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传统的病人在手术后,多遵从医嘱回家修养,尤其是老年病患,但实际上,回家疗养大部分属于“低品质生活”,因此,在康复领域的创业者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康复注重的不是治疗,而是功能,“恢复患者的功能”是康复的首要目的。
康复医疗现状:急需!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公众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也不断加强。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梁英表示,“康复医疗在患者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疾病急性期后如果没有进行康复治疗,实际上治疗活动是没有完成的,我们应该重视康复医疗,让患者更有质量地生活,延长生存期。”
老龄化背景下 患者亟需专业化的康复治疗
康复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是“刚性需求”,我国正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逐渐增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
然而,康复医疗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梁英表示,第一康复医学是新兴学科,在我国开设康复专业课程设置的大学很少,因此康复医师非常短缺。第二,临床上许多医生和患者对康复的认识还不够,在疾病急性期过后并没有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患者手术过后,选择回家‘静养’,这往往会错过最佳恢复期,使一些功能减弱,没有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目前的康复医疗只满足了少部分患者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行动不便老人滞留在家中,由家属或者护工来照顾,然而这些照护对于患者来说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加专业级的服务。”梁英介绍。
据了解,为了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问题,我国很多地方正尝试建设护理院、护理中心。对此,梁英建议,在护理中心中,除了有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医疗保障、康复训练,还应该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例如餐饮理发、洗衣服等,并且需要社会工作者为老人解决心理问题以及法律问题,例如遗产继承、家庭纠纷等。
“护理院与普通医疗不同,就像居家生活一样,是高水平的医养结合,它能让患者更舒适、更高质量地生活,既解决了大医院这类患者长期压床的问题,也解决了居家无法解决的复杂专业护理问题,而普通养老院又无法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希望国家更多地支持和倡导护理院的发展,同时在医保政策上能够有所倾斜,进而减轻患者的负担。”梁英强调。
医院端:康复科在现有医疗体制下长期被忽略
现阶段康复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品质区隔不明显。大部分康复服务集中于脑卒中和骨科,类似于颅脑损伤、脑肿瘤术后、脊柱(脊髓)损伤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等专业术后康复服务的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满足,类似病人的整个康复过程都处于住院阶段,医疗床位周转率低下。
2011年卫生部下发关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通知,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设康复医学科。
虽然有政策规定,但现实是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不受重视,与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收入主要为患者对医生的知识、技术买单不同,我国的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于药品,而康复治疗多采用物理手段,并不能为医疗机构带来这部分收入。
康复医疗的服务对象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期,手术治疗少对医技依赖度低,药品耗材花费相对少(康复医院平均药占比约20%左右,远低于综合性医院40%左右的药占比水平)。
据了解,综合医院的一个康复病床一天可以为医院带来300-500元收入,而如果将病床给外科,则一天收入在3000-5000元。
因此,不乏部分綜合大医院建立康复科室只是为了满足政策要求而应付了事,不但病床数极少,甚至设备也不齐全,无法提供有效治疗。
供给端:人员和机构均缺乏
康复人才
据国际物理医学和康复联盟统计,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康复治疗师人数一般为30~70:10万,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比例约为0.4:10万(按国际口径测算)。
目前,我国康复医疗专业人员只有不到两万人。我国开办康复治疗专业的大学本科院校只有75所,专科院校158所,每年毕业生总数仅约8000人,而且超过七成为专科学历。
且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的业务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低、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低、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总体较低,甚至在某些康复服务机构中,出现非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倒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康复服务的提供及康复事业的发展。
