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验学习是确立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学习方式和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采取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等方式方法,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体验学习 方式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题的体验。在课改中,我们应在新课标的导向下用好用活教材,进行创作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多种形式的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1 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实践说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应大胆舍去那些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在体验中主动地了解、获得和建构知识。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让学生去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模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教学效果必然好些。还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个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 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这样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泼、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作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4 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一个游戏,学生站成一列横排,距队伍2米处放一个泥人,大家套圈。学生慢慢会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个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 周盛.数学与生活结合的魅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 田雨.数学教学法概论[M].陕西出版社,2007.9
3 时钟.体验学习理论与方法[M].海口教育出版社,2008.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体验学习 方式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题的体验。在课改中,我们应在新课标的导向下用好用活教材,进行创作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多种形式的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1 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实践说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应大胆舍去那些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在体验中主动地了解、获得和建构知识。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让学生去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模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教学效果必然好些。还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个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 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这样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泼、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作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4 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一个游戏,学生站成一列横排,距队伍2米处放一个泥人,大家套圈。学生慢慢会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个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 周盛.数学与生活结合的魅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 田雨.数学教学法概论[M].陕西出版社,2007.9
3 时钟.体验学习理论与方法[M].海口教育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