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温度与底线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583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要有温度,是指人要有人文情怀。文章要有温度,是说文章要有人文情怀。其实,“朋友圈”也要有温度,那就是“朋友圈”也要有人文情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交流平台,许多人一天不刷“朋友圈”,就好像生活中缺了点什么。“朋友圈”就是一些朋友围成的圈子,可以谈学习、谈工作、谈生活,甚至无话不谈,无所不包。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捷。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朋友圈”这个江湖也不平静。有些人把“朋友圈”当成了“帮派”活动场所,有些人把“朋友圈”当成了广告平台,有些人把“朋友圈”当成了造谣生事的违法避风港,甚至有些人把“朋友圈”当成了垃圾排放地。
  我的“朋友圈”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我的“朋友圈”虽然经常加入一些人,但也经常删除一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与观察,不是一路人的删去,以正能量之名胡说八道的人删去,老发广告的人删去,把“朋友圈”当垃圾桶的人删去。有时也误入一些“朋友圈”,发现情况不对立即就会退出。
  “朋友圈”不是垃圾桶,不能随地吐痰。应该说,互联网以及微博、“朋友圈”是人际交往空间、自由性的拓展与科技进步的体现,他们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但任何国家、任何人的自由性都是有限度的。 “朋友圈”的自由性也必须在法律的约束范围之内。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将被處以7年有期徒刑。这为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提供了法律依据,也要求一些习惯于“随心所欲”的网友必须守住“底线”’,“朋友圈”也要守法!
  “朋友圈”要有温度,也要有自律公约,网民在“朋友圈”中要守住文明的底线。 “朋友圈”也该是温馨的家园,“朋友圈”中的朋友彼此友善,批评可以有,但要与人为善,不能恶意伤人。“朋友圈”应传递真善美,但不要献媚和拍马屁。“朋友圈”要有健康的文化,不能传播迷信和垃圾文化。“朋友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更应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平台。
其他文献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创业创新一样重要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对科研不感兴趣,对创业创新没有热情,他怎么可能安心学习、静心做事?他怎么可能坚持下去?怎么可能充满信心?他又怎么可能获得成功?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而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靠提高心境而逐步形成并不
期刊
尽管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书房,我却起过几个斋名,瘦茶庵是最喜欢的一个。平日在报刊发些小文章,瘦茶也是我爱用的一个笔名。清人陆廷灿《续茶经》引《金陵琐事》記:“茶有肥瘦,云泉道人云:‘凡茶肥者甘,甘则不香。茶瘦者苦,苦则香。’”  这一个“苦则香”,真道着茶之味。曾见一班所谓茶人,专要喝好茶,他们的好茶标准,便是“鲜爽甘甜不苦不涩”。闻之叫人发笑。王思任有一篇《游慧锡两山记》写得很有趣,写他游山途中,
期刊
人的一生,概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那一段时间。人一死,一生便结束了。  其实,人的一生应该包括生与死两个部分。  民间传说,有的人死了会变成鬼,有的人死了会变成神;佛家讲轮回,认为人有前生、今世与来生;西人信奉人死后有天堂、地狱两个去处。共同的一点,都讲死亡并不代表人的一生的结束。  一个人死了,他的人生并没有结束,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众生之中唯有人看重身后事,特别是那些有作为、有声望的人。为什么有人流
期刊
在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中,能够接二连三拍成电视、排成戏曲,并备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不说凤毛麟角,也是屈指可数,于成龙便是其中之一。2000年,电视连续剧《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轰动全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2014年,廉政文化教育精品剧目《廉吏于成龙》闪亮登场,当年12月30日晚,中央政治局常委与首都近千名群众一起观看新年戏曲晚会,其中便有该剧目;2017新年伊始,4
期刊
一位朋友在药监部门工作,很有一段没见了,我们相约见面。朋友面有倦色,我关心地问:“工作忙吧?注意休息,别累坏了身体。”他喘了口气,说:“可不是,忙,最近管区内发生了两起食品中毒案,接到报警电话已是晚上,马上行动,调查就要忙到后半夜去了……”“辛苦,辛苦!”  饭店,人们聚会就餐的地方,因工作人员马虎大意,饭菜中出现蟑螂、苍蝇等异物,引发顾客与店家纠纷,偶尔可在媒体报道中看到,出现食物中毒,那后果就
期刊
尚书郎,官名。东汉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职务,通称为尚书郎。在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花木兰为了表明自己返乡,继续自己平静的小老百姓的生活的时候,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了尽快回到家乡,竟然连“尚书郎”都失去了吸引力,還有什么
期刊
德国汉堡大学整个地被书店包围着。虽然这所大学没有围墙环绕,但是,它的范围也就是在那一片,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大礼堂等等都紧挨着。所以,在那儿开书店是很合适的,就像邻近的海涅书店。谁到大学,必经过那里。  但是,也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书店的老板们还是懂得送货上门的经营之道的,况且一般的摊贩也知道方便顾客的好处。所以,在汉堡大学的图书馆和食堂的斜坡上,每天都整齐地排列着书摊的小桌子,甭管能卖出
期刊
清朝持续了大约268年,在中国的朝代史上算是时间较长的。可是,清王朝在中晚期的时候已病入膏肓,这除了其自身的政策和方略出了问题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即是其官场中种种为升官发财而滋生的各类官场“怪相”,这成了清朝快速覆灭的催化剂。  据《清代官场图记》中记载,清朝官员应酬成风,而应酬的方式就是无休止地送礼且送大禮。每逢节日或上司有喜庆的日子,如贺寿、迎娶、生子等,下属的都要馈送钱财礼物且数目巨大。
期刊
读《杂文月刊》2016年9月(上)柳士同先生写的《山寨是创新么?》,产生了两点感想。  一是“山寨式创新”这种“青蛙跳井——不通、不通”式的文字,竟然能够发表出来,而且是发表在《社会科学报》这么高级的报纸上。而且,其作者是教授。又而且,此教授还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二是,“柳文”结论好,卒章显志。不过,我还想补充几句。其结论云:“日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适宜于创新的环境,因为
期刊
一  曾针对电视上有些娱乐节目主持人乱扣高帽儿的现象写过小文,例如一个名不见经传者出场,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时,张嘴就是“著名歌星”“艺术大师”“娱乐界领军人物”……脸皮儿薄者说句“不敢当”,脸皮厚者心有戚戚焉地就默认了。新近发现,有些出镜者开始自戴高帽儿了了。仅举一例:在一档婚恋节目中,一来自某营养会所的女嘉宾自我介绍说是营养师、是作家;主持人好奇地问她有什么著作,该女说写了一本有关营养学的书;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