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实验法、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观察不同运动因素对大学生PMI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有规律运动者、每周运动频率高者BMI/指数较低;运动时间超过30 min的作用并不显著;主要运动项目为篮、足球的大学生BMI等级为超重等级的比例最低。我们认为大学生运动不足或运动不合理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规律性、小时段、经常性的运动方式是影响大学生BMI等级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运动因素;大学生;BMI;统计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79-03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积累过多的向心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以及某些肿瘤等20多种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关系。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即BMI=体重(kg)/身高2(m2)。因BMI指数与用体密度法测定所得出的体脂的相关性高(0.75~0_80),而且测定方法简单。因此,是用于估测不同人群肥胖发生率的一个最有用的指标。
在我国,肥胖发生率虽然比西方国家低,但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生活提高,因此肥胖发生率正在迅速增长,尤其近年来,青少年及大学生肥胖也日益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运动可以防肥减肥,但大量的运动实践显示,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习惯、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项目都对运动者身体成分产生效果迥异的影响,哪些运动因素对于改善大学生身体成分起着积极作用呢?本研究采用BMI指数对大学生体脂率进行诊断,分析不同运动因素对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对于预防青少年及大学生肥胖症的发生和控制某些成人疾病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l 研究设计与步骤
1.1 研究任务 分析不同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习惯、运动项目等因素对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
1.2 研究对象 巢湖学院大学生,男生558人,女生349人,共907人,平均年龄19.14岁。
1.3 研究方法
1.3.1 测试项目 实验测试项目:身高、体重;问卷调查项目:运动频率、运动习惯、运动时间、运动项目。
1.3.2 测试时间 2004年11-12月。
1.3.3 测试方法按照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实施细则执行。
1.3.4 数据处理 数据均利用Spss12.O统计软件程序处理,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列联表描述统计法。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习惯对BMI指数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对亚洲地区的肥胖标准也进行了重新定义,推出了亚太地区的肥胖标准,BMI<18.5为低体重,BMI在18.5~22.9为正常体重,BMI≥23为超重。从图1中可以观察到,运动有规律组大学生BMI等级正常比例为90.13%,明显高于运动无规律组的61.20%。而运动规律的大学生BMI等级为超重的仅占3.73%,明显低于运动无规律组的20.40%。
为了进一步分析运动习惯对BMI指数的影响,我们对运动有规律组和运动无规律组的BMI指数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表2)。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运动有规律的BM/指数均值为20.40;运动无规律的BMI指数均值为20.88。前者比后者低0.48。经检验,T值为一3.537,P值为O.000,两者具有高度差异。
2.2 每周运动频率对BMI指数的影响 图2结果显示:每周运动频率多于3次的大学生BMI指数处于正常等级的比例明显高于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的大学生的比例,而BMI指数偏低以及偏高的比例明显低于每周运动频率不足组。
为了进一步分析运动频率对BMI指数的影响,我们对每周运动频率超过3次组和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组的BMI指数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表3)。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的研究对象。其BMI指数均值为20.84;每周运动频率超过3次的研究对象,其BMI指数均值为20.45。前者比后者低0.39。经检验。T值为-2.836,P值为O.005,两者具有高度差异。
2.3 每次运动时间对BMI指数的影响 运动必然消耗热量,其结果必然影响身体成分,是否每次运动时间越长越好,我们以每次运动时间为30 min以内、30~6()min以及60 min以上设计问卷,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5。
表4的结果显示:运动时间30 min以内组BMI指数低于运动时间30~60 min组0.16,经独立样本T检验,T值为-1.079,P值为0.281,样本均值无差异。
表5的结果显示:运动时间30 min以内组BMI指数高于运动时间60 min以上组0.07,经独立样本T检验,T值为0.409.P值为0.683,样本均值无差异。
2.4 运动项目对BMI指数的影响 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肌肉群参与工作,其能量代谢特点也各不相同,对身体成分的影响也可能有所差异,研究统计结果显示,主要运动项目为篮、足球的大学生,其BMI指数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4.95%,在所有运动项目中比例最低。主要运动项目为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大学生,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13.56%,主要运动项目为慢跑的大学生,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13.33%.主要运动项目为健身操和武术的大学生,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13.07%,而其他类运动项目,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比例最高,达到25%。
3 分析讨论
人类肥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综合症,其病因相当复杂。肥胖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机体所消耗的热量,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的大量储存。众所周知,运动可使脂肪储存量减少,对于预防大学生及青少年肥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运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习惯、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项目都对运动者身体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哪些运动因素对于改善大学生身体成分起着积极作用呢?
