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独领风骚。唐朝人才辈出,许多著名文人、诗人、画家,他们都有着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唐朝政治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给艺术家们创造了自由,广阔的发展创作空间。唐朝的诗人既精于诗,又工于乐曲;把诗歌创作出了各种体裁与形式,将诗歌与乐曲完美的融合,使诗歌的节凑随着感情的节奏而起伏变化。而唐代建筑像诗歌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将它们转化为具有空间立体感与节奏感的建筑;唐代的服饰更是绚丽多彩,冠服丰美华丽,妆饰奇异纷繁。唐代的建筑与服装,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高潮的时期,创作思想新奇开放,极为精致典雅,富有典型的民族色彩。
一、礼乐之美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在唐代,礼乐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而建筑与服装乃是唐朝人起居生活中最基本的精神消费品与物质消费品,因而使得建筑与服装在礼制文化中更加受到重视。
(一)造型美
唐代建筑把礼制文化思想摆在首位,强调情景交融、“和”、“乐”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具有宗教迷信、尊卑有序的观念。唐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瓦、石为辅,从造型上看分为上、中、下“三段式”结构;由屋顶、构架和台基组成。建筑的屋顶,它就象是建筑中的帽子,不仅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而且形式多样。它可分为: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庑殿顶和歇山顶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
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统治阶级的朝代,要求宫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其等级制度主要从类型、尺寸、数量、装饰和色彩等方面表现出来。按等级划分,最高级别有:庑殿顶,通常运于宫殿;常常以“九”“五”之数显示帝王之尊严,不得逾越。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一般用于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且体积较大的建筑上。再其次就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唐代建筑的屋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屋身的立面,二是内里空间。屋身的立面分为前檐立面、后檐立面和两山立面。前檐立面是正立面,后檐立面是背立面。柱列和檐枋是构成屋身立面的基本框架,它取决于殿屋的开间、进深和出廊形式。开间的多少是调节屋身规模的最主要因素,而各间的面阔递减变化,由明间最宽,次、梢、尽间递减。建筑的墙身可分下碱、上身,如图1所示。上身为红色,有槛窗,位于前檐;下碱为白色。墙体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前檐有大门、门格扇。后檐主要为墙体。唐代以来建筑的行为规范,已形成律例,其等级制度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相符实施,用法律手段强行限制。其结构、尺度在《营缮令》中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四、五品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
图1
唐代建筑在布局和构图中,讲究对称均衡之美。中轴线南北贯穿,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住宅,通常取左右均齐之绝对对称的布局,秩序井然。唐代建筑的台基,随着胡床、交床的盛行,从早期的席地而坐演进为垂足坐,平座式台基也相应地消失。建筑台基是通过土的夯实,提升地面的标高,排除地面雨水对木构和版筑墙基部的浸蚀,阻止地下水的毛细蒸发,起到了防水避潮的作用。
唐代服饰注重多姿多彩的美感,追求整体美的同时讲究富贵华丽。唐代服饰从构造上看,同建筑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主要由头饰、衣身、鞋靴三部分组成,相似于建筑中“三段式”结构。唐代的冠制、女子发饰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款式多样,且造型变化多端,颇具特色。唐朝女子发式类型可大致分为:云髻、半翻髻、螺髻、双髻望仙髻、回鹘髻和乌蛮髻、峨髻、抛家髻、坠马髻、义髻和囚髻等。男子以幞头、冠等为主,形式主要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受到礼制文化影响的唐代服饰,除了基本的功能外,同样也有贵贱,地位差异之分。在《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中可见女子的发饰,盛唐供养人乐廷怀夫人太原王氏,插凤形步摇簪,头顶步摇冠,而众随从侍女,髻饰花钿,发插圆背小梳。男子的幞头,随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是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唐代服饰中衣身结构的设计可分:前衣片、后衣片;前衣片则有门襟、领嘴等。外轮廓可分:套装或上下装;上装衣部件主要包括:衣身、衣领、衣袖;下装为:裤身或裙身,这些局部的组合设计体现了服装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在衣身结构制图规格中,衣片、袖口、领口的大小,根据穿着者的体型而剪裁,因此服饰板型的大小,决定了衣身的尺寸。而着装者在里襟的设计与搭配过程中使服饰富有了层次感。
