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翻阅着黄先生的《美术设计作品选集》,仿佛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廊。这里有广告作品、商品包装、书籍设计和插图,注册商标、装饰画,以及油画、写生、书法作品……
令我诧异的是这些美术设计作品,其流畅的线条,生动的造型,明快的色彩都是用手工绘制而成。有些米粒大小的美术字都是徒手写就。面对我的疑惑,黄先生说他上学和工作的前期还没有电脑,设计全靠一双手。他又说手工制作虽不及电脑快捷方便,但一笔一画充满着作者深思熟虑和情感,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更为可贵。这个作品集是他一段灿烂的历程。翻阅它就像在倾听一首优美动人的音乐。
黄德昌1940年生于湖南一个普通的乡村。农民们一代又一代地过着人人动手勉强温饱的生活。如盖房建屋、家什农具、纺线织布、挑补绣花、人情礼品等,都是自已制作。既要实用又要美观。每年冬闲时大家要为春节做准备。如扎制龙灯、狮衣、花灯、酿造谷酒、书写春联。还要排演几段花鼓戏和自编一些小节目。醇厚的民间风情和手工艺活动,少年黄德昌耳濡目染,经常跟父辈兄长们一起操作,从小就培养了他精准的动手能力。一棵小树在茁壮成长,他蒙发了长大以后要学画画的理想。
他小学毕业以后顺利地考上了长沙第七中学,一个从乡下来到省会古城的少年,真是“乡里人进了城,两边看不停。”就像从原始森林来到了宽阔的大草原,眼界豁然开朗。悠悠湘江像一条彩带穿城而过。当年毛泽东独立寒秋看湘江北去,抒发“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情气慨。湘江西岸是岳麓山,山花烂漫,古木擎天。这里有建于北宋年间的岳麓书院,无声地传递出“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郁勃之气。唐代大书法家怀素的故里也在长沙,他笔下的狂草书真如点画飞动惊蛇入草,至今无人比肩和超越。德昌在长沙的六年接受了中等文化教育,特别是绘画和书法的潜能也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他负责学校的团刊编辑和插图,和美术老师一起负责大会会标和会场设计。中学时代是他快乐和梦想的时代,他立志在绘画方面更上一层楼。高中毕业以后顺利地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他从南方来到北方,从省城来到首都,感到北京的天更高,北京的地更宽。工艺美院是众多美术青年最向往的地方。能考上这所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在开学典礼上老院长的讲话使他时刻不忘。这位院长是把法国现代设计理念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也是这所大学的创始人。他说:“工艺美术是美术和工艺的结合,是衣、食、住、行人人都离不开的实用艺术。工艺美术的创作题材和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因此要求学习工艺美术的人不仅是个专家,更应该是个杂家。”又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艺术更是如此。”黄德昌在课余时间经常跑图书馆,希望多看一些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节假日他常去故宫博物馆临摹学习。当年的故宫冬季非常寒冷,黄德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古代艺术的营养。北京的书画展览多,他每次必到,在前辈们的作品前凝思细想。六十年代初全国处于饥荒岁月,寒暑假他很少回家想到的就是学习。北京的冬天郊外寒冷荒芜,他仍提着画箱行走在菜地与村巷之间,寻找着画画的题材。尽管粮食缺乏体力不支,他还经常拽着阶梯扶手走上楼去,参加学生会组织的篆刻学习班。他经常晚饭后和同学们一起去北京站候车室画人物速写……
五年大学的学习生活是艰苦的,也是难忘的。通过传统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磨炼,他的设计思维更清晰,在大学的这个高台上,视野更开阔,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在校庆五十周年,工艺美院合并清华的纪念日子里,黄先生曾在一首词中写道:“獐鹿房边,小院中,多少英才难得。厅思妙作靓神州,几代声名显赫。平地惊雷,东郊梦断,化作西山蝶。路转峰廻,竞舞人间春色!”深精地表达了他对母校的敬意和怀念。
生活中充满着巧合。他在长沙报考大学时美术设计题目是:设计一个香烟包装。大学毕业后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参加一个烟厂的筹建小组,主持包装设计。
