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 体验 拓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1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也曾说过:“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通过文本对话,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亲密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提高审美情趣,提升道德情操,从而丰富文化底蕴。
  一、反复品味——让语言文字更饱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品味,品出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厚度与深度。
  【案例】《爷爷的芦笛》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对近义词,你们找到了吗?
  生1:找到了,是“温润”和“温馨”。作者写海水的时候用“温润”,写海风的时候用“温馨”。
  师:是呀,海水是温润的,海风是温馨的,作者写得很美。如果把这两个词换一下,可以吗?
  生2:不行。因为“温润”这个词语经常用于有一定湿度的环境下,用来形容海水比较确切;而“温馨”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一定的气息,用来形容海风比较确切。如果换成“温馨的海水,温润的海风”,就会用词不准确。
  生3:“温润”形容带有一定的湿度,“温馨”则形容有一定的馨香,所以“温润的海水,温馨的海风”才准确。作者用词真是匠心独运。
  师:是呀,“温润的海水,温馨的海风”,作者写得多美呀。让我们把这一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遍,去感受一下温润的海水,温馨的海风。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没有比较,学生就不能感受到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没有比较,学生就不能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以上案例中,我根据文本内容,紧紧抓住“温润”和“温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品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与这两个词语进行了亲密对话,感受到了这两个词语的联系与区别。这样的语言训练形式是高效的,也是丰富的,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自主感悟——让情感体验更丰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的熏陶。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具有一定的情感价值,这种情感价值不能靠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悟,而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主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价值。这样,学生才能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案例】《沉香救母(二)》教学片段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沉香上华山救妈妈的情景。沉香为了救出妈妈,容易吗?
  生1:不容易,他历尽了千辛万苦。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沉香历尽了千辛万苦?
  生2: “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
  生3:沉香饿了就采野果充饥,渴了喝泉水解渴。
  生4:他的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
  师:是呀。上华山路途遥远险峻,却挡不住沉香救妈妈的路。再饥再渴,沉香也没有被吓倒;再痛再累,沉香也能够忍受。为什么他会这么坚强呢?是什么动力支撑着他?
  生5:沉香这样做是为了能尽快救出妈妈.所以他再苦再累也不怕。
  师:沉香对妈妈的爱使得他勇往直前,永不低头。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一种感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沉香救母》这篇课文向学生传达的思想价值是“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沉香的这一种意志,教学中,我以“沉香为了救出妈妈,容易吗?”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描写沉香上华山救妈妈的句子进行自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丰富的,也是细腻的,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深切体验到了文本蕴含的情感价值。
  三、有效拓展——让文本意蕴更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是学生进行阅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范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这样,学生才能在拓展文本对话中感受到浓厚的文本意蕴。
  【案例】《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段
  师:学了《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你觉得冰心奶奶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1:冰心奶奶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她特别爱儿童。
  师:是呀。冰心奶奶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篇课文写出了冰心奶奶的爱。在她的其他一些文章中也表达了这一种思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冰心的作品《雨后》和《纸船》)
  师:从冰心奶奶的这两篇作品中,你体验到了她怎样的爱?
  生2:从《雨后》这一首诗中,我体验到了冰心奶奶对孩子的爱;从《纸船》中,我体验到了冰心奶奶对母亲的爱。
  师:还有很多来自冰心奶奶作品中的句子。再来读一读。
  (出示冰心其他作品的一些片段)
  生3:我体验到了冰心奶奶爱大海。
  生4:冰心奶奶也爱星星。
  ……
  以上案例中,我在课堂上先把作者冰心的《纸船》、《雨后》等其他作品让学生读,学生读出了冰心奶奶对孩子的爱、对母亲的爱、对大海的爱、对星星的爱……这样,“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一文本意蕴就得到了升华,给学生的心灵以爱的熏陶。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是课程标准的诉求。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品味、自主感悟、有效拓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文本对话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现在,语文课的味道为何越来越淡了?我想,是因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淡化语言文字训练,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为了防止语文课的缺失,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建构教学框架,转移教学重点”,对语文教学的重心做一些必要的调整。   第一,切勿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   大家知道,“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语言的感知,
“写什么” 和“怎么写”,历来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两个重点。作文“写什么”,更是令小学生写作时头疼的问题,多数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缺乏和对生活缺少感悟而造成习作材料的困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如何化解学生写作材料的缺失,使作文指导更有效?我们扣住广阔的生活空间,挖掘写作资源,做了一些探索。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写一篇观察作文。要求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到秋天的公园、田野、山林或名胜古迹等处走一走、看一看,并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把参观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最有特色的景物写成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的文字。    【训练目标】    1 创设宽松、愉悦的参观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实践中,调动多种感官,触摸写作素材,积累写作情愫。  2 熟练掌握观察作文的写作方法,将最具特色的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懂得详略得当的好处。  4.感受游天然动物园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内蕴世界,品词悟情,放飞想象。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强调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
儿童文学家金波说:“今天的语文阅读既要重视理性的阅读,更要重视感性的阅读。”由此可见,教会儿童感性阅读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来看,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以感性阅读为先。    一、从文本语言出发。引领学生感性阅读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天然存在于每一节语文课中。清代桐城派大师刘大槐说:“凡行文多寡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一、选用教材可取之处,理解古诗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调用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情感意蕴展开精细入微的品读,进行独特的理解与思考,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那么,如何实现文本细读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实现高层次的融合呢?笔者试以《黄河的主人》教学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一、沉入词语,品味精微的意蕴  词语是语言最
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生本对话的主要途径,又是阅读教学的归宿。于是,读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朗读声、引读声、表演读声,声声悦耳。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误读现象难免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将“误读”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化“险”为“夷”,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变得更加美丽。    一、让理解在“误读”中深刻    教学《村居》这首诗,在初读的基础上,一位学生将诗中“草长(zh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国文学的市场化和网络化趋势日益显著,传统的文学生产机制受到网络文学的冲击,新世纪文学呈现传统精英文学、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并存的局面。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虽然在读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仍然处于边缘。《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重构》一书提出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网络文学的研究范式,重构了新世纪文学研究的版图,是一部颇具创新性的学术专著。  笔者在开
最近,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题为《为了听觉的尊严》的文章。文章说日本千叶县新一届市政府为了改造旧城市容,决定将原来的老树全部更换。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一个叫松川的老人的反对。他认为,本地生活的几千只鸟儿都是依靠现存绿化树的果实过冬的,换掉这些树,这个地区成千上万的鸟儿就会饿死或者迁徙。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天清晨和黄昏聆听那些鸟儿鸣叫的这一听觉享受被剥夺了,也就是说,当地居民听觉的最起码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