唐朝服饰设计同样讲究对称之美。因唐朝人审美以丰润,肥硕为特色,从廓型上看,主要呈H型、O型的圆润、宽大、对称状,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见;衫的设计,多做对襟,从领部开始,直通而下,两襟之间以带子相连。
唐代人通常足下着履、靴、屐。而屐,是汉晋隋唐普遍用的鞋,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屐鞋由木板与木屐带结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两条突起的“齿”,目的是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屐的设计,使人体的脚与地面提升一定的距离,从功能上分析,它对人体也起到了防雨水、避潮的保护作用。
(二)色彩美
唐代建筑色彩总的来说“朱柱素壁、白壁丹楹”。中晚唐则发展成眼花缭乱的五彩装彩画,彩画图案丰富,虽用色不多,但很有讲究,通过参差结合,给人以色彩繁复,艳丽的感觉。唐代注重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皇宫寺院,屋顶以绿色琉璃瓦为主,蓝色次之,墙面多用朱红;普通民舍只能用以黑瓦、白墙。唐代对服饰颜色的运用,在唐以前,黄色可以上下通服,后来认为赤黄色近似日头的颜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所以赤黄除皇帝外,臣民不得使用。统治者们还在服饰制度上进行了严格的等级修改;如: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改为穿碧。唐代的女子好穿红色,也就是常说的石榴裙。因而,在民间红色也甚是流行。 (三)共性之美
建筑与服装礼乐之美的共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不管是建筑还是服装,它们之间都是通过各种线条的组合,形式节奏的变化,以特定的造型、样式、质地而形成。从外观造型上建筑与服装都可分为上、中、下三段式结构,共同遵循着,从体积、面积、方圆、大小、等形式因素上依照美的比例来设计。其造型的多样性、装饰的丰富性、等级的制约性,色彩的运用性,让它们都存在着共同的审美标准与美学划分;如: 建筑的屋顶与服装的头饰,通过不同的造型、装饰,从而达到感官的美与等级的区分。建筑的屋身与服饰的衣身,在整体结构上,都分为前、后面两个面、上身与下身的主体特征。在前、后面的装饰上分类明确,并对开间的多少与服饰轮廓的大小,根据尺度的变化,而递增或递减,在整体布局效果上讲究均衡对称的美学心理。而建筑的台基与服饰的鞋靴,在功能上都起着防水避潮等作用。
其次,在色彩之美中可发现,唐代好用艳丽之色,并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中国有五行色彩学之说,五行中黄色属土,黄色尊贵至大。而在建筑的墙体与服饰的裙装中,好使用红色,具有很强的表现性,通过色彩的变化,空间的搭配等方式来唤起人们的注意,给人美的享受。
正所谓美是相通的,唐代建筑与服装都与礼乐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通过运用轮廓、比例、色彩、装饰手法等的综合运用,为唐代建筑与服装传递着独有的艺术感官与时代风貌。
二、装饰之美
(一)纹样美
唐朝建筑与服饰图纹的设计倾向于回归自然,除传统的图案:龙、凤、鹿等祥禽瑞兽外,还运用了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其主要代表性纹样有:卷草纹、宝相花纹、万字纹、联珠团纹、几何纹等。卷草纹、万字纹、几何纹:建筑装饰中,主要运于:梁枋、藻井、挂落、斗拱、门窗棂格、花板、隔扇门、华板栏杆、经幢上石雕、雀替等室内外装饰。服饰主要用于:领口、袖口、裙边做边饰纹样。宝相纹:建筑装饰中,广泛用于装饰藻井、平棊、天花等室内装饰。服饰装饰中,主要用在:裙身或整体的面料装饰等。联珠团纹:建筑装饰中,广泛用于室内装饰中的天花彩画、平棊等。服饰装饰中,主要用在:丝绸、裙身或整体的面料装饰等。其它动物还有纹样,如:盘龙、凤凰、麒麟、鸳鸯、狮子、孔雀、仙鹤、禽鸟、昆虫等,在建筑与服饰装饰中也随处可见。
(二)视觉美
图2 图3
图4 图5
无论是建筑还是服装,只有通过装饰艺术的加工之后,才能在视觉上展现出不断变化,富有生机的美感。在建筑设计中,唐代木构架建筑特别注重材质的大胆运用与构造做法的有机统一。通过局部的处理和细部的加工,以及广泛采用各种材料进行合理地组织,再经过色彩的配比、构图、充分发挥肌理的艺术表现效果。在服饰设计中,唐代服饰同样通过选取多种材质,做大胆的拼接与搭配,使服装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质感。例如:直棂窗与屋檐梁条的设计与唐朝服饰中侍女的条纹裙,在视觉上都有着排列整齐,朴实无华,庄重大方的相似美。如图2、3所示。室内装饰中壁画和棂格网组构的天花板与服饰面料纹样形成动感十足的肌理效果,同样具有视觉上的相似之美。如图4、5所示。
三、结语
