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 广西 535000)
【摘要】 进入高中后许多同学反映数学难度大,接受困难,甚至慢慢丧失了学习信心。因此教师搞好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所谓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求解、发展与延伸、迁移与变形等环节,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60-02
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现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要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是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分析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吧。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无为”行为,这种“无为”行为:1。认识偏差:探究性教学成唯一的选择。2。思想偏差:解法多样化越多越好。3。情境创设多多益善,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4。 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5。 课堂提问随意性大以及缺乏艺术性和引导性和教师语言的无效性。6.刻意追求形式,忽略教学的实质。7。师生缺乏激情和互动。8。师生缺乏求知欲。9。师生缺乏和谐的课堂环境。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些无效现象呢?分析其原因有:1三维目标的割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識、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2.教学内容的泛化。在实施教学上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教材受到冷落,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3。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方式需要多样化,老师讲课的必备素质方面缺乏锤炼。如语言表达要能简练得体,让学生通俗易懂,语音语调高低适当能够吸引学生听课,板书能有条有理,工整美观。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吸引学生。4。班级各方面管理出现大的问题,学生无视纪律要求,教师课堂组织能力不强,使课堂出现各种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大大降低课堂有效性。
基于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数学课堂核心应从注重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移
传统的评课过程,评教师如何教几乎成了评课的全部,至于学生怎样学、学得如何在整个评课过程中却少之又少。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理念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教师们看到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往往是执教教师的课堂表演,是展示自己“教”的表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没有有效挖掘学生的深层次潜能。
新课程下,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发展。 目前新课改出现良好迹象,现在的公开课很少称呼为“示范课”或“观摩课”,而是称为“探究课”,称呼的改变意味着观念的转化。有的课表面上不那么紧凑,教师也没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学生的积极性被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这样的课我们不但不能说他不成功,而且应该说有创意。新课改的课堂应关注:(1)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讨论,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能积极参与,是否真正体验了学习过程。(2)学生的思维状态。 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是否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3)学习效能。 一堂课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 以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为诱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数学本身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心人,把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口。从学生渴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新的课题,充分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利用实物、教具增强数学形象的直观性,诱导学生欣赏数学,以古今数学发展的广阔背景吸引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背景去理解数学,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等,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亲和力。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
高一在讲“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时,例题二是一个曲柄连杆的实际问题:“已知当曲柄CB绕C点旋转时,通过连杆AB的传递,活塞作直线往复运动。当曲柄在CB0位置时,曲柄和连杆成一条直线,连杆的端点A在A0处。设连杆AB长为340mm曲柄CB长为85mm曲柄自CB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800,求活塞移动的距离。”由于不少学生对曲柄连杆根本就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此有的甚至连题意都读不懂。于是在讲课中我急中生智,随手将一教案纸叠成条状在黑板上给学生具体演示了一下,然后让同位间两名同学相互配合演示,抽象出数学模型,转化成纯数学问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实际许多抽象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具体模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感性认识。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另一个主要来源是数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间一种情感的交流,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们不能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进而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注意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影响学生,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和语言引导学生,使师生间产生融洽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增强信心,提高自信。
3 数学课堂应重视交流与协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模式
传统数学课堂重视师生间的互动,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因而筆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探究以期取得明显成效。
3.1 改变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一般由4人或6人组成,小组构成应尽量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
3.2 “授之以渔”,重视交流协作学习方法。 教学生会学、会用,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着眼点。 教学生会学,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知识的联系与结构、师生问题的质疑等,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教学生会用,就是激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上,提倡以开放式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作为教学归宿。课堂上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4 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
在传统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老师精心准备的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特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所以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即课后练习,并非没有有价值的活动。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联系”、“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典型,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因此,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忽视强化练习的作用。精编练习,反复强化,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5 教学评价重在“发展性”和“多元性
新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用了较大的篇幅提出评价的建议,并在评价上试图尽量避免过去划一的以检测知识、技能评价为主,以及过分依赖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和管理主义倾向,制定了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体现了重“发展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从指导思想来看,课程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评价对象和范围看,新课程评价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来看,它不是定量的分析,而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另外,评价更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管理、选拔,更主要的是使被评价者不断发展。评价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教学教育中,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目标,关注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春风里建议我们的数学教学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真实的,原始的,或能让他们直接感知的!唯有让学生自己感知知识,体验知识,直接获取第一手知识,才能给学生最真实的知识。教师讲的再多再精彩,教师教学经验再丰富,都不如让学生自己感受经验,感知的知识才有效,这就是真正的,有效的教学!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所在!
