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而县乡镇统计是统计工作的源头和基础,统计站建设状况直接关系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关系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以及WTO和GDDS的加入,我国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明显滞后,特别是县乡镇政府统计管理体制的滞后已严重制约着政府统计的整体水平,也使县乡镇统计面临前所未遇的困难。
一、县乡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剧增,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经济活动,对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要求愈来愈高,与统计力量薄弱,统计法制不健全,协调监督不力,技术手段滞后,形成的反差很大。县乡现行的统计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统计制度与方法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活动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统计对象、统计指标、调查方法、报道渠道、工作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依靠传统的统计制度、方法已经无法准确、及时、全面、方便地获得党政领导与社会各界所需要的各项统计信息。现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经营方式、产权制度、利益主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统计报表制度却没有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改革,报表的方式方法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统计数字严重失真
统计数字与实际数字不吻合,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较大,人为地干预统计数学的现象日趋严重,统计数字存在着严重失真的危机。主要原因:一是统计数据与局部(单位)或个人利益密切相关,难免受到有关人员的干扰。尤其是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实行目标管理以来,利益分配、职务升降都和业绩挂钩,统计数字的重要性进一步凸出因而人为地干预统计数字的现象突出,增加了统计数字的模糊程度。二是数出多门。三是调查和统计的标准、口径不一致,数据也就不一。四是门出多数。同一单位对同一数字前后报四次表,即预计数、快报数、抽样调查数、年报数,使领导和有关人员弄不清楚,而且一有变动还要更正,这样是越更越正,还是越更越错,难以弄清。五是各级统计机构都是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管理,所有上报数字都要经过领导审阅后才能上报。因为稍有差错,领导必追究责任,从而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后果。六是部分统计人员思想、业务素质不高,统计人员更换频繁,基层统计力量薄弱,基础工作不实,"源头"数字失真。
(三)县乡统计任务繁重、不堪重负
目前,县统计局承担的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数据的搜集和汇总上报;二是抽样调查;三是普查的组织实施;四是统计执法检查。要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只能一人兼几个专业,而上级对口科室都强调要专人负责某项统计,县统计局确实无能为力。近几年的企业抽样调查任务不断增加,而全面报表任务又没有相应减轻,这实际上又加重了县统计局的负担,县统计局既有统计执法检查职能,又有统计报表任务,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职责含混不清,不利于统计的监督管理。而乡镇统计部门不仅承担来自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的各类调查任务,而且要承担来自县以上其他部门的调查任务,还要承担乡镇政府的调查任务。尽管按照基层统计现有资源存量不可能完成过量的统计任务,但迫于行政压力,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强迫完成。与此同时,由于县以上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均对乡镇政府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因而乡镇统计部门成为政府统计系统最大的事权承担者。
(四)统计执法建设不健全
一是统计执法机构不健全。县级统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中,一般只设有办公室和业务股。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也没有专职执法人员,统计执法只能由专业统计人员进行。加之统计部门一直以搞业务为主,缺乏执法经验,缺乏有经验的执法人员。二是统计执法干扰大。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直接干扰统计执法。三是统计执法执行难。县级统计部门,对统计违法案件处理、执行难以到位,特别是对人的处理,往往查了难以处理。导致法规检查与处理脱节,权力与义务脱节。
二、统计改革的思路
随着形势的发展,县乡统计工作的现行体制、制度、方法等弊端就越加暴露出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离不开统计,统计更需要改革。统计部门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加速改革,以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标准体系,加快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步伐,尽快初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改革进程、建设成就、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统计制度方法。统计工作改革的实质就是改革统计的体制与制度。
(一)改革统计管理体制
