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因素影响大学生BMI指数的统计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实验法、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观察不同运动因素对大学生PMI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有规律运动者、每周运动频率高者BMI/指数较低;运动时间超过30 min的作用并不显著;主要运动项目为篮、足球的大学生BMI等级为超重等级的比例最低。我们认为大学生运动不足或运动不合理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规律性、小时段、经常性的运动方式是影响大学生BMI等级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运动因素;大学生;BMI;统计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79-03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积累过多的向心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以及某些肿瘤等20多种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关系。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即BMI=体重(kg)/身高2(m2)。因BMI指数与用体密度法测定所得出的体脂的相关性高(0.75~0_80),而且测定方法简单。因此,是用于估测不同人群肥胖发生率的一个最有用的指标。
  在我国,肥胖发生率虽然比西方国家低,但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生活提高,因此肥胖发生率正在迅速增长,尤其近年来,青少年及大学生肥胖也日益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运动可以防肥减肥,但大量的运动实践显示,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习惯、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项目都对运动者身体成分产生效果迥异的影响,哪些运动因素对于改善大学生身体成分起着积极作用呢?本研究采用BMI指数对大学生体脂率进行诊断,分析不同运动因素对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对于预防青少年及大学生肥胖症的发生和控制某些成人疾病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l 研究设计与步骤
  
  1.1 研究任务 分析不同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习惯、运动项目等因素对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
  1.2 研究对象 巢湖学院大学生,男生558人,女生349人,共907人,平均年龄19.14岁。
  
  1.3 研究方法
  1.3.1 测试项目 实验测试项目:身高、体重;问卷调查项目:运动频率、运动习惯、运动时间、运动项目。
  1.3.2 测试时间 2004年11-12月。
  1.3.3 测试方法按照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实施细则执行。
  1.3.4 数据处理 数据均利用Spss12.O统计软件程序处理,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列联表描述统计法。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习惯对BMI指数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对亚洲地区的肥胖标准也进行了重新定义,推出了亚太地区的肥胖标准,BMI<18.5为低体重,BMI在18.5~22.9为正常体重,BMI≥23为超重。从图1中可以观察到,运动有规律组大学生BMI等级正常比例为90.13%,明显高于运动无规律组的61.20%。而运动规律的大学生BMI等级为超重的仅占3.73%,明显低于运动无规律组的20.40%。
  
  为了进一步分析运动习惯对BMI指数的影响,我们对运动有规律组和运动无规律组的BMI指数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表2)。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运动有规律的BM/指数均值为20.40;运动无规律的BMI指数均值为20.88。前者比后者低0.48。经检验,T值为一3.537,P值为O.000,两者具有高度差异。
  2.2 每周运动频率对BMI指数的影响 图2结果显示:每周运动频率多于3次的大学生BMI指数处于正常等级的比例明显高于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的大学生的比例,而BMI指数偏低以及偏高的比例明显低于每周运动频率不足组。
  
  为了进一步分析运动频率对BMI指数的影响,我们对每周运动频率超过3次组和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组的BMI指数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表3)。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的研究对象。其BMI指数均值为20.84;每周运动频率超过3次的研究对象,其BMI指数均值为20.45。前者比后者低0.39。经检验。T值为-2.836,P值为O.005,两者具有高度差异。
  2.3 每次运动时间对BMI指数的影响 运动必然消耗热量,其结果必然影响身体成分,是否每次运动时间越长越好,我们以每次运动时间为30 min以内、30~6()min以及60 min以上设计问卷,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5。
  
  表4的结果显示:运动时间30 min以内组BMI指数低于运动时间30~60 min组0.16,经独立样本T检验,T值为-1.079,P值为0.281,样本均值无差异。
  表5的结果显示:运动时间30 min以内组BMI指数高于运动时间60 min以上组0.07,经独立样本T检验,T值为0.409.P值为0.683,样本均值无差异。
  
  2.4 运动项目对BMI指数的影响 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肌肉群参与工作,其能量代谢特点也各不相同,对身体成分的影响也可能有所差异,研究统计结果显示,主要运动项目为篮、足球的大学生,其BMI指数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4.95%,在所有运动项目中比例最低。主要运动项目为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大学生,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13.56%,主要运动项目为慢跑的大学生,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13.33%.主要运动项目为健身操和武术的大学生,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13.07%,而其他类运动项目,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比例最高,达到25%。
  