本研究结果表明,有规律运动习惯的大学生BMI指数明显低于无规律运动习惯的大学生。郭家骅的研究显示,有规律运动者饭后身体分配给脂肪组织的能源供应量减少,而运动肌肉能源供应量同时增加,此结果直接造成身体组成的改变。其他研究表明,有规律运动者通常保持较高的肌肉含量而使身体基础代谢率提高,平时身体的脂肪能源消耗较高,能源不易供过于求,这些长期性的脂肪消耗促进效果使得有规律运动者的脂肪细胞内平时不易囤积三酸甘油酯。这可能是有规律运动习惯大学生BMI指数低于无运动规律习惯大学生的主要原因。
研究过程中我们分别考察了每周运动频率和每次运动时间对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周运动频率多于3次组大学生BMI超重等级明显低于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组大学生;而每次运动时间30 min以内组与30~60 min组、60 min以上组之间BMI指数并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通过运动方式防肥减肥不宜毕其功于一役,应合理分配时间,循序渐进,以小时段多次数运动组合方式进行锻炼效果为佳。
对我校大学生参与的主要运动项目进行统计时,我们发现主要运动项目为篮球、足球的大学生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的比例最低,主要运动项目为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慢跑、健身操和武术的大学生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的比例约为13%左右,而其他类运动项目,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比例最高,达到25%。我们认为篮球、足球运动首先要求参与工作的运动肌肉群较多,其次是运动强度较大,这些保证了人体对所摄取热量的重新合理的分配。最主要的是这些运动项目普及率较高且广受大学生欢迎,对运动项目的兴趣是促成大学生去坚持锻炼的最大推动力,高频率而规律的运动习惯使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也是他们的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较低的主要原因。
4 结 论
1)大学生运动不足或运动不合理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
2)规律性、小时段、经常性的运动方式是影响大学生BMI等级的关键因素。
3)合适的运动项目、积极的锻炼热情是影响大学生BIMI等级的重要因素。
投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王利森(1956-),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测量与评价。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运动因素;大学生;BMI;统计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79-03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积累过多的向心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以及某些肿瘤等20多种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关系。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即BMI=体重(kg)/身高2(m2)。因BMI指数与用体密度法测定所得出的体脂的相关性高(0.75~0_80),而且测定方法简单。因此,是用于估测不同人群肥胖发生率的一个最有用的指标。
在我国,肥胖发生率虽然比西方国家低,但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生活提高,因此肥胖发生率正在迅速增长,尤其近年来,青少年及大学生肥胖也日益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运动可以防肥减肥,但大量的运动实践显示,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习惯、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项目都对运动者身体成分产生效果迥异的影响,哪些运动因素对于改善大学生身体成分起着积极作用呢?本研究采用BMI指数对大学生体脂率进行诊断,分析不同运动因素对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对于预防青少年及大学生肥胖症的发生和控制某些成人疾病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l 研究设计与步骤
1.1 研究任务 分析不同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习惯、运动项目等因素对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
1.2 研究对象 巢湖学院大学生,男生558人,女生349人,共907人,平均年龄19.14岁。
1.3 研究方法
1.3.1 测试项目 实验测试项目:身高、体重;问卷调查项目:运动频率、运动习惯、运动时间、运动项目。
1.3.2 测试时间 2004年11-12月。
1.3.3 测试方法按照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实施细则执行。
1.3.4 数据处理 数据均利用Spss12.O统计软件程序处理,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列联表描述统计法。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习惯对BMI指数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对亚洲地区的肥胖标准也进行了重新定义,推出了亚太地区的肥胖标准,BMI<18.5为低体重,BMI在18.5~22.9为正常体重,BMI≥23为超重。从图1中可以观察到,运动有规律组大学生BMI等级正常比例为90.13%,明显高于运动无规律组的61.20%。而运动规律的大学生BMI等级为超重的仅占3.73%,明显低于运动无规律组的20.40%。
为了进一步分析运动习惯对BMI指数的影响,我们对运动有规律组和运动无规律组的BMI指数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表2)。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运动有规律的BM/指数均值为20.40;运动无规律的BMI指数均值为20.88。前者比后者低0.48。经检验,T值为一3.537,P值为O.000,两者具有高度差异。
