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语言和文化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著名语言学家拉多在其《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谈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的了。”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礼貌”语言不礼貌。有些结构完全正确,在汉语体系中非常得体的礼貌语言,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确实不得体、不礼貌的,甚至是无理的,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和反感。如,吃饭离桌时我们常对同桌的人说“慢用”,这是文明礼貌的用语。但是如对英美人说“Eat slowly”,他们会以为你在暗示他们吃得太快要放慢速度而感到恼火。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意义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同一种表达也会传递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例如,“龙”一词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是神圣、伟大、尊贵和强大的化身,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中国人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dragon”的含义却是fierce(凶恶、残忍),难怪外国人会对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大惑不解。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出自文学、历史、语言和佛教等,它们语言简练、寓意深邃。“身在曹营心在汉”、“临时抱佛脚”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讲话人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其文化意义十分明显。英语中也有许多文化意义深刻的典故、词语,我们学习时应注意。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地文化内涵。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在商务交际和礼节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礼貌行为有时会被误解为咄咄逼人,侵犯个人主权的无礼之举。如在中国人的宴席上,主人总是频频举杯为客人敬酒,多次代客夹菜以显示对客人的热情;而在西方的宴席上,主人从来不对客人劝酒,全凭客人随意享用,否则就有强人所难之嫌。西方人在待客时遵循的是“主随客便”的原则,待客时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引起文化冲突。在接受礼品时,西方人总是爽快收下,并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品盒,对礼品大加赞赏并对送礼人表示感谢;中国人收礼时,总是推却再三,先说不要,再说几句客套话,最后才勉强收下,但从不当着送礼人打开礼品盒。不了解东西方人送礼习惯的差异及其他礼貌原则,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虚情假意,中国人则认为西方人贪婪、小气,从而产生误会。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转变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真正落实好《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人文素质”,“拓展学生文化视角,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实验学校)
[关键词]语言和文化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著名语言学家拉多在其《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谈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的了。”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礼貌”语言不礼貌。有些结构完全正确,在汉语体系中非常得体的礼貌语言,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确实不得体、不礼貌的,甚至是无理的,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和反感。如,吃饭离桌时我们常对同桌的人说“慢用”,这是文明礼貌的用语。但是如对英美人说“Eat slowly”,他们会以为你在暗示他们吃得太快要放慢速度而感到恼火。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意义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同一种表达也会传递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例如,“龙”一词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是神圣、伟大、尊贵和强大的化身,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中国人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dragon”的含义却是fierce(凶恶、残忍),难怪外国人会对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大惑不解。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出自文学、历史、语言和佛教等,它们语言简练、寓意深邃。“身在曹营心在汉”、“临时抱佛脚”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讲话人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其文化意义十分明显。英语中也有许多文化意义深刻的典故、词语,我们学习时应注意。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地文化内涵。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在商务交际和礼节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礼貌行为有时会被误解为咄咄逼人,侵犯个人主权的无礼之举。如在中国人的宴席上,主人总是频频举杯为客人敬酒,多次代客夹菜以显示对客人的热情;而在西方的宴席上,主人从来不对客人劝酒,全凭客人随意享用,否则就有强人所难之嫌。西方人在待客时遵循的是“主随客便”的原则,待客时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引起文化冲突。在接受礼品时,西方人总是爽快收下,并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品盒,对礼品大加赞赏并对送礼人表示感谢;中国人收礼时,总是推却再三,先说不要,再说几句客套话,最后才勉强收下,但从不当着送礼人打开礼品盒。不了解东西方人送礼习惯的差异及其他礼貌原则,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虚情假意,中国人则认为西方人贪婪、小气,从而产生误会。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转变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真正落实好《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人文素质”,“拓展学生文化视角,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