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新课标为课堂教育改革带来了客观上的支撑,新教材又为我们突破旧课堂教育框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我们该如何真正接受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对非实验教材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拟从如下几点来谈谈个人的见解,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
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才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国民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核心即人的创造性。谁拥有了创造性人才,谁就掌握了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造能力提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思想是把教师放在中心位置,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普遍,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这些都严重束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导致正如许多外国专家学者所说的中国学生聪明、勤奋、有礼貌、基础知识扎实、善考试,但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的后果。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我国的教育应尽快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新课标为教育创新搭设了舞台
新的课程理念中,对教学的理解应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只有实现全方位突破,推行自主学习,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三、让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一学科都不可替代的,它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个优势,要让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人点。
1、利用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能以最直接、最生动的艺术想象,感染和激起人们的情感。音乐有着想象的“不确定性”,因而欣赏者的想象有着广阔的心理空间。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及对大自然景色和意境氛围的感染方面,与语言相比,语言则显得苍白。如欣赏《春江花月夜》都会被那细腻、深刻、生动的境界所陶醉,乐曲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但这种自我感受是音乐信息刺激大脑而产生的联想、想象。想象是人的一种创造潜能,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德国美学家曼纽什就曾说过:“欣赏者的任务不是对那些不朽的作品的赞扬和称赞,而是积极的参与到音乐艺术中,与之形成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关系,我们不应当只停留于解释作品,而是努力去超越它”。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时,要求人人具有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学生欣赏中的体验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2、以歌曲演唱进行“二度创造”
只有词曲作者的创作,没有演唱者的二度创造,歌曲艺术便不能存在。一首优美的歌曲能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情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启迪和净化。众所周知,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唱歌,都有表现和参与的欲望,但能独立的当众演唱不是每个同学都可做到的,这说明缺乏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其实,学生当众独立演唱就是一种创新和实践活动。当众演唱不仅是次数的重复应是每一次歌唱中都要求有新的感受,有新意,要发出异彩,要唱出风格和变化。这种新感觉,新体验和标新立异就是一种创新活动。
3、结合歌(乐)曲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而学生恰恰对此不感兴趣,怎样让学生既不感到枯燥无味,又能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呢?我觉得,第一,应从学生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大部分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喜欢的歌词、曲谱,但只听过一两次,没有学会而又非常想学,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他们对学习曲谱的兴趣。第二,应尽量避免脱离歌曲或乐曲而单纯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种知识教会了学生也会感到学无所用,所以要采取灵活多样方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穿插音乐游戏或利用挂图、图片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等,都会收到良好效果。要让学生明白,在音乐中,只要一唱、一听、一奏就离不开这些音乐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基础知识的认识。另外,在节奏编配练习中,在创作不同小旋律中,在乐曲的演奏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大有文章可作。要以趣激学,人人参与,在参与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认识音乐、热爱音乐。
四、老师要做创新的导航人
做为一个当代音乐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着眼于审美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这个核心,以普及音乐文化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不断地学习、充电,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艺术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开拓、探索创新、进取,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的导航人。
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才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国民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核心即人的创造性。谁拥有了创造性人才,谁就掌握了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造能力提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思想是把教师放在中心位置,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普遍,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这些都严重束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导致正如许多外国专家学者所说的中国学生聪明、勤奋、有礼貌、基础知识扎实、善考试,但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的后果。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我国的教育应尽快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新课标为教育创新搭设了舞台
新的课程理念中,对教学的理解应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只有实现全方位突破,推行自主学习,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三、让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一学科都不可替代的,它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个优势,要让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人点。
1、利用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能以最直接、最生动的艺术想象,感染和激起人们的情感。音乐有着想象的“不确定性”,因而欣赏者的想象有着广阔的心理空间。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及对大自然景色和意境氛围的感染方面,与语言相比,语言则显得苍白。如欣赏《春江花月夜》都会被那细腻、深刻、生动的境界所陶醉,乐曲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但这种自我感受是音乐信息刺激大脑而产生的联想、想象。想象是人的一种创造潜能,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德国美学家曼纽什就曾说过:“欣赏者的任务不是对那些不朽的作品的赞扬和称赞,而是积极的参与到音乐艺术中,与之形成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关系,我们不应当只停留于解释作品,而是努力去超越它”。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时,要求人人具有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学生欣赏中的体验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2、以歌曲演唱进行“二度创造”
只有词曲作者的创作,没有演唱者的二度创造,歌曲艺术便不能存在。一首优美的歌曲能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情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启迪和净化。众所周知,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唱歌,都有表现和参与的欲望,但能独立的当众演唱不是每个同学都可做到的,这说明缺乏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其实,学生当众独立演唱就是一种创新和实践活动。当众演唱不仅是次数的重复应是每一次歌唱中都要求有新的感受,有新意,要发出异彩,要唱出风格和变化。这种新感觉,新体验和标新立异就是一种创新活动。
3、结合歌(乐)曲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而学生恰恰对此不感兴趣,怎样让学生既不感到枯燥无味,又能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呢?我觉得,第一,应从学生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大部分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喜欢的歌词、曲谱,但只听过一两次,没有学会而又非常想学,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他们对学习曲谱的兴趣。第二,应尽量避免脱离歌曲或乐曲而单纯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种知识教会了学生也会感到学无所用,所以要采取灵活多样方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穿插音乐游戏或利用挂图、图片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等,都会收到良好效果。要让学生明白,在音乐中,只要一唱、一听、一奏就离不开这些音乐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基础知识的认识。另外,在节奏编配练习中,在创作不同小旋律中,在乐曲的演奏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大有文章可作。要以趣激学,人人参与,在参与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认识音乐、热爱音乐。
四、老师要做创新的导航人
做为一个当代音乐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着眼于审美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这个核心,以普及音乐文化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不断地学习、充电,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艺术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开拓、探索创新、进取,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的导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