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學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但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运用新教材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历史新教材的板块结构
  “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不蕴含着人类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精神贯穿整个人类历史。以人教版新编《中国历史》七年级实验教材为例,其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设立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板块。其中栏目内容的功能已经从简单的复习巩固本节课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这就使得历史知识从原有的单一文字和图表传授,变成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意识。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创新思维无限发展,从而提出更多的问题,形成更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才能。
  二、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动手、参观的机会。比如:在讲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大变革的时代》时,我找人制作了各种铁器模型,开展了探究式教学:交给你一项生产活动,你选择哪项生产工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如此,不是说每堂新课都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更新教育观念,运用灵活的教育方法,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选用一段录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拉进与历史的距离。
  三、在教学活动中质疑设问,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思考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在设问时应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中,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或者有许多像林则徐似的民族英雄奋起抵抗,中国可能会打败英国侵略者,鸦片战争可能会获得胜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阐明你的观点。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被这些设疑所触动,会想方设法地解开这些疑问。在讲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这样的层层质疑不仅轻松理解了“鸦片战争”这一难点知识,而且得出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战胜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进一步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才能御侮”的结论。
  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养成了质疑设问的学习习惯,每次在回答问题时都会打破常规,从另一个角度甚至是反方向提出与题目相关的问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适时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能使人愉快,使人快活、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问,及时地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做出恰当的评价,以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积极强化。即使学生的回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在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之后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反思自己思维不足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实质。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五、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过去学过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历史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历史史实,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三国、元、明、清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所以在本节课中都能自觉地将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到“为什么说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这一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邓小平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时,什么是“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的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一课刚刚学过,这就为本节课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打下基础,利用学习的迁移,使学生深刻体会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坚信一国两制同样能够解决台湾问题,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努力学习。我们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而且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语文、地理及其他学科知识,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坚持创新,充分利用新教材这一“活动”舞台,不断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创新素质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人们关注的重心转移到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上。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教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创设生动有效情境导入新课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一节成功的好课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教学,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教学思考。  1.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
摘 要: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自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进行积极的反馈、控制和调节,达到强化反思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教学 反思角度 自我对话 教学目标 学生主体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教学水平。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教师的新思
摘 要: 本文参考有关计算机死机故障现象及解决方法的资料,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总结了计算机软、硬件两方面常见的死机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计算机 死机原因 解决方法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不断涌现,为人类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加之各生产单位加工和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参数无完全统一的标准,计算机产品的质量、性能存在差异,至使产品的兼容性受限。同时,计
长期以来,政治课大多以讲解和说教为主旋律,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草草收场,所以导入至关重要。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而愉快地进行学习。巧妙地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有法,但是导入无定法,我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新课的导入进行了一些主动的尝试,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
摘 要: 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培植、传递“正能量”,而中学政治课是宣传马列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提高现代社会生活能力,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堂,是传递“正能量”的主渠道。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正能量 传递方法  “正能量”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从国家领导到央视著名主持人,再到民间,使用“正能量”的频率很高。语言学家指出,正能量本是物理名词,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