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数学 有效整合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的概念、定理比较抽象,数学讲评课也较为乏味,而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融为一体,不但能直观地再现事物的发展过程,而且还能形象地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把多媒体资源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直观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体会和看法。
1 运用多媒体,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学习兴趣与思维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有兴趣,才会产生无限的激情。学生的学习要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如,七年级《有理数》中“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我将其设计成课件。教学步骤是:先复习“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向西走5米,可以看成向东走-5米。讲解新课时,先列出算式写出结果,即5+3=8。接着运用多媒课件显示动画:在数轴上,小红从原点开始走动,(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并标出单位长度,再显示出问题:“小红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并配上语言,要求学生根据图上显示的数据得出答案。由于做出来的课件化静为动、图文音并茂,一下子就将学生的视线、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它不仅使学生在直观的了解法则合理性的基础上,较好地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受到刺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相应地对于接下来求两次向西的结果(即进行两个负数的加法运算)、异号两个数相加和与0相加的教学,学生也就容易接受,收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 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3 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推开,信息技术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将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合理地看待信息技术给数学学科课程带来的前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数学 有效整合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的概念、定理比较抽象,数学讲评课也较为乏味,而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融为一体,不但能直观地再现事物的发展过程,而且还能形象地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把多媒体资源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直观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体会和看法。
1 运用多媒体,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学习兴趣与思维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有兴趣,才会产生无限的激情。学生的学习要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如,七年级《有理数》中“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我将其设计成课件。教学步骤是:先复习“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向西走5米,可以看成向东走-5米。讲解新课时,先列出算式写出结果,即5+3=8。接着运用多媒课件显示动画:在数轴上,小红从原点开始走动,(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并标出单位长度,再显示出问题:“小红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并配上语言,要求学生根据图上显示的数据得出答案。由于做出来的课件化静为动、图文音并茂,一下子就将学生的视线、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它不仅使学生在直观的了解法则合理性的基础上,较好地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受到刺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相应地对于接下来求两次向西的结果(即进行两个负数的加法运算)、异号两个数相加和与0相加的教学,学生也就容易接受,收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 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3 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推开,信息技术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将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合理地看待信息技术给数学学科课程带来的前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