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当前,基层农发行必须尽快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健全治理机制,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会管理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尽快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强化管理,切实发挥职能作用。
一、当前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会数据真实性差强人意。传统的银行财会工作素有铁账、铁款、铁制度的“三铁”美誉,但深入分析基层农发行财会工作却发现,对负债的会计管理确实很规范、要求很高,而对债权的会计管理就要稍逊一筹,贷款本息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的问题并非罕见。
2、基层农发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3、“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影响了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分配制度的落后和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基层行财会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4、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不够合理。目前各行的规范化考核标准仍实行差错扣分的办法,没有考虑业务量的因素,对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扣分标准也没有拉开,所以,考核结果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某个行的真实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思路 切实提高财会数据的真实性。
对固定资产,包括营业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电脑设备、各种车辆等,不论账内、账外全面进行核查登记,彻底弄清单位实际占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面积、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产权关系、使用状况等,并进而分析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对各项收入和支出核算的准确性进行全面深入的核查,认真清理虚增、虚减收入,乱摊乱挤费用或费用挂账的情况,保证损益结果的准确性。三要将真实性检查制度化、常规化,明确检查的要求和工作纪律,加强检查人员队伍建设,加大违规违纪、弄虚作假问题的查处力度,准确考核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业绩,从而为今后保持财会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证。
(二)加大财会人员的更新和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首先,改善财会人员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试行“内部退养制”,使年龄偏大、知识不能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需要的,从现有岗位退下来,同时,安排优秀员工到财会岗位。其次,加大财会人员岗前和专业培训力度,在人员相对充足的前提下,实行技能达标上岗,优胜劣汰,增强财会人员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会计业务规范化操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应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财会人员工作能动性,激发其积极性。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在考虑出错率的同时应兼顾业务量大小,同时将员工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三大部分。基础工资可以保证职工基本生活;岗位工资按职务、岗位技能要求难度、风险度以及工作量适当拉开收入档次;绩效工资主要同职工的业绩考核挂钩,可实行管理行和基层行分层考核的办法,以激励基层行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四)上级行应调整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计分方法。在行际间业务量相差很大的考核项目上,实行按差错率扣分的办法或实行差错率和差错笔数相结合的办法,以便实事求是地反映其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适度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体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运营效果,实现计划、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兼顾国家拨付事业费的管理仍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收入。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初期的会计核算中,采用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主,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一、当前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会数据真实性差强人意。传统的银行财会工作素有铁账、铁款、铁制度的“三铁”美誉,但深入分析基层农发行财会工作却发现,对负债的会计管理确实很规范、要求很高,而对债权的会计管理就要稍逊一筹,贷款本息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的问题并非罕见。
2、基层农发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3、“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影响了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分配制度的落后和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基层行财会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4、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不够合理。目前各行的规范化考核标准仍实行差错扣分的办法,没有考虑业务量的因素,对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扣分标准也没有拉开,所以,考核结果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某个行的真实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思路 切实提高财会数据的真实性。
对固定资产,包括营业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电脑设备、各种车辆等,不论账内、账外全面进行核查登记,彻底弄清单位实际占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面积、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产权关系、使用状况等,并进而分析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对各项收入和支出核算的准确性进行全面深入的核查,认真清理虚增、虚减收入,乱摊乱挤费用或费用挂账的情况,保证损益结果的准确性。三要将真实性检查制度化、常规化,明确检查的要求和工作纪律,加强检查人员队伍建设,加大违规违纪、弄虚作假问题的查处力度,准确考核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业绩,从而为今后保持财会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证。
(二)加大财会人员的更新和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首先,改善财会人员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试行“内部退养制”,使年龄偏大、知识不能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需要的,从现有岗位退下来,同时,安排优秀员工到财会岗位。其次,加大财会人员岗前和专业培训力度,在人员相对充足的前提下,实行技能达标上岗,优胜劣汰,增强财会人员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会计业务规范化操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应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财会人员工作能动性,激发其积极性。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在考虑出错率的同时应兼顾业务量大小,同时将员工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三大部分。基础工资可以保证职工基本生活;岗位工资按职务、岗位技能要求难度、风险度以及工作量适当拉开收入档次;绩效工资主要同职工的业绩考核挂钩,可实行管理行和基层行分层考核的办法,以激励基层行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四)上级行应调整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计分方法。在行际间业务量相差很大的考核项目上,实行按差错率扣分的办法或实行差错率和差错笔数相结合的办法,以便实事求是地反映其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适度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体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运营效果,实现计划、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兼顾国家拨付事业费的管理仍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收入。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初期的会计核算中,采用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主,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