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影响化学有效教学的两类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对化学教学的影响远大于智力因素,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利用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意志品质、焦虑水平、情感态度、注意力等。教学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的有效调动与激发,对学生学业成长与人格养成功效显著。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化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泛指一切与智力无关的部分,是个体情感、意志和个性方面的一些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参与在学生认识活动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为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不大,可是学习成绩差距却较大。就是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他的学习成绩在不同的阶段也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非智力因素引发的。中学化学是一门综合文理科的基础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笔者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粗浅的探索与尝试。
1 认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如学习化学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成功的鼓舞等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并逐渐上升至热爱。
2 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起到激发、维持、加强智力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业成长。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則阻碍学业成长。在学习中,如果智力水平大体相同,非智力因素则会对学习效果起决定作用。智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家居里,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主要起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弥补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怀有浓厚的兴趣,就会转为学习化学的动力,进而产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专注学习,在愉快的心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但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强大的学习热情、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只有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时,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3 在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1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学有所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初三的化学课是启蒙课程,学生渴望学好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的做法是在课中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1 引导新课激发兴趣。笔者非常重视新课的导入,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去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部矛盾,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最终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实验引课,是化学课得天独厚的优势,巧妙地安排色彩强烈、变化明快的小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在上初三第一堂化学课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张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两个大字的白纸(凉干)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10%氢氧化钠溶液的小喷雾器喷射白纸,白纸上立刻显出两个醒目的大红字——化学。学生第一次目睹如此奇妙的变化,无不惊叹,学习这门新课的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
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好奇中摸索推断答案,也是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给予适当的刺激,引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学习新课题做好心理准备。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这节课,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一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3.1.2 采用形象比喻方法激发兴趣。化学的理论教学往往显得抽象和枯燥,教师更应在语言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味为有味。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推敲,提炼与润色加工,切不可用呆板、空洞的语言做平铺直叙的讲解,使学生听起来兴味索然,笔者在讲述“催化剂”这个概念时,把“催化剂是化工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而自己不发生变化”形象的打个比喻,“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在队伍里又跳、又闹、又推别的孩子,自己却安然无恙”。这种比喻方法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让学生在轻松的精神状态下接受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讲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一节,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对于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得到电子等知识,学生容易搞错,笔者就用拔河活动中人少的一方易被人多的一方拉过去作比喻,说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少,因而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被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所夺取。这种形象的比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沉浸在一种欢乐探求的气氛里,兴趣盎然。
3.1.3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笔者一般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情境:“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等。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尽量展现实验的过程,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亚研究”过程,以此来渗透化学思想,启迪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待化学实验。例如,气体的制备实验,在学完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设计过程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笔者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方面?②设计怎样的装置可使实验操作简便易行?③你能否设计一个随用随制的气体发生装置?
这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考究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充分展示实验的设计思想。
对于课本上的研究性实验,笔者也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追溯科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科学家们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例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设计,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在实验中不放过几毫克这么微小的差异,发现了稀有气体等,把科学家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中汲取化学思想的营养。
3.2 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持久化。在学习化学之前,有些动机是潜在的,但更多的是随着化学课的开设并不断地获取学习成功才日益增长的。教师必须保持和利用学生初学化学时那种朦胧的、不明确的好奇心,逐步诱导他们形成定向。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动机、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通过开发家庭小实验极好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都会问:“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
组织化学研究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研究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主题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都是化学研究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初中学生。丰富多采的主题会把学生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学习动机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沒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同时,利用测验、竞赛等手段,使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增强学习动机。如果教师对测验、竞赛的结果给予肯定或表扬,那会成为强烈的学习推动力。
3.3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情境,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造成学生良好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是维系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教师寓情于教的重要前提。这表明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使用激励的语言,或者用充满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都会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气氛,对学生的过失或错误,采用宽容、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促其反省并树立信心,这些都会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这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将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师生情感交互感染,由共鸣而激起的情感“合力”,冲击着学生的心田,成为催人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有人说:“学生喜爱某一学科,还不如说更喜欢这一科的教师”,这正是师生关系价值的生动体现。2006年笔者在学校经过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校240名初中学生中,把自己最喜欢某门科的原因归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者占42.8%。在现实教学中,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对同一学科、同一班级,因不同教师执教,学生的学习情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力量的综合影响,是值得重视的。
如果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讲完某一重点后,就让学生练习,但学生经过多次努力仍不成功时,教师漠不关心或急躁训斥,学生的情感温度就会降到冰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散失殆尽,何谈教学效果。其次,利用化学中丰富的美的素材,使学生感受、体验化学现象“塑造”的自然美等,促使学生产生探求化学知识的积极情感,发挥情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应用。
3.4 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与学习习惯。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能催人奋进,努力克服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障碍去实现既定目标。实践表明,由于意志品质的差异,有的学生刻苦勤奋,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有的学生则懒于钻研,学习消沉,态度不端正。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教学“梯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克服困难的过程,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又磨练他们的意志。所谓“梯度”,是针对学生的基础而言的,指的是必须通过努力方能达成的目标,亦称“最近发展区”,即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难度。意志培养要因人而异,重在引导。对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着重使他们在复杂的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磨练意志,提高耐挫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自觉地向提高化学学习的“精度”、“深度”和“新颖牲”方向发展;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耐心引导,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克服知识和心理两方面的障碍,尝到成功甜头,并且持之以恒,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细心、稳定的心理品质。要注意帮助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防止加重学生心理负担,抑制化学学习兴趣,削弱学习意志。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情感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效果将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鲁洁主编.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2 化学教学.2008(7)