  3 分析讨论
  
  人类肥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综合症,其病因相当复杂。肥胖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机体所消耗的热量,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的大量储存。众所周知,运动可使脂肪储存量减少,对于预防大学生及青少年肥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运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习惯、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项目都对运动者身体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哪些运动因素对于改善大学生身体成分起着积极作用呢?
  本研究结果表明,有规律运动习惯的大学生BMI指数明显低于无规律运动习惯的大学生。郭家骅的研究显示,有规律运动者饭后身体分配给脂肪组织的能源供应量减少,而运动肌肉能源供应量同时增加,此结果直接造成身体组成的改变。其他研究表明,有规律运动者通常保持较高的肌肉含量而使身体基础代谢率提高,平时身体的脂肪能源消耗较高,能源不易供过于求,这些长期性的脂肪消耗促进效果使得有规律运动者的脂肪细胞内平时不易囤积三酸甘油酯。这可能是有规律运动习惯大学生BMI指数低于无运动规律习惯大学生的主要原因。
  研究过程中我们分别考察了每周运动频率和每次运动时间对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周运动频率多于3次组大学生BMI超重等级明显低于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组大学生;而每次运动时间30 min以内组与30~60 min组、60 min以上组之间BMI指数并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通过运动方式防肥减肥不宜毕其功于一役,应合理分配时间,循序渐进,以小时段多次数运动组合方式进行锻炼效果为佳。
  对我校大学生参与的主要运动项目进行统计时,我们发现主要运动项目为篮球、足球的大学生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的比例最低,主要运动项目为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慢跑、健身操和武术的大学生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的比例约为13%左右,而其他类运动项目,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比例最高,达到25%。我们认为篮球、足球运动首先要求参与工作的运动肌肉群较多,其次是运动强度较大,这些保证了人体对所摄取热量的重新合理的分配。最主要的是这些运动项目普及率较高且广受大学生欢迎,对运动项目的兴趣是促成大学生去坚持锻炼的最大推动力,高频率而规律的运动习惯使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也是他们的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较低的主要原因。
  
  4 结 论
  
  1)大学生运动不足或运动不合理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
  2)规律性、小时段、经常性的运动方式是影响大学生BMI等级的关键因素。
  3)合适的运动项目、积极的锻炼热情是影响大学生BIMI等级的重要因素。
  
  投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王利森(1956-),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测量与评价。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运用“4+1”教学法(即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法、临场实习无线遥控教学法、理论学习C AI立体教学法、考核微格控制教学法与自主训练有机结合的方法)对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 裁判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实验性研究,以提高篮球裁判教学效果,改进篮球裁 判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学生的裁判技能。  关键词:篮球;“4+1”教学法;裁判课;裁判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研究体育专业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讨论各取向的结构与关系,其意义在于:促 进师生的专业性成长,有利于构建专业课程方案,为技能教学改革发现内隐与对策。为此, 主要讨论:术科教学的问题与成因,课程论专家的课程观及解读等。研究的结果认为:1)教材编制者,应明确本课程的目标,规定最低的合格标准;2) 要体现“知识”的价值,应 选取技击性与对抗性强的课程内容;3) 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应注重教师
期刊
摘要: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于其理论研究的日益繁荣和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之时。探讨本 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应基于此时代背景,从而可知,该学科的研究范畴在于对“民族传统 体育”概念的恰当界定,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特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富有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体育活动;其基本任 务就是要解决社会历史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
期刊
摘要: 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在不利环境因素刺激下应激合成的一组特殊的蛋白质。实验表 明,经过预应激处理后,生物机体对再次热休克或其它应激刺激产生耐受;而其它应激刺激 作用于机体后,亦使其获得对热休克的耐受。因此,在对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通过 HSP70途径来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避免或减小大强度运动对肝脏的损伤。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交叉耐受;肝脏;抗氧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
期刊
摘要: 以篮球比赛得分为切入点,对2005-2006赛季6场NBA季后赛录像涉及到得分的67项技 术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NBA比赛中得分情况和队员得分方式,把握世界优秀球队和 球员的主要得分规律及特点,以指导我国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篮球;得分;得分方式  中图分类号:G84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7)05-0718-02  篮球比赛是以参赛双方
期刊
摘要: 项目布局是竞技体育取胜的法宝。通过走访座谈、查阅分析大量资料,结果表明,山 东一类重点项目布局偏弱而其它省市相差不大;六省市对重点项目布局都非常重视,但不尽 合理,主要问题是六省市重点项目布局基本相同或相近;在城运会,一类重点项目运动员布 局较多,广东有5项,辽宁、江苏各3项目,山东田径项目人数最多的特点。  关键词:重点项目;布局;现状;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8.711/2008
期刊
摘 要:入世后,我国中小体育用品业面临着国外知名品牌企业的竞争威胁,引起了我国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产业集聚战略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以晋江运动鞋行业为例证,分析了我国中小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产业集群集聚竞争优势和形成条件。  关键词: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产业集群;集聚;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16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北京借助2008年奥运会营销北京的理论分析,认为营销北京是发展北京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和途径,通过奥运会营销北京可以强化北京经济基础,树立北京城市特色和品牌,对促进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北京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奥运会;营销;北京  中图分类号:G811·211(21)/20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01
期刊
摘要: 通过观察2005年世青赛的比赛,以中国青年队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比赛中出现的防守行为分 为个人防守技战术和集体防守技战术。结果表明:防守中的技战术行为是围绕整体防守队形 展开的,表 现出很强的整体性特征。断球成为最主要的个人防守形式。围抢是在防守队形的保护层次形 成后,在局部区域内,数名防守队员相互协调,围堵控球队员,并将球抢断下来的一种集体 性的防守行为。在前、中、后场各区域内,防守行为表
期刊
摘 要:武术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人文因子,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从齐鲁文化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齐鲁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唤起对不同地域武术拳种特性研究的关注,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