建筑与服装之间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别,却存在着诸多惊人的共性。唐代的建筑与服装从美学文化角度分析,无论是礼制文化、宗教文化还是它们的构件造型与装饰艺术等,都能挖掘出它们之间对美学相互运用的契合点。唐朝人丰富的创新智慧与生活经验,使建筑与服饰文化演绎到了历史的巅峰。唐朝的美是经典的,富有特色的中国元素,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无限想象的空间。直到今天,唐朝的许多设计元素,都能激发起现代设计师创作的灵感。(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礼乐之美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在唐代,礼乐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而建筑与服装乃是唐朝人起居生活中最基本的精神消费品与物质消费品,因而使得建筑与服装在礼制文化中更加受到重视。
(一)造型美
唐代建筑把礼制文化思想摆在首位,强调情景交融、“和”、“乐”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具有宗教迷信、尊卑有序的观念。唐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瓦、石为辅,从造型上看分为上、中、下“三段式”结构;由屋顶、构架和台基组成。建筑的屋顶,它就象是建筑中的帽子,不仅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而且形式多样。它可分为: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庑殿顶和歇山顶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
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统治阶级的朝代,要求宫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其等级制度主要从类型、尺寸、数量、装饰和色彩等方面表现出来。按等级划分,最高级别有:庑殿顶,通常运于宫殿;常常以“九”“五”之数显示帝王之尊严,不得逾越。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一般用于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且体积较大的建筑上。再其次就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唐代建筑的屋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屋身的立面,二是内里空间。屋身的立面分为前檐立面、后檐立面和两山立面。前檐立面是正立面,后檐立面是背立面。柱列和檐枋是构成屋身立面的基本框架,它取决于殿屋的开间、进深和出廊形式。开间的多少是调节屋身规模的最主要因素,而各间的面阔递减变化,由明间最宽,次、梢、尽间递减。建筑的墙身可分下碱、上身,如图1所示。上身为红色,有槛窗,位于前檐;下碱为白色。墙体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前檐有大门、门格扇。后檐主要为墙体。唐代以来建筑的行为规范,已形成律例,其等级制度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相符实施,用法律手段强行限制。其结构、尺度在《营缮令》中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四、五品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
图1
唐代建筑在布局和构图中,讲究对称均衡之美。中轴线南北贯穿,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住宅,通常取左右均齐之绝对对称的布局,秩序井然。唐代建筑的台基,随着胡床、交床的盛行,从早期的席地而坐演进为垂足坐,平座式台基也相应地消失。建筑台基是通过土的夯实,提升地面的标高,排除地面雨水对木构和版筑墙基部的浸蚀,阻止地下水的毛细蒸发,起到了防水避潮的作用。
唐代服饰注重多姿多彩的美感,追求整体美的同时讲究富贵华丽。唐代服饰从构造上看,同建筑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主要由头饰、衣身、鞋靴三部分组成,相似于建筑中“三段式”结构。唐代的冠制、女子发饰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款式多样,且造型变化多端,颇具特色。唐朝女子发式类型可大致分为:云髻、半翻髻、螺髻、双髻望仙髻、回鹘髻和乌蛮髻、峨髻、抛家髻、坠马髻、义髻和囚髻等。男子以幞头、冠等为主,形式主要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受到礼制文化影响的唐代服饰,除了基本的功能外,同样也有贵贱,地位差异之分。在《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中可见女子的发饰,盛唐供养人乐廷怀夫人太原王氏,插凤形步摇簪,头顶步摇冠,而众随从侍女,髻饰花钿,发插圆背小梳。男子的幞头,随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是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唐代服饰中衣身结构的设计可分:前衣片、后衣片;前衣片则有门襟、领嘴等。外轮廓可分:套装或上下装;上装衣部件主要包括:衣身、衣领、衣袖;下装为:裤身或裙身,这些局部的组合设计体现了服装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在衣身结构制图规格中,衣片、袖口、领口的大小,根据穿着者的体型而剪裁,因此服饰板型的大小,决定了衣身的尺寸。而着装者在里襟的设计与搭配过程中使服饰富有了层次感。