一是推行乡镇统计派出制管理制度,把乡镇统计站作为县级统计机构的延伸,实行人员、经费上划,建立县级地方统计的垂直管理体制。将机构、人员、业务、经费"四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了统计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扩大了县级统计的外延,使业务相对集中,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效能,从源头上保证乡镇统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是夯实基层基础,巩固改革成果,乡镇统计站实行人员、经费上划,为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注入新动力。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完善考核奖惩办法,极大地激发了统计人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县乡统计机构和规模以上企业配备微机,实现网上直报,从技术上保证数据质量。建立健全数据质量评估制度,设立工业、农业、投资等专业统计台账,坚持重点检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计指标体系,并且保证经确定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计算方法都必须做出说明和界定范围,同一指标不能有两种口径和随意变更,这些也都必须以制度形式予以规定。一方面,这样可以保证数据在时间上的可比性,使它能更好地反映现象发展的数量特征;另一方面,有利于使用者根据指标的说明和按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和分析,增强数据的适用性。此外应建立从实际出发的科学适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适当减少全面统计报表,推广抽样调查,注重效益、节省成本,提高时效,减少被调查者的负担。
二是保障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统计机构必须是依照法律独立设置的,并且国家统计机构在行政上应保持其独立的地位,对于重要统计数据要有一套严格的发布政策,要使统计数据不受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的干扰,确保国家统计数据的公正、客观、真实,保证为国家及社会提供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信息。
三是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完善农村干部管理体制。对农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升迁等要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不能仅从"数字"上看"政绩",更要坚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以定性考核和群众监督为主。
(三)县级统计工作要减负
一是要切实减轻县级统计部门工作负担,减轻工作强度,减少调查项目。要解决报表过多,指标过细的问题,特别是农业统计年报"小而全"的指标体系必须简化。
二是精简全面统计报表指标,充分发挥重点调查的作用。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精减统计报表,对那些过时的指标,用处不大的指标,为直接管理经济服务的指标,下决心从统计指标体系中删除。凡能够用抽样调查等方法取得的数据,就不再布置全面报表;对于年报与进度报表在指标设置和品种上有不一致的,可采用补报、科学推算或依靠部门搜集等方面解决;同一个指标不能由不同专业、不同部门重复布置层层上报。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充分地发挥重点调查的作用。重点调查单位只占全部单位后小部分,而它的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投入少、效益高、速度快的优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在县(区)统计局设立法制机构,配备专职执法人员,专司统计执法;各级领导必须依法行政,支持和保证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权、统计报告权和统计监督权;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和统计执法检查,为依法统计、"不出假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统计工作"一靠科技、二靠法制"。没有法制工作做保障,一条腿走路是走不稳的。要以法治统,通过统计执法来推动统计工作正常健康发展。
一、县乡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剧增,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经济活动,对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要求愈来愈高,与统计力量薄弱,统计法制不健全,协调监督不力,技术手段滞后,形成的反差很大。县乡现行的统计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统计制度与方法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活动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统计对象、统计指标、调查方法、报道渠道、工作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依靠传统的统计制度、方法已经无法准确、及时、全面、方便地获得党政领导与社会各界所需要的各项统计信息。现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经营方式、产权制度、利益主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统计报表制度却没有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改革,报表的方式方法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统计数字严重失真
统计数字与实际数字不吻合,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较大,人为地干预统计数学的现象日趋严重,统计数字存在着严重失真的危机。主要原因:一是统计数据与局部(单位)或个人利益密切相关,难免受到有关人员的干扰。尤其是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实行目标管理以来,利益分配、职务升降都和业绩挂钩,统计数字的重要性进一步凸出因而人为地干预统计数字的现象突出,增加了统计数字的模糊程度。二是数出多门。三是调查和统计的标准、口径不一致,数据也就不一。四是门出多数。同一单位对同一数字前后报四次表,即预计数、快报数、抽样调查数、年报数,使领导和有关人员弄不清楚,而且一有变动还要更正,这样是越更越正,还是越更越错,难以弄清。五是各级统计机构都是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管理,所有上报数字都要经过领导审阅后才能上报。因为稍有差错,领导必追究责任,从而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后果。六是部分统计人员思想、业务素质不高,统计人员更换频繁,基层统计力量薄弱,基础工作不实,"源头"数字失真。
(三)县乡统计任务繁重、不堪重负