学科与专业建设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康复治疗专业都普遍开设有较为成熟的学士、硕士和博士课程体系相比,我国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硕士招生单位仅有34个,博士招生单位仅有9个,而且康复医学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条件等缺乏规范标准,存在标准杂、资源散、层次低等问题。
康复机构
在我国的康复三级体系建设中,从康复机构数量来看,需求端与供应端存在明显矛盾。
康复医院数量少。根据中国信息网发布的《2016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预测》中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综合医院康复科及康复专科机构数为3800家,占比28.4%;康复床位数98992,占比2.2%,康复医护人员数39833占比0.72%。
而我国二级以上的医院有8973个(三级医院2002个,二级医院6971个),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了康复科的比例不到50%,未形成系统、完备、充足的康复医疗供给体系。
康复科/专科医院比例不到50%。2012年国内综合医院康复科共3288家,康复医院338家(不包括护理院与社区康复医疗),其中城市206家,农村116家,全国600多个城市,一半以上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康复专科医院。
社区医疗卫生场所中56%没有设立康复科,并且社区康复人员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一年中只有25%的康复人员参加过康复培训,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康复医疗的需求。
社区康复机构建设不足使得《“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无法真正落实。
双向转诊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分级诊疗、分阶段康复的双向转诊体系尚未真正运转。康复医疗主要承接急性期后病人,因此其运营的关键在于与综合医院建立合作网络,建立合理的转诊机制。
临床科室与康复科或康复医院之间畅通的转诊机制为有康复需求的术后病人提供了绿色通道,能有效地消除上下游科室之间的转诊阻碍,这是康复医疗发展的关键。
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的康复患者转诊机制主要分为三种,包括院内科室间转诊、医院层面深度合作转诊和临床医生个人推荐转诊。
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院内科室转诊的方式较为简单易行,且国内的高端私立医院,如北京和睦家医院等,已经建立快速完善的院内转诊机制,根据术后患者的康复意愿,术后3-5天便可转入和睦家康复医院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
但是,在绝大部分公立三甲医院中,极少的康复病床并无法满足内部转诊的需求。
而医院层面上的转诊协议落实起来难度较大,低级别康复医院的治疗水准很难保证,因此临床医生会对错误的康复治疗影响患者康复有所顾虑。
因此,三甲医院与二级康复医院的深入合作,往往会有大量的临床医生参与康复会诊,同时耗费较大的时间与精力。
在临床医生推荐转诊方面,院内的康复科往往成为首要选择,其次是合作康复机构,在这个层面的转诊患者,多是受医生的个人经验的影响,因而会造成覆盖面较窄,资源过于集中的现象。
传统的病人在手术后,多遵从医嘱回家修养,尤其是老年病患,但实际上,回家疗养大部分属于“低品质生活”,因此,在康复领域的创业者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康复注重的不是治疗,而是功能,“恢复患者的功能”是康复的首要目的。
康复医疗现状:急需!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公众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也不断加强。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梁英表示,“康复医疗在患者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疾病急性期后如果没有进行康复治疗,实际上治疗活动是没有完成的,我们应该重视康复医疗,让患者更有质量地生活,延长生存期。”
老龄化背景下 患者亟需专业化的康复治疗
康复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是“刚性需求”,我国正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逐渐增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
然而,康复医疗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梁英表示,第一康复医学是新兴学科,在我国开设康复专业课程设置的大学很少,因此康复医师非常短缺。第二,临床上许多医生和患者对康复的认识还不够,在疾病急性期过后并没有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患者手术过后,选择回家‘静养’,这往往会错过最佳恢复期,使一些功能减弱,没有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目前的康复医疗只满足了少部分患者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行动不便老人滞留在家中,由家属或者护工来照顾,然而这些照护对于患者来说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加专业级的服务。”梁英介绍。
据了解,为了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问题,我国很多地方正尝试建设护理院、护理中心。对此,梁英建议,在护理中心中,除了有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医疗保障、康复训练,还应该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例如餐饮理发、洗衣服等,并且需要社会工作者为老人解决心理问题以及法律问题,例如遗产继承、家庭纠纷等。
“护理院与普通医疗不同,就像居家生活一样,是高水平的医养结合,它能让患者更舒适、更高质量地生活,既解决了大医院这类患者长期压床的问题,也解决了居家无法解决的复杂专业护理问题,而普通养老院又无法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希望国家更多地支持和倡导护理院的发展,同时在医保政策上能够有所倾斜,进而减轻患者的负担。”梁英强调。
医院端:康复科在现有医疗体制下长期被忽略
