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而且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因此科学探究在科学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延伸,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思考。
1.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性
1.1 理论依据——“做中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做中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他把“做”看成是人的本能活动。在他看来,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他要占有必要的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一步一步的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能将学生置于模拟的问题情境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之中,开发其多元的智力潜能,发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最能体现构建主义教学所强调的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四大特征。从生物课外实验探究着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合乎构建主义教学理念的。
2.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推进策略
2.1 让学生学会选择,自主确立小课题
新课程突出科学探究,所以教材在编写上在原来老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活动及讨论、思考等方面的内容。它留有许多的余地,给同学们去想一想,动一动,这为我们开展探究性活动提供了空间。哪些 问题需要深入探究,探究什么,这是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第一环节。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开发选择课题呢?
首先,要根据新课题标准收集、整理适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小课题。如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活动的案例,有关观察、调查、检索活动的案例,有关控制实验变量的案例,有关技术设计的案例等。其次,确定小课题时,将科学各个知识点寓于其中。探究是为了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理解具体的科学原理。再次,在确定探究课题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道要适合中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及能力前提等。将一些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模拟学术研究,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生物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实践和創新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2 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
确定好探究课题之后,最关键的一步是成立探究小组,制定方案,并依据方案开展合作探究。探究活动,需要同学们彼此之间进行协作、会话。为了方便开展,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一组,每一小组设一个组长。依据探究课题,先小组讨论,寻求较优化的设计,写出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案,在各小组交流本组计划,希望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主体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提出意见,改进小课题实施的步骤,最后进行分工协作。教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如“探究酸雨对绿豆发芽率的影响”探究活动方案,本案例传递的信息主要有: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严重影响了生物圈;在人为模拟的情况下,可以再现自然过程,方便观察和实验研究;安全实验的技能。
2.3 让学生学会整理、总结评价小课题
课题探究之后的分析整理、思考归纳,反馈评价是探究的主要任务,也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依据,它的结果远远超出课题探究的成果本身。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进行课题小结,展示实验成果和探究报告。
3.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意义
科学探究体现了科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去探究的机会,强调学生通过实验,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它是增强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合作沟通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近两年的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性
1.1 理论依据——“做中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做中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他把“做”看成是人的本能活动。在他看来,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他要占有必要的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一步一步的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能将学生置于模拟的问题情境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之中,开发其多元的智力潜能,发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最能体现构建主义教学所强调的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四大特征。从生物课外实验探究着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合乎构建主义教学理念的。
2.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推进策略
2.1 让学生学会选择,自主确立小课题
新课程突出科学探究,所以教材在编写上在原来老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活动及讨论、思考等方面的内容。它留有许多的余地,给同学们去想一想,动一动,这为我们开展探究性活动提供了空间。哪些 问题需要深入探究,探究什么,这是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第一环节。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开发选择课题呢?
首先,要根据新课题标准收集、整理适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小课题。如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活动的案例,有关观察、调查、检索活动的案例,有关控制实验变量的案例,有关技术设计的案例等。其次,确定小课题时,将科学各个知识点寓于其中。探究是为了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理解具体的科学原理。再次,在确定探究课题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道要适合中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及能力前提等。将一些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模拟学术研究,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生物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实践和創新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2 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
确定好探究课题之后,最关键的一步是成立探究小组,制定方案,并依据方案开展合作探究。探究活动,需要同学们彼此之间进行协作、会话。为了方便开展,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一组,每一小组设一个组长。依据探究课题,先小组讨论,寻求较优化的设计,写出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案,在各小组交流本组计划,希望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主体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提出意见,改进小课题实施的步骤,最后进行分工协作。教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如“探究酸雨对绿豆发芽率的影响”探究活动方案,本案例传递的信息主要有: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严重影响了生物圈;在人为模拟的情况下,可以再现自然过程,方便观察和实验研究;安全实验的技能。
2.3 让学生学会整理、总结评价小课题
课题探究之后的分析整理、思考归纳,反馈评价是探究的主要任务,也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依据,它的结果远远超出课题探究的成果本身。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进行课题小结,展示实验成果和探究报告。
3.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意义
科学探究体现了科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去探究的机会,强调学生通过实验,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它是增强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合作沟通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近两年的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