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以就业率为生命线的民办高校来说,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研究民办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核心就业竞争力角度,提出支撑毕业生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模型,为锻炼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和丰富就业教育内容提供参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核心就业竞争力;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毛入学率的提高,就业工作成为了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更是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摆在了首位。目前社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呢?民办高校怎样提高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呢?本文通过研究民办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核心就业竞争力关系的角度,提出支撑毕业生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模型,锻炼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准备,同时为丰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民办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状况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1exander)在其论文《具本智力和抽象智力》(1935)中最先提出来的。非智力因素是与智力因素相对的概念,人的基本心理品质之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心理因素,但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等方面。
(二)社会关注和研究民办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状况
近年来,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和国内外许多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从大学生就业背景、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少涉及研究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情感、团队精神、责任感、个性、自主性、创造力等。目前为止,国内高校针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核心就业竞争力两者之间联系,以及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少,而且也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项目)——《基于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课题组提出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评估指标,反映了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功就业过程中的效果及质量。课题组将用人单位招聘考核要求与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调查综合比对、研究、分析,找出两者差异部分,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就非智力因素在差异部分的比重分析,结果发现:价值取向、责任感、理想信念、诚信度、忠诚度、礼仪修养、成就动机、适应力、意志力、情绪稳定性、焦虑感、团队合作力、主动性、集体观念、自我认知力、个人形象、自信心、理解力、表达力、交流艺术、真诚度、幽默感、创造力、独立性、决策力、洞察力、性格、兴趣、自律性等29个非智力因素因子对大学生成功就业过程的影响比较明显。在这29个非智力因素因子当中,根据相关度和因子性质将其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因素等四大类因素。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基础,情感因素是成功就业的感化剂,人际交往能力是成功就业的润滑剂,个性因素是成功就业的创造力。课题组是针对普遍大学生的调查,其调查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因此对于民办高校学生来说,同样具有相同的特点。
二、民办高校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一)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状况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由智力因素决定的能力,是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专业资格能力等总和。在硬实力方面,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大学学习的机会,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专业技能不精,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差,就业时并没有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另一方面是软实力,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素质,是指思想道德素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个性因素等总和。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能力结构不平衡,非智力因素不高的情况。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诚信、团队精神、事业心和责任心,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然而在能力结构上,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按照职业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等方面很多大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诚信意识与法律意识淡薄,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欠缺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传统观念认为,高学历、好专业、多证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为此很多大学生专心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努力考取各种证书。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很多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发生了变化,拥有高学历、名校文凭已不能保证成功就业。硬实力已经不再是决定就业的最重要的条件,软实力已成为大学生亟待提升的就业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视智力因素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民办高校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模型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首次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适应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
本文核心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长期自身成长和接受教育过程中,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生的独特优势,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需要结合起来,较好地在求职就业过程展现出来,而且胜任实际岗位工作需要的一种能力。核心就业竞争力是指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总和,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维、想象、记忆等智力因素,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因素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不仅是一个毕业生求职择业的能力,也是他在就业岗位上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三)非智力因素对核心就业竞争力形成的作用
有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在校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对核心就业竞争力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融合了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两者的总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而且对大学生良好内在素质塑造有重要的影响,具有激活、动力、转化的巨大作用。外在形象影射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体现人的社会阅历、社会层次、社会职业、自我情感、兴趣、气质。内在素质是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内在根据,外在形象则作用于核心就业竞争力发展变化的效果,两者共同作用下影响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发展的方向和具体过程。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民办高校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一)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城市功能转换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因为我国经济、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吸引力,造成劳动力市场竞争性强。而特别对于民办高校毕业生来说,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通过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和核心就业竞争力状况,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毕业生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提出核心就业竞争力模型,为民办高校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指明方向,培养自身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容易受环境暗示作用的影响,在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人际关系宽松、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环境下,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发展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增进交流,培养情感。民办高校学生应该增强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注重参加第二课堂。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职业必需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自身的兴趣、能力、专长与所学专业具有更好的匹配性,而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与自身特点相适合的定位,促进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多样性、全面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非智力因素培养体系,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任何知识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是促进人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动力,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体系的搭建和完善,除了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熟起着重要作用以外,还对其就业竞争力的形成与增强有着积极影响。
民办高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体系应该以学生自身非智力因素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帮助学生个体获得职业生涯良好发展的一套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计划。民办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体系的搭建,可以依靠以下几个平台实现:专业学习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平台。通过搭建几个基本平台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因素的发展,可以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和就业准备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完善自身,从而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
四、小结
本文从研究非智力因素和核心就业竞争力的角度,提出支撑民办高校学生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模型,锻炼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准备,同时丰富就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赵宇.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探索,2006,(10).