卷烟是中国一个传统产业,在各省都有卷烟厂,而北京却没有。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外事接见中用的是上海出产的中华香烟。外宾问北京有卷烟厂吗?周总理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北京也可以生产香烟。嗣后他指示有关部门在北京建一个卷烟厂。
卷烟并非高科技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要新建一个卷烟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外地烟厂调来有关设备,经过100天的筹建就生产出“北京”、“香山”、“八达岭”三种香烟。当时成为北京的一件新鲜事。三十年后,在北京老烟民中仍然记忆犹新。这三种香烟取名来自北京三大历史文物景点,具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可以加深广大消费者对三种产品的认识。在随后的几年中又生产了“中南海、天坛、友谊、回音壁、嫦娥、金健、宝莲灯、长乐、礼花“等三十几个牌子的香烟。其中不少在北京和全国的包装设计评比中获奖。“中南海”系列香烟成了日本和国内市场上的驰名商标和著名产品。
香烟包装设计和任何其他产品包装一样,都有从属于商品内容。而香烟的尺寸大小在世界上几乎是一致或近似的。设计师总是在同一大小的方寸之中做文章,和题材内容一样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求得艺术创作的更大空间,黄先生在烟厂东迁之前调离了他曾参与创建和工作了十八年的烟厂,走了大学美术教学的讲台。
艺术的形式各有不同,其中的道理都是相似或相通。黄先生主攻美术设计,但对书法、绘画、诗词、雕刻等其他艺术形式也相当爱好。说到书法可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因为缺少读本,他曾用乡下的毛边纸整本地抄写《三字经》、《百家姓》和《增广贤文》。他正式学习书法是从唐楷入手。上索秦汉下至明清,遍访诸家。他不恪守一种书体,喜欢从各家中汲取他对口味的营养。他把看帖临帖看作一种高兴快乐的事情,释放自已的心情。他在长期地学习实践中多体兼综汇通行草。形成了飘逸沉稳、刚健温润、灵动厚实的风格。他在大量的商品包装和书籍封面设计中,凡遇到需要书法字体时,他总是乐于自己理纸挥毫,偶而有各家大腕合适的字体他也不拒绝使用,1972年他为北京电视台书写台名,和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一起打造了传媒界的著名品牌——北京电视台。三十五年以后再加审视,有朋友对他说:“这五个字的点画用笔、大小配合、间隔篇章都具有“书肇自然一气呵成之美。”此外他还有书法作品由联合国秘书处和世界粮农组织收藏。多次参加国内外出展并有获奖。1984年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早期会员。
美术设计、书法、绘画和雕塑等静态的视觉艺术均以形象见长,传达某些信息。而语言流动刻画事物细致入微的诗歌小说,在表现思想感情,时空涵盖丰富等,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比拟。因此黄德昌先生喜欢用古典诗歌形式抒发自我情怀和事物的潜在美感。他的长篇《海淀赋》把清代的三山五园兴衰故事娓娓道来。他性格平和内向,喜欢单纯素静的环境,《咏梅》一诗则是他情性的一种反映:
正是萧疏绝唱时,
冰凌大雪压枯枝;
岁寒古干花千枝,
怒放人间一片诗。
他出身农村,深知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生活艰难,寄予无限的关怀和希望。1987年他去庐山途经鄱阳湖口时,看到农民捕鱼情景,他在少年时经历过这种场面,感到十分亲切,有感而发:
停车待渡赏金秋,
水阔云高燕语稠;
莫笑渔姑空撒网,
一船希望满江流。
艺术源于生活。他在所见所闻中经常以画面或诗歌的形式来审视和提炼加工。一次他和文联秋风团在参观佛山大佛之后,来到县城街边散步。无意中发现四川卷烟厂出品的《大丰收》香烟在街边出售。他对身边的朋友说:“这是我在三十年前为北京卷烟厂设计的香烟,如今却在四川再现,真是没有想到。”朋友买了两包后送给他说:“带回去作个纪念。”他谢过朋友赋诗一首:
乐山乐土乐悠悠,
乐事勾沉任水流;
天佛如山降水患,
随缘喜获《大丰收》。
黄德昌先生一生与笔墨为伍,诗词书画是他的最爱。他已迈过耳顺之年,无意与别人争辩什么。“天地有大美”,黄先生神驰在天地之间,在自已的心田中默默耕耘劳作,他期望着新的收获。
链接:
黄德昌,1940年生于湖南东乡。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长期从事美术设计和教学工作,教授。兼攻书法、绘画、雕刻、诗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协会员,海淀书协监事长,北京诗词学会会员,北京楹联学会会员。
1972年为北京电视台书写台名。八十至九十年代有作品为联合国秘书处和世界粮农组织收藏。曾有作品参加韩国、台北、新加坡展出并有获奖。有作品入选多部设计、绘画、书法、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