2.2 每周运动频率对BMI指数的影响 图2结果显示:每周运动频率多于3次的大学生BMI指数处于正常等级的比例明显高于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的大学生的比例,而BMI指数偏低以及偏高的比例明显低于每周运动频率不足组。
为了进一步分析运动频率对BMI指数的影响,我们对每周运动频率超过3次组和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组的BMI指数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表3)。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的研究对象。其BMI指数均值为20.84;每周运动频率超过3次的研究对象,其BMI指数均值为20.45。前者比后者低0.39。经检验。T值为-2.836,P值为O.005,两者具有高度差异。
2.3 每次运动时间对BMI指数的影响 运动必然消耗热量,其结果必然影响身体成分,是否每次运动时间越长越好,我们以每次运动时间为30 min以内、30~6()min以及60 min以上设计问卷,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5。
表4的结果显示:运动时间30 min以内组BMI指数低于运动时间30~60 min组0.16,经独立样本T检验,T值为-1.079,P值为0.281,样本均值无差异。
表5的结果显示:运动时间30 min以内组BMI指数高于运动时间60 min以上组0.07,经独立样本T检验,T值为0.409.P值为0.683,样本均值无差异。
2.4 运动项目对BMI指数的影响 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肌肉群参与工作,其能量代谢特点也各不相同,对身体成分的影响也可能有所差异,研究统计结果显示,主要运动项目为篮、足球的大学生,其BMI指数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4.95%,在所有运动项目中比例最低。主要运动项目为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大学生,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13.56%,主要运动项目为慢跑的大学生,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13.33%.主要运动项目为健身操和武术的大学生,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占其总体的13.07%,而其他类运动项目,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比例最高,达到25%。
3 分析讨论
人类肥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综合症,其病因相当复杂。肥胖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机体所消耗的热量,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的大量储存。众所周知,运动可使脂肪储存量减少,对于预防大学生及青少年肥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运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习惯、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项目都对运动者身体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哪些运动因素对于改善大学生身体成分起着积极作用呢?
本研究结果表明,有规律运动习惯的大学生BMI指数明显低于无规律运动习惯的大学生。郭家骅的研究显示,有规律运动者饭后身体分配给脂肪组织的能源供应量减少,而运动肌肉能源供应量同时增加,此结果直接造成身体组成的改变。其他研究表明,有规律运动者通常保持较高的肌肉含量而使身体基础代谢率提高,平时身体的脂肪能源消耗较高,能源不易供过于求,这些长期性的脂肪消耗促进效果使得有规律运动者的脂肪细胞内平时不易囤积三酸甘油酯。这可能是有规律运动习惯大学生BMI指数低于无运动规律习惯大学生的主要原因。
研究过程中我们分别考察了每周运动频率和每次运动时间对大学生BMI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周运动频率多于3次组大学生BMI超重等级明显低于每周运动频率不足3次组大学生;而每次运动时间30 min以内组与30~60 min组、60 min以上组之间BMI指数并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通过运动方式防肥减肥不宜毕其功于一役,应合理分配时间,循序渐进,以小时段多次数运动组合方式进行锻炼效果为佳。
对我校大学生参与的主要运动项目进行统计时,我们发现主要运动项目为篮球、足球的大学生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的比例最低,主要运动项目为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慢跑、健身操和武术的大学生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的比例约为13%左右,而其他类运动项目,其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以上的比例最高,达到25%。我们认为篮球、足球运动首先要求参与工作的运动肌肉群较多,其次是运动强度较大,这些保证了人体对所摄取热量的重新合理的分配。最主要的是这些运动项目普及率较高且广受大学生欢迎,对运动项目的兴趣是促成大学生去坚持锻炼的最大推动力,高频率而规律的运动习惯使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也是他们的BMI等级处于超重等级较低的主要原因。
4 结 论
1)大学生运动不足或运动不合理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
2)规律性、小时段、经常性的运动方式是影响大学生BMI等级的关键因素。
3)合适的运动项目、积极的锻炼热情是影响大学生BIMI等级的重要因素。
投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王利森(1956-),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测量与评价。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