目前,县统计局承担的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数据的搜集和汇总上报;二是抽样调查;三是普查的组织实施;四是统计执法检查。要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只能一人兼几个专业,而上级对口科室都强调要专人负责某项统计,县统计局确实无能为力。近几年的企业抽样调查任务不断增加,而全面报表任务又没有相应减轻,这实际上又加重了县统计局的负担,县统计局既有统计执法检查职能,又有统计报表任务,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职责含混不清,不利于统计的监督管理。而乡镇统计部门不仅承担来自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的各类调查任务,而且要承担来自县以上其他部门的调查任务,还要承担乡镇政府的调查任务。尽管按照基层统计现有资源存量不可能完成过量的统计任务,但迫于行政压力,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强迫完成。与此同时,由于县以上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均对乡镇政府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因而乡镇统计部门成为政府统计系统最大的事权承担者。
(四)统计执法建设不健全
一是统计执法机构不健全。县级统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中,一般只设有办公室和业务股。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也没有专职执法人员,统计执法只能由专业统计人员进行。加之统计部门一直以搞业务为主,缺乏执法经验,缺乏有经验的执法人员。二是统计执法干扰大。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直接干扰统计执法。三是统计执法执行难。县级统计部门,对统计违法案件处理、执行难以到位,特别是对人的处理,往往查了难以处理。导致法规检查与处理脱节,权力与义务脱节。
二、统计改革的思路
随着形势的发展,县乡统计工作的现行体制、制度、方法等弊端就越加暴露出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离不开统计,统计更需要改革。统计部门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加速改革,以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标准体系,加快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步伐,尽快初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改革进程、建设成就、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统计制度方法。统计工作改革的实质就是改革统计的体制与制度。
(一)改革统计管理体制
一是推行乡镇统计派出制管理制度,把乡镇统计站作为县级统计机构的延伸,实行人员、经费上划,建立县级地方统计的垂直管理体制。将机构、人员、业务、经费"四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了统计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扩大了县级统计的外延,使业务相对集中,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效能,从源头上保证乡镇统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是夯实基层基础,巩固改革成果,乡镇统计站实行人员、经费上划,为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注入新动力。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完善考核奖惩办法,极大地激发了统计人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县乡统计机构和规模以上企业配备微机,实现网上直报,从技术上保证数据质量。建立健全数据质量评估制度,设立工业、农业、投资等专业统计台账,坚持重点检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计指标体系,并且保证经确定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计算方法都必须做出说明和界定范围,同一指标不能有两种口径和随意变更,这些也都必须以制度形式予以规定。一方面,这样可以保证数据在时间上的可比性,使它能更好地反映现象发展的数量特征;另一方面,有利于使用者根据指标的说明和按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和分析,增强数据的适用性。此外应建立从实际出发的科学适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适当减少全面统计报表,推广抽样调查,注重效益、节省成本,提高时效,减少被调查者的负担。
二是保障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统计机构必须是依照法律独立设置的,并且国家统计机构在行政上应保持其独立的地位,对于重要统计数据要有一套严格的发布政策,要使统计数据不受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的干扰,确保国家统计数据的公正、客观、真实,保证为国家及社会提供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信息。
三是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完善农村干部管理体制。对农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升迁等要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不能仅从"数字"上看"政绩",更要坚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以定性考核和群众监督为主。
(三)县级统计工作要减负
一是要切实减轻县级统计部门工作负担,减轻工作强度,减少调查项目。要解决报表过多,指标过细的问题,特别是农业统计年报"小而全"的指标体系必须简化。
二是精简全面统计报表指标,充分发挥重点调查的作用。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精减统计报表,对那些过时的指标,用处不大的指标,为直接管理经济服务的指标,下决心从统计指标体系中删除。凡能够用抽样调查等方法取得的数据,就不再布置全面报表;对于年报与进度报表在指标设置和品种上有不一致的,可采用补报、科学推算或依靠部门搜集等方面解决;同一个指标不能由不同专业、不同部门重复布置层层上报。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充分地发挥重点调查的作用。重点调查单位只占全部单位后小部分,而它的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投入少、效益高、速度快的优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在县(区)统计局设立法制机构,配备专职执法人员,专司统计执法;各级领导必须依法行政,支持和保证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权、统计报告权和统计监督权;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和统计执法检查,为依法统计、"不出假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统计工作"一靠科技、二靠法制"。没有法制工作做保障,一条腿走路是走不稳的。要以法治统,通过统计执法来推动统计工作正常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