏览、下载,系统将用户的行为信息加以记录并反馈给算法推荐系统,系统结合反馈信息调整服务策略,实现了服务的优化。
  (四)借助标准保证市场化
  非遗项目要实现其产业化价值,还要分析到不同用户的潜在需求,保证“供”与“需”处于更好地对接,要建立基于市场经济的平衡机制。非遗项目内容的保护与传承还要结合民生。为实现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价值,非遗项目的利用要结合市场的需要,非遗项目要转变传统的模式,要向社会不同群体延伸,要采用有效方式扩大非遗项目的覆盖范围。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要实现制度、管理、技术的共同作用。当前互联网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由于新媒体影响,社交软件的普及,传统的营销方式需要发生改变。对于新市场的开发,要发挥互联网营销的作用,要注重原有客户关系的维护,保证用户的体验感,实现产品与用户对接,调动用户的参与感。
  四、结语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产业化创造了基础条件。数据化的非遗产保护与传承要结合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观念、管理、技术、流程等要素的创新,实现整体性、全方位的整合,要以新兴技术为引擎,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动力,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
  参考文献:
  [1]赵燕燕.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9):221.
  [2]朱烨青,王云庆.数字化传承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展望[J].人文天下,2019,(17):55—59.
  [3]陈林.基于数字化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分析[J].人文之友,2019,(16):46.
  [4]许鑫.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化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02):31.
其他文献
【摘要】 意象是走入和探析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代表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其“芙蓉”意象含义有多重解读,古今文人墨客多有论述,笔者管中窥豹,对“芙蓉”意象谈一下浅陋之见。  【关键词】 芙蓉;涉江采芙蓉;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22-02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
期刊
【摘要】 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单向度的人》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力作,这本书集中地体现了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精华,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借助技术理性这一隐蔽的意识形态成为新型极权主义社会,技术理性以控制并满足人们“虚假需要”为其作用机制,使人们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人们逐渐丧失了自由,沦为“单向度的人”。从而针对这一病态的现象,马尔库塞认为要采取新的社会变革的方式,使人们重
期刊
【摘要】 龙膺为明代后期常德籍著名文人,《龙膺集》中有大量涉及常德地方文化作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田园山水文化,二是佛教文化,三是教育科举文化。研究这些作品对促进当今常德旅游业更好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全国影响力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龙膺;明代;常德;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39
期刊
【摘要】 喜欢游走的诗人叶舟用敏感而具有灵气的笔触,写下了一首首关于新疆的诗歌。在叶舟笔下,新疆的自然风景是美丽壮观的,新疆的历史是神秘诱人的,新疆的风俗人情是丰富多样的。叶舟诗歌中的新疆书写既蕴含着他对新疆自然与人文的赞叹,也展现着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叶舟;新疆书写;自然风景;历史故事;宗教信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故宫博物院前身为紫禁城,至今已超六百年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生活住所,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新媒体数字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传播与传承是当下重要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因其本身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特性,承载着关键的、重要的角色,需要传递其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在营销传播方面具有独特性。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面对事物的心理会以轻松化、娱乐化的特性表现。在这样的影响下,
期刊
【摘要】 “本体论”始终是哲学命题之“终极意义”的直接体现,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是西方哲学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本体论问题的形成、繁荣和衰落构成了西方哲学历史的主线,其背后所涵盖的基本思维逻辑即观念的转变,是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本身与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在意识领域的一种集中体现,对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本体论;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创作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在该著作中他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并对悲剧做了全面详细的论述,影响深远。本文将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解读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主要包括情节“整合性”“突转”“发现”“苦难”“过失说”以及性格分析等。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数字艺术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现阶段数字艺术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美学表现力,来探讨数字艺术对影视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加强对数字艺术的研究,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推广新的艺术形式,将其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中,有效结合影视文化,基于数字艺术来加大影视文化传播力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推动数字艺术和影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数字艺术;影视文化传播;影响;美学表
期刊
【摘要】 埃里希·弗洛姆是美籍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的生存思想既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又借鉴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同时融合了他自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在剖析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人的性格结构造成异化的基础上,揭示了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在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原因、表现及其后果。弗洛姆的生存思想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引起的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倡导建立
期刊
【摘要】 在历史长河中,闽东畲族创造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印记。随着社会发展,闽东畲族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传承问题。其中代表着闽东文化特色的牛歇节也流于濒危,保护传承已是当务之急。本文以瑞云村为案例,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传承“牛歇节”文化必须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并借助市场、媒体等力量,才能有效传承“牛歇节”文化。  【关键词】 闽东畲族;牛歇节;文化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