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推公选、“直播竞选”等民主形式和改革措施,既是由官员推动的,也是由群众推动的——至少顺应了群众的内在要求,并为群众进一步参与、推动民主和改革创造了条件。
在今天这样一个改革的年代,一些充满了探索勇气、焕发着改革精神的新举措总是令人欣喜。3月27日,南京举行公推公选市政府组成人员演讲答辩会,16名经过首次民主推荐确定的候选人在电视上公开亮相,南京电视台、新浪网、龙虎网等媒体现场进行了电视、网络直播,向亿万观众和网民展示了16名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和政治风采,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电视和网络直播当然是最能吸引眼球的,许多观众和网友可能更希望在这次演讲答辩会上欣赏到精彩的“公开PK”,有人难免对多名候选人缺乏个性的表现不满意,认为他们的PK不够激烈,远不如“加油好男儿”、“超级女声”等电视选秀节目扣人心弦。也有人批评说,公众只是观众,不能对候选人行使投票权,演讲答辩会形式大于内容,不能算是真正的“竞选”。这些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抹煞这次“直播竞选”在干部选拔形式上的突破性意义。同时,南京市这次将公推公选职位扩大到新一届政府的全部组成人员(包括16名候选人竞争的4个职位),这在南京市是当之无愧的首创,其力度之大在全国堪称罕见。
饱含民主意味的公推公选能够走到“直播竞选”这一步,绝非偶然。据报道,李源潮同志自2001年调任江苏以来,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方式,在南京以及江苏省各机关厉行作风改造,这使得公选工作在他离任江苏后仍然继续推进。
近几年来,江苏、云南、四川、重庆、吉林在党政干部公开选拔上进行改革试点,探索出了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公推差选、差额直选、双推一选等积极可行的做法。一个普遍现象是,这些改革措施能够出台并如期践行,得益于一批具有鲜明个性和强劲改革冲动的地方官员的大力推动。反之可以说,不少地方之所以没有进行这类改革,与地方官员缺少强劲的改革冲动很有关系。而且,一些地方官员认为,搞公推公选、“直播竞选”没什么不好,但我这里没有搞公推公选、“直播竞选”,也没见群众有多大的意见,既然如此,搞这些改革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这种观望等待的心态,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民主和改革的动力问题。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现在一些地方的改革没有明显起因,反倒隐约透露出一些干部的主观意图,这种观念推动的改革是不可取的,尤其要防止那种在不正确的政绩观推动下的改革”。论者担心,当人们的权利意识通过民主形式和政治改革措施被调动起来后,民主和改革虽然能够解决一些矛盾,但同时也会使更多的矛盾迅速显现出来,使局面变得不可收拾。概言之,他们认为民主和改革要避免“由观念推动”、“由官员推动”,而更应当“由问题推动”、“由群众推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体制逐渐完善。
这里,论者至少忽略了三个问题。其一,在信息化时代,在一个日渐开放的社会,即使没有民主和改革的调动,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长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如果无视公民的权利需求,甚至对公民权利意识进行人为压制,只会引起更多的反弹和对立情绪。其二,矛盾在没有“迅速显现”的时候,或者说在被人为淡化、掩盖的时候,它也是客观存在的,甚至可能在“静悄悄”地酝酿、发酵,在潜滋暗长中不断积累、扩大甚至恶化,最终使矛盾解决起来更困难,使局面更加不可收拾。其三,民主和改革可以调动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和改革更可以为公民释放权利意识提供“安全通道”,为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充分实现(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压抑)自己的权利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积极主动地及时解决各种矛盾(而不是坐等矛盾和问题来推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有效的办法。
其实,民主和改革“由官员推动”和“由群众推动”,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一些地方官员认为自己不搞改革,“也没见群众有多大的意见”,真实情况更可能是,由于改革滞后,民主渠道不畅通,群众有意见也无处表达,或者表达了官员也听不见,于是就让官员形成了“群众没意见”的错觉。如果官员“预先”拓宽了民主的渠道,营造好了改革的氛围,则不但便于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而且也有利于在产生了相应的问题,或者一些矛盾已经迅速显现出来的时候,更好地抓住契机,配合群众的参与,以既有的民主渠道和改革氛围为平台,通过解决问题和矛盾来将民主和改革推向深入。
由此说来,公推公选、“直播竞选”等民主形式和改革措施,既是由官员推动的,也是由群众推动的——至少顺应了群众的内在要求,并为群众进一步参与、推动民主和改革创造了条件。官员追求这样的政绩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也是个好政绩。
