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问 1 want to be anctor.中为什么要用be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 1 want to be anctor.中为什么要用be呢?
其他文献
I 听句子,选出与其相符的图画。每个句子读一遍。(每小题1分,共5分)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③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④,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⑤,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⑥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⑦,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①上:这里指唐太宗李
偶看南宋笔记《容斋随笔》,里面记载有六十四种恶口,我大致还记得有粗语、软语、非时语、妄语、漏语、大语、高语等。我不解其意,问爸爸。他回答说:“这是告诉人们为人处世、说话做事要有分寸,今后你好好领悟。” 外出春游,遇到妈妈的朋友,她们好几年没见,分外兴奋。那位阿姨轻轻拍着我的肩膀,对我妈妈说:“你当初可真有眼光,孩子长得跟他爸爸一样帅气!”细想这句话,我觉得那位阿姨情商高,说话真有水平,一句话夸了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做事有分寸就是在外人面前有礼貌,不随便说话;大人说话时小孩子不插嘴,更不犟嘴、无理取闹。当我渐渐长大,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多了,经历的事情也多了,逐渐明白了做事的分寸远远不止这么简单,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分寸是在他人难堪时,为他人找一个台阶下;是在他人因一件事而气急败坏时,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向他人讲明道理——这是我从一个叔叔那里学到的。 那天上午,我和妈妈一起去商场购物,买开
①我妈说:“拿到卷子第一件事,先写名字和准考证号,别忘了。” ②我妈说:“开考前再去上个厕所。” ③我说:“烦死了。” ④她放下手中的小刀和2B铅笔(这是今天削的第五支),说:“不早了,去考场看看吧。” ⑤上周我参加了江苏省的中考,明天考上海的。那些年,这样“两边考”的知青子女并不在少数。多考一次意味着多一种选择,也多一份压力。这是知青子女的特权,如果考试也算一种权利的话。 ⑥我妈等这一
有人说,读书要把书读“薄”,也要把书读“厚”。怎样把书读“薄”,又怎样把书读“厚”? 到底是应该把书读“薄”,还是应该把书读“厚”?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中学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一次讲话中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巾,如果你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添加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點
松树一天天更见清新苍翠, 森林浓密了,田野露出了绿色, 二月终于降服于潮湿的春风, 沟谷里的积雪失去了鲜明的光泽。 打谷场和花园还像冬天一样, 祖父的房子里笼罩着一片宁静; 但阴冷的、空荡荡的大厅里已有了春意, 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吸引人来临。 透过门上雾气腾腾的玻璃, 我望着积雪尚未融化的阳台, 光秃秃的、潮湿的花园不再使我忧傷, 我待椴树枝头寒鸦重来。 像狱中等待渴望已久的
经常做比较的人,很容易成为极端自卑的人或极端自负的人。和自己完全一样的人,在全世界找不到一个,即使是全宇宙,也找不到一个。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这个世界上新诞生的婴儿,是此前谁也没见到过的新事物,是带着独一无二性诞生的。在其出生前,没有与其相同的人;在其死后,也不会有同样的人出现在这个世上。如果出现了,那个人就没有出生的必要。那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人,他有知道这一点的权利。 我们总是容易拿别人和自己做
孙荪的散文《冬之写生》,是一篇在冬天里感悟生命的力作。 “感”和“悟”这两个字,常常连起来使用,组成“感悟”这个词。其实,“感”和“悟”是两个不同的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感”是感受和感知,“悟”是领悟和觉悟。“感”是“悟”的前提,“悟”是“感”的深化。只有充分地感知事物纷繁复杂的表象,才能深刻地领悟事物内部所蕴含的本质和规律。 冬天这个特定对象的关键词是“寒冷”。文章
在夏天,我们吃绿豆, 桃,樱桃和甜瓜。 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 日子发生声响。 列车经过乡下, 旗帜飘动在屋顶上。 在船上多么惬意 周围是渐涨的水面。 山顶上覆盖着雪, 花散发香味。在湖上 你可以花所有时间 享受唱歌的乐趣。 我不知道什么使我满足, 你躺在草地上看书 听到你的四周是 无力的蚊蝇嗡嗡着。 (选自《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江鑫鑫/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