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一、选用教材可取之处,理解古诗大意
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从体裁入手,课的一开始我就直接出示古诗,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与诗句对应的语句,进行“诗”“文”对照。学生在反复对比诵读的过程中顺畅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及诗句所表达出来的情境之美,感受古诗词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受到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二、巧用教材合理之处,读懂诗中情感
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仔细品味这篇文包诗,可以发现编者的创作来源于合理的想象,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交往,从众多的史料、诗作中可以得到佐证。课文重点描述的“举杯话别”一幕,人物的对话中暗含着两位诗人的交往经历。
回到古诗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中去,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诗人的情感,是人们理解古诗的常见方法。对古诗进行解释如此,创作“文包诗”亦是如此。教学生学习古诗,是不是也可以如此?教学时,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你能从李白的话里读出哪些情感?
(学生从“满饮此杯”体会不舍;从“孟夫子”“兄长”“老师”“您”这些称呼,体会敬仰之情。)
通过课件补充介绍孟浩然与李白的忘年交。
师: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兄长,就是老师。具体讲,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呢?
生:诗篇誉满天下。
(教师补充介绍孟浩然诗作,师生共背《春晓》等。)
师:李白曾写过一首诗,看一看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吗?(出示)
(学生说,教师总结)
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在于读懂诗中情感。如果单纯地品词析句,诵读课文,那么对诗人深厚情谊的理解,往往会流于表面。
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人物的对话,理解诗人的情感,借助诗人的作品,追溯诗人之间的来往,触摸诗人的情怀,透彻理解“知己”一词。通过背景还原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了编者创作这篇课文的文学背景,找到诗人深情厚谊根植的精神土壤,借助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深入、有效地达成了读懂诗中情感的目标。
三、活用教材留白之处,触摸诗人内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课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李白伫立江边凝望船只远去的情景,是全文的高潮。但是,教学中,如果将诗人的情感拘泥于“依依惜别”之中,古诗的内涵会大打折扣,也阻碍了学生对古诗的全面理解。怎样带领学生走出“依依惜别”,领略诗歌的丰富内涵呢?
师:李白擅长借景抒情。他借来了一望无边的碧空,借来了波澜壮阔的长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看着这些景物,李白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
(学生说)
师:凝视远方的李白此时思绪万千。据史料记载,李白在认识孟浩然之前就到过扬州。李白了解、生活过的扬州的怎样的?(课件出示资料,指名读)
作为一个在扬州生活过的诗人,对好友的扬州之行,他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想象交流)
视野决定气度。文包诗的创作,是对诗歌的一种不完整的解读,也是远没有结束的解读。如果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 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是比较狭隘的。
这一教学环节,用教材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向外延伸,学生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走进了大诗人李白的心灵世界。
用教材来教, 就是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施教,就是把学习对象放在中心地位,这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
一、选用教材可取之处,理解古诗大意
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从体裁入手,课的一开始我就直接出示古诗,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与诗句对应的语句,进行“诗”“文”对照。学生在反复对比诵读的过程中顺畅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及诗句所表达出来的情境之美,感受古诗词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受到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二、巧用教材合理之处,读懂诗中情感
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仔细品味这篇文包诗,可以发现编者的创作来源于合理的想象,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交往,从众多的史料、诗作中可以得到佐证。课文重点描述的“举杯话别”一幕,人物的对话中暗含着两位诗人的交往经历。
回到古诗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中去,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诗人的情感,是人们理解古诗的常见方法。对古诗进行解释如此,创作“文包诗”亦是如此。教学生学习古诗,是不是也可以如此?教学时,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你能从李白的话里读出哪些情感?
(学生从“满饮此杯”体会不舍;从“孟夫子”“兄长”“老师”“您”这些称呼,体会敬仰之情。)
通过课件补充介绍孟浩然与李白的忘年交。
师: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兄长,就是老师。具体讲,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呢?
生:诗篇誉满天下。
(教师补充介绍孟浩然诗作,师生共背《春晓》等。)
师:李白曾写过一首诗,看一看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吗?(出示)
(学生说,教师总结)
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在于读懂诗中情感。如果单纯地品词析句,诵读课文,那么对诗人深厚情谊的理解,往往会流于表面。
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人物的对话,理解诗人的情感,借助诗人的作品,追溯诗人之间的来往,触摸诗人的情怀,透彻理解“知己”一词。通过背景还原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了编者创作这篇课文的文学背景,找到诗人深情厚谊根植的精神土壤,借助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深入、有效地达成了读懂诗中情感的目标。
三、活用教材留白之处,触摸诗人内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课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李白伫立江边凝望船只远去的情景,是全文的高潮。但是,教学中,如果将诗人的情感拘泥于“依依惜别”之中,古诗的内涵会大打折扣,也阻碍了学生对古诗的全面理解。怎样带领学生走出“依依惜别”,领略诗歌的丰富内涵呢?
师:李白擅长借景抒情。他借来了一望无边的碧空,借来了波澜壮阔的长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看着这些景物,李白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
(学生说)
师:凝视远方的李白此时思绪万千。据史料记载,李白在认识孟浩然之前就到过扬州。李白了解、生活过的扬州的怎样的?(课件出示资料,指名读)
作为一个在扬州生活过的诗人,对好友的扬州之行,他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想象交流)
视野决定气度。文包诗的创作,是对诗歌的一种不完整的解读,也是远没有结束的解读。如果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 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是比较狭隘的。
这一教学环节,用教材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向外延伸,学生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走进了大诗人李白的心灵世界。
用教材来教, 就是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施教,就是把学习对象放在中心地位,这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