[3]杨艳萍.浅谈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教育[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4]杨艳花.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核心就业竞争力;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毛入学率的提高,就业工作成为了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更是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摆在了首位。目前社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呢?民办高校怎样提高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呢?本文通过研究民办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核心就业竞争力关系的角度,提出支撑毕业生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模型,锻炼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准备,同时为丰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民办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状况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1exander)在其论文《具本智力和抽象智力》(1935)中最先提出来的。非智力因素是与智力因素相对的概念,人的基本心理品质之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心理因素,但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等方面。
(二)社会关注和研究民办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状况
近年来,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和国内外许多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从大学生就业背景、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少涉及研究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情感、团队精神、责任感、个性、自主性、创造力等。目前为止,国内高校针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核心就业竞争力两者之间联系,以及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少,而且也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项目)——《基于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课题组提出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评估指标,反映了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功就业过程中的效果及质量。课题组将用人单位招聘考核要求与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调查综合比对、研究、分析,找出两者差异部分,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就非智力因素在差异部分的比重分析,结果发现:价值取向、责任感、理想信念、诚信度、忠诚度、礼仪修养、成就动机、适应力、意志力、情绪稳定性、焦虑感、团队合作力、主动性、集体观念、自我认知力、个人形象、自信心、理解力、表达力、交流艺术、真诚度、幽默感、创造力、独立性、决策力、洞察力、性格、兴趣、自律性等29个非智力因素因子对大学生成功就业过程的影响比较明显。在这29个非智力因素因子当中,根据相关度和因子性质将其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因素等四大类因素。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基础,情感因素是成功就业的感化剂,人际交往能力是成功就业的润滑剂,个性因素是成功就业的创造力。课题组是针对普遍大学生的调查,其调查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因此对于民办高校学生来说,同样具有相同的特点。
二、民办高校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一)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状况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由智力因素决定的能力,是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专业资格能力等总和。在硬实力方面,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大学学习的机会,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专业技能不精,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差,就业时并没有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另一方面是软实力,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素质,是指思想道德素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个性因素等总和。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能力结构不平衡,非智力因素不高的情况。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诚信、团队精神、事业心和责任心,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然而在能力结构上,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按照职业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等方面很多大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诚信意识与法律意识淡薄,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欠缺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传统观念认为,高学历、好专业、多证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为此很多大学生专心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努力考取各种证书。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很多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发生了变化,拥有高学历、名校文凭已不能保证成功就业。硬实力已经不再是决定就业的最重要的条件,软实力已成为大学生亟待提升的就业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视智力因素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民办高校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模型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首次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适应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
本文核心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长期自身成长和接受教育过程中,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生的独特优势,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需要结合起来,较好地在求职就业过程展现出来,而且胜任实际岗位工作需要的一种能力。核心就业竞争力是指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总和,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维、想象、记忆等智力因素,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因素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不仅是一个毕业生求职择业的能力,也是他在就业岗位上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三)非智力因素对核心就业竞争力形成的作用
有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在校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对核心就业竞争力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融合了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两者的总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而且对大学生良好内在素质塑造有重要的影响,具有激活、动力、转化的巨大作用。外在形象影射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体现人的社会阅历、社会层次、社会职业、自我情感、兴趣、气质。内在素质是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内在根据,外在形象则作用于核心就业竞争力发展变化的效果,两者共同作用下影响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发展的方向和具体过程。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民办高校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一)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城市功能转换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因为我国经济、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吸引力,造成劳动力市场竞争性强。而特别对于民办高校毕业生来说,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通过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和核心就业竞争力状况,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毕业生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提出核心就业竞争力模型,为民办高校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指明方向,培养自身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容易受环境暗示作用的影响,在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人际关系宽松、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环境下,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发展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增进交流,培养情感。民办高校学生应该增强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注重参加第二课堂。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职业必需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自身的兴趣、能力、专长与所学专业具有更好的匹配性,而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与自身特点相适合的定位,促进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多样性、全面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非智力因素培养体系,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任何知识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是促进人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动力,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体系的搭建和完善,除了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熟起着重要作用以外,还对其就业竞争力的形成与增强有着积极影响。
民办高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体系应该以学生自身非智力因素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帮助学生个体获得职业生涯良好发展的一套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计划。民办高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体系的搭建,可以依靠以下几个平台实现:专业学习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平台。通过搭建几个基本平台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因素的发展,可以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和就业准备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完善自身,从而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
四、小结
本文从研究非智力因素和核心就业竞争力的角度,提出支撑民办高校学生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模型,锻炼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准备,同时丰富就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赵宇.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探索,2006,(10).
[3]杨艳萍.浅谈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教育[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4]杨艳花.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