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刻不容缓的。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教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 。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中学生的素质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就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俗”,到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科学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以乐辅德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操。例如:优秀的历史歌曲《苏武牧羊》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声。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以乐促智
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
三、以乐怡情意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辅助着非智力因素的养成。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从而获得情意的陶冶和培养。如;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古筝奏出的韵致悠扬优美,音调安宁而幽远。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夕阳余辉尽染,碧波涟漪的湖面,沉浸在微风轻拂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中,激发了孩子对美的追求。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 》,以优美壮阔的旋律,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辉形象,讴歌着伟大军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催人奋发。中学生在艺术薰染中,不但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培养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
总之,中学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刻不容缓的。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教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 。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键。因此,抓好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需要加强和提高。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中学生的素质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就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俗”,到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科学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以乐辅德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操。例如:优秀的历史歌曲《苏武牧羊》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声。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以乐促智
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
三、以乐怡情意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辅助着非智力因素的养成。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从而获得情意的陶冶和培养。如;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古筝奏出的韵致悠扬优美,音调安宁而幽远。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夕阳余辉尽染,碧波涟漪的湖面,沉浸在微风轻拂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中,激发了孩子对美的追求。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 》,以优美壮阔的旋律,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辉形象,讴歌着伟大军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催人奋发。中学生在艺术薰染中,不但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培养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
总之,中学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刻不容缓的。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教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 。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键。因此,抓好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需要加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