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探微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一、选用教材可取之处,理解古诗大意
  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从体裁入手,课的一开始我就直接出示古诗,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与诗句对应的语句,进行“诗”“文”对照。学生在反复对比诵读的过程中顺畅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及诗句所表达出来的情境之美,感受古诗词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受到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二、巧用教材合理之处,读懂诗中情感
  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仔细品味这篇文包诗,可以发现编者的创作来源于合理的想象,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交往,从众多的史料、诗作中可以得到佐证。课文重点描述的“举杯话别”一幕,人物的对话中暗含着两位诗人的交往经历。
  回到古诗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中去,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诗人的情感,是人们理解古诗的常见方法。对古诗进行解释如此,创作“文包诗”亦是如此。教学生学习古诗,是不是也可以如此?教学时,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你能从李白的话里读出哪些情感?
  (学生从“满饮此杯”体会不舍;从“孟夫子”“兄长”“老师”“您”这些称呼,体会敬仰之情。)
  通过课件补充介绍孟浩然与李白的忘年交。
  师: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兄长,就是老师。具体讲,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呢?
  生:诗篇誉满天下。
  (教师补充介绍孟浩然诗作,师生共背《春晓》等。)
  师:李白曾写过一首诗,看一看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吗?(出示)
  (学生说,教师总结)
  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在于读懂诗中情感。如果单纯地品词析句,诵读课文,那么对诗人深厚情谊的理解,往往会流于表面。
  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人物的对话,理解诗人的情感,借助诗人的作品,追溯诗人之间的来往,触摸诗人的情怀,透彻理解“知己”一词。通过背景还原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了编者创作这篇课文的文学背景,找到诗人深情厚谊根植的精神土壤,借助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深入、有效地达成了读懂诗中情感的目标。
  三、活用教材留白之处,触摸诗人内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课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李白伫立江边凝望船只远去的情景,是全文的高潮。但是,教学中,如果将诗人的情感拘泥于“依依惜别”之中,古诗的内涵会大打折扣,也阻碍了学生对古诗的全面理解。怎样带领学生走出“依依惜别”,领略诗歌的丰富内涵呢?
  师:李白擅长借景抒情。他借来了一望无边的碧空,借来了波澜壮阔的长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看着这些景物,李白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
  (学生说)
  师:凝视远方的李白此时思绪万千。据史料记载,李白在认识孟浩然之前就到过扬州。李白了解、生活过的扬州的怎样的?(课件出示资料,指名读)
  作为一个在扬州生活过的诗人,对好友的扬州之行,他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想象交流)
  视野决定气度。文包诗的创作,是对诗歌的一种不完整的解读,也是远没有结束的解读。如果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 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是比较狭隘的。
  这一教学环节,用教材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向外延伸,学生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走进了大诗人李白的心灵世界。
  用教材来教, 就是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施教,就是把学习对象放在中心地位,这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所谓作文,就是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文字记录下来。低年级儿童通过阅读这一途径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汉字、词语、句式后,逐步产生了写一写的冲动。但作文需要素材,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作文是一种新生事物,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什么素材。因此,他们在文章内容、遣词造句、字数等方面把握不好,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句子写不通顺或者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不会合理组织文章结构等现象,甚至一部分学生干巴巴几句话就完成了一篇作
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呢?    一、小练笔的最佳时机    1.语言感悟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本次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我让学生在习作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打有准备仗,做到心中有数。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从而“实现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使学生爱写,乐写,愿意亲近习作。    教学目标    1.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口香糖的制
【案例】  教学《半截蜡烛》最后时,学生突然提问:“老师,结尾总感觉好像未完待续,为什么用这样的结尾呢?”  此问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其他学生纷纷附和。于是我趁机抛出话题:是啊,当我读到这里,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戛然而止,让读者有些意外。那为什么用这样简洁而又意犹未尽的结尾呢?小组讨论一下。  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谈开了,过一会儿,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生1:老师,我们觉得作者故意这样处
设计理念  充分运用课外阅读这块土壤,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亲近我们的母语,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课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以学生积淀的古诗句为抓手,充分让学生吟诵、感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江南的魅力,从而达到言意共升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江南,字面上的含义为江的南面。而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文化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它甚至代表了中国人对
现在,语文课的味道为何越来越淡了?我想,是因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淡化语言文字训练,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为了防止语文课的缺失,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建构教学框架,转移教学重点”,对语文教学的重心做一些必要的调整。   第一,切勿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   大家知道,“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语言的感知,
“写什么” 和“怎么写”,历来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两个重点。作文“写什么”,更是令小学生写作时头疼的问题,多数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缺乏和对生活缺少感悟而造成习作材料的困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如何化解学生写作材料的缺失,使作文指导更有效?我们扣住广阔的生活空间,挖掘写作资源,做了一些探索。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写一篇观察作文。要求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到秋天的公园、田野、山林或名胜古迹等处走一走、看一看,并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把参观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最有特色的景物写成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的文字。    【训练目标】    1 创设宽松、愉悦的参观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实践中,调动多种感官,触摸写作素材,积累写作情愫。  2 熟练掌握观察作文的写作方法,将最具特色的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懂得详略得当的好处。  4.感受游天然动物园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内蕴世界,品词悟情,放飞想象。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强调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
儿童文学家金波说:“今天的语文阅读既要重视理性的阅读,更要重视感性的阅读。”由此可见,教会儿童感性阅读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来看,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以感性阅读为先。    一、从文本语言出发。引领学生感性阅读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天然存在于每一节语文课中。清代桐城派大师刘大槐说:“凡行文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