在今天这样一个改革的年代,一些充满了探索勇气、焕发着改革精神的新举措总是令人欣喜。3月27日,南京举行公推公选市政府组成人员演讲答辩会,16名经过首次民主推荐确定的候选人在电视上公开亮相,南京电视台、新浪网、龙虎网等媒体现场进行了电视、网络直播,向亿万观众和网民展示了16名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和政治风采,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电视和网络直播当然是最能吸引眼球的,许多观众和网友可能更希望在这次演讲答辩会上欣赏到精彩的“公开PK”,有人难免对多名候选人缺乏个性的表现不满意,认为他们的PK不够激烈,远不如“加油好男儿”、“超级女声”等电视选秀节目扣人心弦。也有人批评说,公众只是观众,不能对候选人行使投票权,演讲答辩会形式大于内容,不能算是真正的“竞选”。这些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抹煞这次“直播竞选”在干部选拔形式上的突破性意义。同时,南京市这次将公推公选职位扩大到新一届政府的全部组成人员(包括16名候选人竞争的4个职位),这在南京市是当之无愧的首创,其力度之大在全国堪称罕见。
饱含民主意味的公推公选能够走到“直播竞选”这一步,绝非偶然。据报道,李源潮同志自2001年调任江苏以来,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方式,在南京以及江苏省各机关厉行作风改造,这使得公选工作在他离任江苏后仍然继续推进。
近几年来,江苏、云南、四川、重庆、吉林在党政干部公开选拔上进行改革试点,探索出了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公推差选、差额直选、双推一选等积极可行的做法。一个普遍现象是,这些改革措施能够出台并如期践行,得益于一批具有鲜明个性和强劲改革冲动的地方官员的大力推动。反之可以说,不少地方之所以没有进行这类改革,与地方官员缺少强劲的改革冲动很有关系。而且,一些地方官员认为,搞公推公选、“直播竞选”没什么不好,但我这里没有搞公推公选、“直播竞选”,也没见群众有多大的意见,既然如此,搞这些改革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这种观望等待的心态,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民主和改革的动力问题。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现在一些地方的改革没有明显起因,反倒隐约透露出一些干部的主观意图,这种观念推动的改革是不可取的,尤其要防止那种在不正确的政绩观推动下的改革”。论者担心,当人们的权利意识通过民主形式和政治改革措施被调动起来后,民主和改革虽然能够解决一些矛盾,但同时也会使更多的矛盾迅速显现出来,使局面变得不可收拾。概言之,他们认为民主和改革要避免“由观念推动”、“由官员推动”,而更应当“由问题推动”、“由群众推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体制逐渐完善。
这里,论者至少忽略了三个问题。其一,在信息化时代,在一个日渐开放的社会,即使没有民主和改革的调动,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长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如果无视公民的权利需求,甚至对公民权利意识进行人为压制,只会引起更多的反弹和对立情绪。其二,矛盾在没有“迅速显现”的时候,或者说在被人为淡化、掩盖的时候,它也是客观存在的,甚至可能在“静悄悄”地酝酿、发酵,在潜滋暗长中不断积累、扩大甚至恶化,最终使矛盾解决起来更困难,使局面更加不可收拾。其三,民主和改革可以调动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和改革更可以为公民释放权利意识提供“安全通道”,为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充分实现(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压抑)自己的权利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积极主动地及时解决各种矛盾(而不是坐等矛盾和问题来推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有效的办法。
其实,民主和改革“由官员推动”和“由群众推动”,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一些地方官员认为自己不搞改革,“也没见群众有多大的意见”,真实情况更可能是,由于改革滞后,民主渠道不畅通,群众有意见也无处表达,或者表达了官员也听不见,于是就让官员形成了“群众没意见”的错觉。如果官员“预先”拓宽了民主的渠道,营造好了改革的氛围,则不但便于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而且也有利于在产生了相应的问题,或者一些矛盾已经迅速显现出来的时候,更好地抓住契机,配合群众的参与,以既有的民主渠道和改革氛围为平台,通过解决问题和矛盾来将民主和改革推向深入。
由此说来,公推公选、“直播竞选”等民主形式和改革措施,既是由官员推动的,也是由群众推动的——至少顺应了群众的内在要求,并为群众进一步参与、推动民主和改革创造了条件。官员追求这样的政绩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也是个好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