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诗意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z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要有情感激荡于课堂,要有美感震撼于课堂”,必须建构充滿诗意的语文课堂。“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人、情感的活跃,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家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的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
  
  一、加强朗读训练,体验优美意境。
  
  不少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因为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感知文章语言的情感、节奏,体会文章语言的形式美、内涵美,而且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也有助于培养语感,对学生写作也大有裨益。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更是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初中三年语文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春》,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本节课上,我注意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他们掌握重音、注意停顿、感情投入等,我配乐范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出示具体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由练习读,然后抽学生读,再配乐推荐读等等,读着赏着,赏着读着,我和学生都沉浸在浓浓的诗意之中,绿色的课堂,点亮了学生多彩的梦。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唤醒了彼此心中的眷恋与柔情。不论走进课堂,还是走出校门,我们都生活在—个五彩缤纷的诗意世界。
  其实,不仅仅是优美的现代散文可以通过朗读来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那些文质兼美的古代美文,如《三峡》、《与朱元思书》也可以通过加强朗读的方式来体验美文所酿造的优美意境。
  只有注重熏陶、感悟、共鸣、碰撞,只有强调同情、体贴、反恩、质疑,设身处地,沉潜把玩,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这样,平常的文字才能转化为智慧,转化为情感态度,转化为精神资源。
  
  二、激发想象能力,感受作品意蕴。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跳出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魏书生老师在教《渔歌子》时,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头脑中陆续想象下列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等等。这样,一系列景物富有动感地营造了一幅清新秀丽的美好图画。程翔老师在教《归田园居》时让学生想象陶渊明在写作时的具体情境。一位同学说:“有一天,陶渊明在家中自斟自饮。喝了三五杯之后,他起身来到庭院中。抬眼望去,远处青山耸立,流水潺潺;近看,绿树参天,桃李满枝。听到的是狗吠鸡鸣,闻到的是缕缕的饭香。面对如此优美幽雅的田园景色。陶渊明心中好不惬意!他又回忆起官场中耳闻目睹的种种丑恶现象,难得自由。鲜明的对比,使他感慨万千,禁不住内心激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呼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的声音在山间回荡,在空中回响。之后,他回到屋里,提起笔,铺开纸,刷刷几笔,写下了《归田园居》。”想象得非常生动,富有情趣。这些想象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把学生引入这一情景,诱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感受和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走进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三、克服阅读陌生,走进作者心灵。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有人说,散文是情感树上的果实,这话一点也不假。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我在教学《背影》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结合电视散文《背影》中父亲爬翻栏杆的细节,让学生体会朱自清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诗意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气氛活跃、积极参与,而主要指学生能主动认识到所学知识同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状况有密切联系,即在有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发现了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需求(双重价值)。从而十分自然地使自己的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时刻保持活力和生气,自由地、善始善终地融合教学的全过程,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含金量渐增,有更高的自我期待,甚至勇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和智慧性地迎接教材、老师和同学的挑战。
  韩银萍,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其他文献
那时,非常遥远又好似昨天  一次事故之后  我们经历了一次漫长的迁徙  母亲的脸灰暗、阴冷,神堂里的石像一般  村庄流云般的炊烟  母亲的呼唤  是我全部的记忆  那时,老屋的锅台好高  即便抬高脚尖,也够不到上面  童年的光影中,唯独缺少父亲的陪伴  那是我童话城堡不完整的残缺  我和妹妹是两只羊羔的陪伴  在母亲缝补碎花的格子衣服的温暖里  我第一次失眠了  时间其实是长著牙  疯狂吞噬万物的
梦做了一半  梦做了一半  突然忘了我是谁  在高高的天空上  我使劲地朝下望  我看见一群陌生小孩  在兔子城堡做游戏  滑滑梯,竖蜻蜓  用小树枝做铅笔  “别醒呀,别醒呀! ”  他们全都冲我喊  “请你继续做梦吧  我们还要在梦里玩”  小狐狸  小狐狸,小狐狸  你为什么跑进寺庙来  大殿上的师父正诵经呢  香炉边的白灰上  迭沓轻浅脚印两行  大殿上的师父正诵经呢  躲进一束腊梅花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我发现许多语文教学却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些语文课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却没有培养到学生的能力。甚至语文课上,有些同学昏昏欲睡,有些同学交头接耳,还有些同学做着别科作业……我不仅陷入了沉思,如何彻底医治语文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难以提高”的顽症呢?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旧
《雷雨》不仅是一部家庭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悲剧。其中“周朴园逼蘩漪吃药”一出尤其让人过目不忘,体现了曹禺先生的独特匠心,技高一筹。可以说蘩漪手中的这碗药不同寻常,它是一碗扼杀旧式女性自由幸福生活的“毒药”,也是一碗驯化青年男女绝对服从权威的“毒药”,更妙的是这碗药如一面镜子,照射出周朴园这一封建家长丑恶的内心世界。  这碗药的奇妙处还在于它融入了周家内部尖锐的矛盾冲突。首先体现在周朴园与繁漪之间,专
许吉安,1957年7月生。1980年参加工作,1994年调入浙江省绍兴鲁迅中学任副校长,现任该校党委书记、校长。1997年被评为市“十佳师德标兵”,1998年获省“春蚕奖”,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的管理理念体现在“新”、“高”之上,他的工作作风体现在“实”、“细”之中。学校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定,以
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受其相应的学习动机驱使,学习动机的不同导致了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差异。从理论上讲,所有学生都有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的动机倾向,正如阿特金森所指出的,每个学生都有同时具备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方面的特征,只是二者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尽管追求成功、回避失败是所有学生共同的愿望,但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的中小学,人们通常根据分数指标把学生分成三类:一类
占:董校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我们中学语文老师普遍感觉在教学中,吃力不讨好,教学效果总是难以令人满意。您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多年,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多的研究,造旨很深,见解独到,您能就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给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做些指导吗?  董:我很乐意能有机会借助《语文教学与研究》这本语文界权威杂志和广大的语文教师同业来谈谈语文教学问题,也希望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彼此共同探讨语文教学问题,以期达到
新课程的实施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教师过程也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这种开发性的课堂犹如战场,瞬息万变。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教学目标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现代课堂对教师的课前备课和课堂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自主、合作、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开端,对席勒美学进行研究时,张玉能先生具有一种非凡的洞见能力和精审独到的概括能力,他洞见到了席勒思想中完整的审美人类学体系,概括了这个体系可能提出的诸多问题。同时,他所采用的视角也是富有价值的,因为这使得用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来研究审美人类学问题的存在根据和发展趋势的构想成为现实,为确立美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新的美学研究方向彰显出当代意义。不仅如此,还由于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纵观94年以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愈来愈倾向考查对普通群体都具备的永恒情志(如思乡念亲、惜别怀远等)的理解,着重检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感悟,强化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积淀和人文底蕴阐发的能力考查。  而关于乡愁类诗歌的鉴赏出现于多份高考试卷,如2002年高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鉴赏,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闻雁》、《寒塘》两诗的鉴赏,2004年浙江卷的《菩萨蛮》,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