现阶段康复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品质区隔不明显。大部分康复服务集中于脑卒中和骨科,类似于颅脑损伤、脑肿瘤术后、脊柱(脊髓)损伤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等专业术后康复服务的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满足,类似病人的整个康复过程都处于住院阶段,医疗床位周转率低下。
2011年卫生部下发关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通知,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设康复医学科。
虽然有政策规定,但现实是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不受重视,与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收入主要为患者对医生的知识、技术买单不同,我国的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于药品,而康复治疗多采用物理手段,并不能为医疗机构带来这部分收入。
康复医疗的服务对象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期,手术治疗少对医技依赖度低,药品耗材花费相对少(康复医院平均药占比约20%左右,远低于综合性医院40%左右的药占比水平)。
据了解,综合医院的一个康复病床一天可以为医院带来300-500元收入,而如果将病床给外科,则一天收入在3000-5000元。
因此,不乏部分綜合大医院建立康复科室只是为了满足政策要求而应付了事,不但病床数极少,甚至设备也不齐全,无法提供有效治疗。
供给端:人员和机构均缺乏
康复人才
据国际物理医学和康复联盟统计,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康复治疗师人数一般为30~70:10万,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比例约为0.4:10万(按国际口径测算)。
目前,我国康复医疗专业人员只有不到两万人。我国开办康复治疗专业的大学本科院校只有75所,专科院校158所,每年毕业生总数仅约8000人,而且超过七成为专科学历。
且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的业务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低、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低、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总体较低,甚至在某些康复服务机构中,出现非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倒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康复服务的提供及康复事业的发展。
学科与专业建设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康复治疗专业都普遍开设有较为成熟的学士、硕士和博士课程体系相比,我国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硕士招生单位仅有34个,博士招生单位仅有9个,而且康复医学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条件等缺乏规范标准,存在标准杂、资源散、层次低等问题。
康复机构
在我国的康复三级体系建设中,从康复机构数量来看,需求端与供应端存在明显矛盾。
康复医院数量少。根据中国信息网发布的《2016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预测》中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综合医院康复科及康复专科机构数为3800家,占比28.4%;康复床位数98992,占比2.2%,康复医护人员数39833占比0.72%。
而我国二级以上的医院有8973个(三级医院2002个,二级医院6971个),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了康复科的比例不到50%,未形成系统、完备、充足的康复医疗供给体系。
康复科/专科医院比例不到50%。2012年国内综合医院康复科共3288家,康复医院338家(不包括护理院与社区康复医疗),其中城市206家,农村116家,全国600多个城市,一半以上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康复专科医院。
社区医疗卫生场所中56%没有设立康复科,并且社区康复人员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一年中只有25%的康复人员参加过康复培训,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康复医疗的需求。
社区康复机构建设不足使得《“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无法真正落实。
双向转诊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分级诊疗、分阶段康复的双向转诊体系尚未真正运转。康复医疗主要承接急性期后病人,因此其运营的关键在于与综合医院建立合作网络,建立合理的转诊机制。
临床科室与康复科或康复医院之间畅通的转诊机制为有康复需求的术后病人提供了绿色通道,能有效地消除上下游科室之间的转诊阻碍,这是康复医疗发展的关键。
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的康复患者转诊机制主要分为三种,包括院内科室间转诊、医院层面深度合作转诊和临床医生个人推荐转诊。
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院内科室转诊的方式较为简单易行,且国内的高端私立医院,如北京和睦家医院等,已经建立快速完善的院内转诊机制,根据术后患者的康复意愿,术后3-5天便可转入和睦家康复医院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
但是,在绝大部分公立三甲医院中,极少的康复病床并无法满足内部转诊的需求。
而医院层面上的转诊协议落实起来难度较大,低级别康复医院的治疗水准很难保证,因此临床医生会对错误的康复治疗影响患者康复有所顾虑。
因此,三甲医院与二级康复医院的深入合作,往往会有大量的临床医生参与康复会诊,同时耗费较大的时间与精力。
在临床医生推荐转诊方面,院内的康复科往往成为首要选择,其次是合作康复机构,在这个层面的转诊患者,多是受医生的个人经验的影响,因而会造成覆盖面较窄,资源过于集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