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主要阐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从史实、现实生活等方面找到一些素材,在恰当的时机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历史课堂的学习,使学生对那些素材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勇于并善于思考,就能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人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情感既然会影响到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进步,毕竟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而社会也是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就必须及时地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进而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条件,探索出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才能够以情感为基础,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进步,最终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1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历史教学在美育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并且在新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又加重了比例,由原来的课后阅读部分转变为必修内容。必修三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涉及了绘画、书法、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沿革,书法家土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绘画大师阎立本、吴道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成就等等,世界文学和美术的辉焊,近现代电影艺术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是美,在感受中学生对美的认识在深化,得到美的熏陶。
2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太弱,可能一件小事就会引起内心世界的变化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历史学科知识具备了这方面的内容。从中国历史看,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近代中国却受人欺凌,为摆脱被奴役,中国人民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也有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八一南昌起义,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红军长征,从打败口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到新中国的诞生这样一个从失败——抗争——胜利的过程。由此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磨砺才能成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 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
按照情感转移原理,教师应该以情动人,师生情感互动,才能促使学生情感的升华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爱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促使师生的心灵交融。其次老师应该真诚、坦荡,向学生毫不遮掩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学生。教师应明白一点,在情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并不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
4 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人文”特点,加强对历史人物的教学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人物,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思想、精神和情感,对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内容中应适当增加一些对历史重要人物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的表现和态度以及其思想、品质、情感的介绍,使学生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益的情感素质。
5 积极促使情感的升华,促使学生情感机能和能力的提高
情感教育不但需要学生主体认识的加强,而且更需要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积极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向学生介绍并高度赞扬那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对消极因素要给予否定,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情感方面的不足,用积极的情感和人生观感染他们,引导学生向健康方面发展。此外,老师要从爱的角度出发,从平等的角度出发,注重方法,避免以势压人,生硬说教和武断灌输,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善于启迪学生心灵。
总之,情感教育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从个体生长的角度看,一个人不解决情感的表达、辨认和释读问题,他就难以融入人类的文化价值生活系统中,就完成不了他的“社会化”生存。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情感的状态,确定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挖掘情感教育的素材,完美的呈现情感教育,进行有效地评价,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人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情感既然会影响到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进步,毕竟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而社会也是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就必须及时地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进而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条件,探索出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才能够以情感为基础,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进步,最终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1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历史教学在美育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并且在新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又加重了比例,由原来的课后阅读部分转变为必修内容。必修三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涉及了绘画、书法、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沿革,书法家土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绘画大师阎立本、吴道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成就等等,世界文学和美术的辉焊,近现代电影艺术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是美,在感受中学生对美的认识在深化,得到美的熏陶。
2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太弱,可能一件小事就会引起内心世界的变化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历史学科知识具备了这方面的内容。从中国历史看,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近代中国却受人欺凌,为摆脱被奴役,中国人民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也有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八一南昌起义,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红军长征,从打败口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到新中国的诞生这样一个从失败——抗争——胜利的过程。由此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磨砺才能成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 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
按照情感转移原理,教师应该以情动人,师生情感互动,才能促使学生情感的升华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爱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促使师生的心灵交融。其次老师应该真诚、坦荡,向学生毫不遮掩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学生。教师应明白一点,在情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并不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
4 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人文”特点,加强对历史人物的教学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人物,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思想、精神和情感,对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内容中应适当增加一些对历史重要人物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的表现和态度以及其思想、品质、情感的介绍,使学生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益的情感素质。
5 积极促使情感的升华,促使学生情感机能和能力的提高
情感教育不但需要学生主体认识的加强,而且更需要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积极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向学生介绍并高度赞扬那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对消极因素要给予否定,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情感方面的不足,用积极的情感和人生观感染他们,引导学生向健康方面发展。此外,老师要从爱的角度出发,从平等的角度出发,注重方法,避免以势压人,生硬说教和武断灌输,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善于启迪学生心灵。
总之,情感教育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从个体生长的角度看,一个人不解决情感的表达、辨认和释读问题,他就难以融入人类的文化价值生活系统中,就完成不了他的“社会化”生存。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情感的状态,确定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挖掘情感教育的素材,完美的呈现情感教育,进行有效地评价,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