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學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但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运用新教材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历史新教材的板块结构
“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不蕴含着人类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精神贯穿整个人类历史。以人教版新编《中国历史》七年级实验教材为例,其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设立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板块。其中栏目内容的功能已经从简单的复习巩固本节课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这就使得历史知识从原有的单一文字和图表传授,变成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意识。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创新思维无限发展,从而提出更多的问题,形成更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才能。
二、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动手、参观的机会。比如:在讲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大变革的时代》时,我找人制作了各种铁器模型,开展了探究式教学:交给你一项生产活动,你选择哪项生产工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如此,不是说每堂新课都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更新教育观念,运用灵活的教育方法,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选用一段录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拉进与历史的距离。
三、在教学活动中质疑设问,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思考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在设问时应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中,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或者有许多像林则徐似的民族英雄奋起抵抗,中国可能会打败英国侵略者,鸦片战争可能会获得胜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阐明你的观点。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被这些设疑所触动,会想方设法地解开这些疑问。在讲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这样的层层质疑不仅轻松理解了“鸦片战争”这一难点知识,而且得出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战胜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进一步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才能御侮”的结论。
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养成了质疑设问的学习习惯,每次在回答问题时都会打破常规,从另一个角度甚至是反方向提出与题目相关的问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适时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能使人愉快,使人快活、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问,及时地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做出恰当的评价,以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积极强化。即使学生的回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在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之后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反思自己思维不足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实质。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五、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过去学过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历史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历史史实,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三国、元、明、清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所以在本节课中都能自觉地将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到“为什么说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这一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邓小平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时,什么是“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的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一课刚刚学过,这就为本节课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打下基础,利用学习的迁移,使学生深刻体会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坚信一国两制同样能够解决台湾问题,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努力学习。我们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而且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语文、地理及其他学科知识,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坚持创新,充分利用新教材这一“活动”舞台,不断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创新素质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运用新教材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历史新教材的板块结构
“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不蕴含着人类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精神贯穿整个人类历史。以人教版新编《中国历史》七年级实验教材为例,其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设立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板块。其中栏目内容的功能已经从简单的复习巩固本节课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这就使得历史知识从原有的单一文字和图表传授,变成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意识。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创新思维无限发展,从而提出更多的问题,形成更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才能。
二、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动手、参观的机会。比如:在讲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大变革的时代》时,我找人制作了各种铁器模型,开展了探究式教学:交给你一项生产活动,你选择哪项生产工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如此,不是说每堂新课都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更新教育观念,运用灵活的教育方法,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选用一段录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拉进与历史的距离。
三、在教学活动中质疑设问,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思考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在设问时应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中,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或者有许多像林则徐似的民族英雄奋起抵抗,中国可能会打败英国侵略者,鸦片战争可能会获得胜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阐明你的观点。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被这些设疑所触动,会想方设法地解开这些疑问。在讲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这样的层层质疑不仅轻松理解了“鸦片战争”这一难点知识,而且得出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战胜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进一步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才能御侮”的结论。
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养成了质疑设问的学习习惯,每次在回答问题时都会打破常规,从另一个角度甚至是反方向提出与题目相关的问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适时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能使人愉快,使人快活、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问,及时地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做出恰当的评价,以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积极强化。即使学生的回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在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之后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反思自己思维不足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实质。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五、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过去学过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历史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历史史实,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三国、元、明、清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所以在本节课中都能自觉地将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到“为什么说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这一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邓小平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时,什么是“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的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一课刚刚学过,这就为本节课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打下基础,利用学习的迁移,使学生深刻体会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坚信一国两制同样能够解决台湾问题,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努力学习。我们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而且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语文、地理及其他学科知识,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坚持创新,充分利用新教材这一“活动”舞台,不断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创新素质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