【摘要】 进入高中后许多同学反映数学难度大,接受困难,甚至慢慢丧失了学习信心。因此教师搞好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所谓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求解、发展与延伸、迁移与变形等环节,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60-02
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现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要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是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分析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吧。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无为”行为,这种“无为”行为:1。认识偏差:探究性教学成唯一的选择。2。思想偏差:解法多样化越多越好。3。情境创设多多益善,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4。 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5。 课堂提问随意性大以及缺乏艺术性和引导性和教师语言的无效性。6.刻意追求形式,忽略教学的实质。7。师生缺乏激情和互动。8。师生缺乏求知欲。9。师生缺乏和谐的课堂环境。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些无效现象呢?分析其原因有:1三维目标的割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識、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2.教学内容的泛化。在实施教学上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教材受到冷落,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3。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方式需要多样化,老师讲课的必备素质方面缺乏锤炼。如语言表达要能简练得体,让学生通俗易懂,语音语调高低适当能够吸引学生听课,板书能有条有理,工整美观。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吸引学生。4。班级各方面管理出现大的问题,学生无视纪律要求,教师课堂组织能力不强,使课堂出现各种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大大降低课堂有效性。
基于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数学课堂核心应从注重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移
传统的评课过程,评教师如何教几乎成了评课的全部,至于学生怎样学、学得如何在整个评课过程中却少之又少。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理念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教师们看到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往往是执教教师的课堂表演,是展示自己“教”的表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没有有效挖掘学生的深层次潜能。
新课程下,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发展。 目前新课改出现良好迹象,现在的公开课很少称呼为“示范课”或“观摩课”,而是称为“探究课”,称呼的改变意味着观念的转化。有的课表面上不那么紧凑,教师也没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学生的积极性被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这样的课我们不但不能说他不成功,而且应该说有创意。新课改的课堂应关注:(1)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讨论,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能积极参与,是否真正体验了学习过程。(2)学生的思维状态。 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是否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3)学习效能。 一堂课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 以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为诱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数学本身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心人,把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口。从学生渴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新的课题,充分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利用实物、教具增强数学形象的直观性,诱导学生欣赏数学,以古今数学发展的广阔背景吸引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背景去理解数学,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等,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亲和力。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
高一在讲“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时,例题二是一个曲柄连杆的实际问题:“已知当曲柄CB绕C点旋转时,通过连杆AB的传递,活塞作直线往复运动。当曲柄在CB0位置时,曲柄和连杆成一条直线,连杆的端点A在A0处。设连杆AB长为340mm曲柄CB长为85mm曲柄自CB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800,求活塞移动的距离。”由于不少学生对曲柄连杆根本就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此有的甚至连题意都读不懂。于是在讲课中我急中生智,随手将一教案纸叠成条状在黑板上给学生具体演示了一下,然后让同位间两名同学相互配合演示,抽象出数学模型,转化成纯数学问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实际许多抽象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具体模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感性认识。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另一个主要来源是数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间一种情感的交流,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们不能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进而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注意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影响学生,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和语言引导学生,使师生间产生融洽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增强信心,提高自信。
3 数学课堂应重视交流与协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模式
传统数学课堂重视师生间的互动,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因而筆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探究以期取得明显成效。
3.1 改变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一般由4人或6人组成,小组构成应尽量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
3.2 “授之以渔”,重视交流协作学习方法。 教学生会学、会用,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着眼点。 教学生会学,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知识的联系与结构、师生问题的质疑等,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教学生会用,就是激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上,提倡以开放式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作为教学归宿。课堂上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4 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
在传统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老师精心准备的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特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所以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即课后练习,并非没有有价值的活动。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联系”、“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典型,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因此,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忽视强化练习的作用。精编练习,反复强化,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5 教学评价重在“发展性”和“多元性
新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用了较大的篇幅提出评价的建议,并在评价上试图尽量避免过去划一的以检测知识、技能评价为主,以及过分依赖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和管理主义倾向,制定了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体现了重“发展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从指导思想来看,课程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评价对象和范围看,新课程评价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来看,它不是定量的分析,而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另外,评价更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管理、选拔,更主要的是使被评价者不断发展。评价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教学教育中,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目标,关注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春风里建议我们的数学教学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真实的,原始的,或能让他们直接感知的!唯有让学生自己感知知识,体验知识,直接获取第一手知识,才能给学生最真实的知识。教师讲的再多再精彩,教师教学经验再丰富,都不如让学生自己感受经验,感知的知识才有效,这就是真正的,有效的教学!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