3 叶奕乾等.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化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泛指一切与智力无关的部分,是个体情感、意志和个性方面的一些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参与在学生认识活动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为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不大,可是学习成绩差距却较大。就是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他的学习成绩在不同的阶段也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非智力因素引发的。中学化学是一门综合文理科的基础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笔者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粗浅的探索与尝试。
1 认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如学习化学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成功的鼓舞等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并逐渐上升至热爱。
2 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起到激发、维持、加强智力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业成长。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則阻碍学业成长。在学习中,如果智力水平大体相同,非智力因素则会对学习效果起决定作用。智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家居里,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主要起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弥补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怀有浓厚的兴趣,就会转为学习化学的动力,进而产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专注学习,在愉快的心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但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强大的学习热情、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只有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时,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3 在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1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学有所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初三的化学课是启蒙课程,学生渴望学好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的做法是在课中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1 引导新课激发兴趣。笔者非常重视新课的导入,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去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部矛盾,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最终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实验引课,是化学课得天独厚的优势,巧妙地安排色彩强烈、变化明快的小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在上初三第一堂化学课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张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两个大字的白纸(凉干)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10%氢氧化钠溶液的小喷雾器喷射白纸,白纸上立刻显出两个醒目的大红字——化学。学生第一次目睹如此奇妙的变化,无不惊叹,学习这门新课的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
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好奇中摸索推断答案,也是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给予适当的刺激,引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学习新课题做好心理准备。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这节课,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一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3.1.2 采用形象比喻方法激发兴趣。化学的理论教学往往显得抽象和枯燥,教师更应在语言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味为有味。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推敲,提炼与润色加工,切不可用呆板、空洞的语言做平铺直叙的讲解,使学生听起来兴味索然,笔者在讲述“催化剂”这个概念时,把“催化剂是化工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而自己不发生变化”形象的打个比喻,“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在队伍里又跳、又闹、又推别的孩子,自己却安然无恙”。这种比喻方法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让学生在轻松的精神状态下接受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讲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一节,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对于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得到电子等知识,学生容易搞错,笔者就用拔河活动中人少的一方易被人多的一方拉过去作比喻,说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少,因而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被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所夺取。这种形象的比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沉浸在一种欢乐探求的气氛里,兴趣盎然。
3.1.3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笔者一般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情境:“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等。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尽量展现实验的过程,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亚研究”过程,以此来渗透化学思想,启迪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待化学实验。例如,气体的制备实验,在学完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设计过程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笔者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方面?②设计怎样的装置可使实验操作简便易行?③你能否设计一个随用随制的气体发生装置?
这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考究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充分展示实验的设计思想。
对于课本上的研究性实验,笔者也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追溯科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科学家们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例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设计,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在实验中不放过几毫克这么微小的差异,发现了稀有气体等,把科学家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中汲取化学思想的营养。
3.2 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持久化。在学习化学之前,有些动机是潜在的,但更多的是随着化学课的开设并不断地获取学习成功才日益增长的。教师必须保持和利用学生初学化学时那种朦胧的、不明确的好奇心,逐步诱导他们形成定向。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动机、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通过开发家庭小实验极好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都会问:“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
组织化学研究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研究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主题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都是化学研究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初中学生。丰富多采的主题会把学生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学习动机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沒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同时,利用测验、竞赛等手段,使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增强学习动机。如果教师对测验、竞赛的结果给予肯定或表扬,那会成为强烈的学习推动力。
3.3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情境,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造成学生良好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是维系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教师寓情于教的重要前提。这表明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使用激励的语言,或者用充满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都会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气氛,对学生的过失或错误,采用宽容、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促其反省并树立信心,这些都会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这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将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师生情感交互感染,由共鸣而激起的情感“合力”,冲击着学生的心田,成为催人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有人说:“学生喜爱某一学科,还不如说更喜欢这一科的教师”,这正是师生关系价值的生动体现。2006年笔者在学校经过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校240名初中学生中,把自己最喜欢某门科的原因归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者占42.8%。在现实教学中,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对同一学科、同一班级,因不同教师执教,学生的学习情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力量的综合影响,是值得重视的。
如果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讲完某一重点后,就让学生练习,但学生经过多次努力仍不成功时,教师漠不关心或急躁训斥,学生的情感温度就会降到冰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散失殆尽,何谈教学效果。其次,利用化学中丰富的美的素材,使学生感受、体验化学现象“塑造”的自然美等,促使学生产生探求化学知识的积极情感,发挥情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应用。
3.4 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与学习习惯。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能催人奋进,努力克服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障碍去实现既定目标。实践表明,由于意志品质的差异,有的学生刻苦勤奋,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有的学生则懒于钻研,学习消沉,态度不端正。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教学“梯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克服困难的过程,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又磨练他们的意志。所谓“梯度”,是针对学生的基础而言的,指的是必须通过努力方能达成的目标,亦称“最近发展区”,即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难度。意志培养要因人而异,重在引导。对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着重使他们在复杂的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磨练意志,提高耐挫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自觉地向提高化学学习的“精度”、“深度”和“新颖牲”方向发展;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耐心引导,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克服知识和心理两方面的障碍,尝到成功甜头,并且持之以恒,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细心、稳定的心理品质。要注意帮助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防止加重学生心理负担,抑制化学学习兴趣,削弱学习意志。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情感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效果将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鲁洁主编.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2 化学教学.2008(7)
3 叶奕乾等.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