唐朝服饰设计同样讲究对称之美。因唐朝人审美以丰润,肥硕为特色,从廓型上看,主要呈H型、O型的圆润、宽大、对称状,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见;衫的设计,多做对襟,从领部开始,直通而下,两襟之间以带子相连。
唐代人通常足下着履、靴、屐。而屐,是汉晋隋唐普遍用的鞋,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屐鞋由木板与木屐带结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两条突起的“齿”,目的是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屐的设计,使人体的脚与地面提升一定的距离,从功能上分析,它对人体也起到了防雨水、避潮的保护作用。
(二)色彩美
唐代建筑色彩总的来说“朱柱素壁、白壁丹楹”。中晚唐则发展成眼花缭乱的五彩装彩画,彩画图案丰富,虽用色不多,但很有讲究,通过参差结合,给人以色彩繁复,艳丽的感觉。唐代注重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皇宫寺院,屋顶以绿色琉璃瓦为主,蓝色次之,墙面多用朱红;普通民舍只能用以黑瓦、白墙。唐代对服饰颜色的运用,在唐以前,黄色可以上下通服,后来认为赤黄色近似日头的颜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所以赤黄除皇帝外,臣民不得使用。统治者们还在服饰制度上进行了严格的等级修改;如: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改为穿碧。唐代的女子好穿红色,也就是常说的石榴裙。因而,在民间红色也甚是流行。 (三)共性之美
建筑与服装礼乐之美的共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不管是建筑还是服装,它们之间都是通过各种线条的组合,形式节奏的变化,以特定的造型、样式、质地而形成。从外观造型上建筑与服装都可分为上、中、下三段式结构,共同遵循着,从体积、面积、方圆、大小、等形式因素上依照美的比例来设计。其造型的多样性、装饰的丰富性、等级的制约性,色彩的运用性,让它们都存在着共同的审美标准与美学划分;如: 建筑的屋顶与服装的头饰,通过不同的造型、装饰,从而达到感官的美与等级的区分。建筑的屋身与服饰的衣身,在整体结构上,都分为前、后面两个面、上身与下身的主体特征。在前、后面的装饰上分类明确,并对开间的多少与服饰轮廓的大小,根据尺度的变化,而递增或递减,在整体布局效果上讲究均衡对称的美学心理。而建筑的台基与服饰的鞋靴,在功能上都起着防水避潮等作用。
其次,在色彩之美中可发现,唐代好用艳丽之色,并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中国有五行色彩学之说,五行中黄色属土,黄色尊贵至大。而在建筑的墙体与服饰的裙装中,好使用红色,具有很强的表现性,通过色彩的变化,空间的搭配等方式来唤起人们的注意,给人美的享受。
正所谓美是相通的,唐代建筑与服装都与礼乐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通过运用轮廓、比例、色彩、装饰手法等的综合运用,为唐代建筑与服装传递着独有的艺术感官与时代风貌。
二、装饰之美
(一)纹样美
唐朝建筑与服饰图纹的设计倾向于回归自然,除传统的图案:龙、凤、鹿等祥禽瑞兽外,还运用了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其主要代表性纹样有:卷草纹、宝相花纹、万字纹、联珠团纹、几何纹等。卷草纹、万字纹、几何纹:建筑装饰中,主要运于:梁枋、藻井、挂落、斗拱、门窗棂格、花板、隔扇门、华板栏杆、经幢上石雕、雀替等室内外装饰。服饰主要用于:领口、袖口、裙边做边饰纹样。宝相纹:建筑装饰中,广泛用于装饰藻井、平棊、天花等室内装饰。服饰装饰中,主要用在:裙身或整体的面料装饰等。联珠团纹:建筑装饰中,广泛用于室内装饰中的天花彩画、平棊等。服饰装饰中,主要用在:丝绸、裙身或整体的面料装饰等。其它动物还有纹样,如:盘龙、凤凰、麒麟、鸳鸯、狮子、孔雀、仙鹤、禽鸟、昆虫等,在建筑与服饰装饰中也随处可见。
(二)视觉美
图2 图3
图4 图5
无论是建筑还是服装,只有通过装饰艺术的加工之后,才能在视觉上展现出不断变化,富有生机的美感。在建筑设计中,唐代木构架建筑特别注重材质的大胆运用与构造做法的有机统一。通过局部的处理和细部的加工,以及广泛采用各种材料进行合理地组织,再经过色彩的配比、构图、充分发挥肌理的艺术表现效果。在服饰设计中,唐代服饰同样通过选取多种材质,做大胆的拼接与搭配,使服装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质感。例如:直棂窗与屋檐梁条的设计与唐朝服饰中侍女的条纹裙,在视觉上都有着排列整齐,朴实无华,庄重大方的相似美。如图2、3所示。室内装饰中壁画和棂格网组构的天花板与服饰面料纹样形成动感十足的肌理效果,同样具有视觉上的相似之美。如图4、5所示。
三、结语
建筑与服装之间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别,却存在着诸多惊人的共性。唐代的建筑与服装从美学文化角度分析,无论是礼制文化、宗教文化还是它们的构件造型与装饰艺术等,都能挖掘出它们之间对美学相互运用的契合点。唐朝人丰富的创新智慧与生活经验,使建筑与服饰文化演绎到了历史的巅峰。唐朝的美是经典的,富有特色的中国元素,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无限想象的空间。直到今天,唐朝的许多设计元素,都能激发起现代设计师创作的灵感。(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