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有效选取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活动的物质载体,新《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的选取与投放同幼儿活动的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材料选择得好、投放得巧,能够使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多种经验,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身心与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有效选取,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在材料选取的内容上,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由此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在科学活动《神秘的布袋》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的神秘袋——一个布料柔软、袋口能收缩的小布袋,并在神秘袋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袋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幼儿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品,我们教师更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的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百宝箱”,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活动《摇摇瓶》,教师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如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再继续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这时摇摇瓶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这些来自幼儿生活中的材料的选择,激发了幼儿深入探究的愿望,从而达到了有效探索的境界。
  科学活动的源泉在于幼儿的生活,在于幼儿的活动需求。生活中的材料有很多,但我们不可能全部取来,即使取来材料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幼儿活动的要求。我们在引导幼儿选取不同材料的过程中,需要用一种独特的搜寻眼光,去寻找情趣高雅、有着较高探寻价值的活动材料,更需要用一种敏锐的、警惕的眼光去剔除材料中有着不卫生、不安全的材料,以免污染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二、在材料选取的需求上,要尊重幼儿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对学习最好的刺激。由于家境不同、生活的技能与经验不一,幼儿认识事物的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就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而对活动材料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在材料选取的时候,应注意对幼儿的观察与询问,了解其兴趣与需求,与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如在一次猜谜活动中,孩子们为“蒜是怎样长出蒜苗来”发生了争执。教师及时了解了幼儿的需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蒜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长出蒜苗来”;有的幼儿认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长”;有的幼儿认为“蒜应在土里才能长”。对于孩子们的说法,教师没有正确的结论,于是提出“种蒜苗”的想法,幼儿一致赞同。接着又为“种蒜苗需要哪些材料”展开了讨论,接着幼儿从家里找来了杯子、小碗等。于是在自然界里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蒜,引发了幼儿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通过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
  当研究某些事物现象的原因或关系时,许多幼儿很希望自己的假想能够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所验证,不管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幼儿都会带着好奇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例如在《蜡烛燃烧》中,我给幼儿准备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杯子,让幼儿想办法把燃烧中的蜡烛熄灭。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假设了许多的方法,有的用东西把蜡烛盖住,有的直接用嘴吹灭蜡烛。后者马上被实验的结果所验证,因为用嘴使劲一吹火就熄灭。而前者,幼儿必须用老师提供的杯子进行实验操作。于是他们用杯子盖住燃烧中的蜡烛,蜡烛便慢慢地熄灭了。当幼儿的假想被实验所证实时,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自然就会产生,其思维也就自然地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对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在材料选取的对象上,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能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然而材料选取的对象更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能够引发幼儿想“摸一摸”探究一下的欲望,促使不同年龄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活动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
  在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幼儿乐意与操作的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随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如在大班“让蛋浮起来”的科学活动中,我依据大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提供了鸡蛋、杯子、纸板、纸、木板等多种材料让幼儿操作。活动开始时,儿童把蛋直接放入水中,结果蛋沉了下去。这时他们纷纷想办法,有的把蛋放在塑料板上或泡沫板上,再放入水中;有的把蛋放入酒杯竹桶中,用酒杯竹桶的浮力将蛋浮在水面;还有的儿童发现把蛋放在泡沫板上容易滚落水中,又用纸团包鸡蛋,再放在泡沫板上,使蛋浮在水面。最后孩子们在教师投放的材料中发现把蛋放入浓盐水中,也会使蛋浮起来时,真是兴奋极了。孩子们通过对多种符合大班年龄特点的材料的操作,尝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调动了幼儿活动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同时也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产生求异思维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再如在中班实施科学活动“让蛋宝宝起来”中,我除了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蛋之外,还为孩子们提供了符合中班年龄特点活动的毛线团、沙箱、剪刀、胶带、书、纸盒、杯子等材料。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在思考让蛋立起来的方式时思路很广,有的将蛋宝宝插入沙中,有的将蛋放入杯子中,有的将蛋用胶布绑在杯子上,有的将蛋绑在一起互相支撑,方法多种多样。可见,提供符合幼儿不同年龄特点的探究材料,对拓展幼儿活动的思维,激发他们活动创新的火花有着不可忽视重要作用。   四、在材料选取的范围上,要激活幼儿的自主操作
  幼儿的活动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的时候应便于幼儿的操作,而不应作为一种摆设品。我们应提供可让幼儿在活动操作中便于观察、比较的材料。只有为幼儿提供便于他们操作的活动材料,才能促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参与活动。如在沉浮的活动中提供了木块、纽扣、海绵、瓶子等物品让幼儿操作,有的幼儿开始认为海绵和瓶子会浮在水面上,教师又让幼儿尝试浸了水的海绵和装了水的瓶子进行操作分析,重新理解有的物体的沉浮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固定的。再如,在科学活动“奇妙的镜子变魔术”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大小适合儿童摆弄的可直立的小镜子,幼儿利用镜子两两相对,或组成三角形或组成长方形或让镜子成锐角,或成钝角或分开,在三三两两的相互摆弄中,幼儿纷纷发现了秘密:有的说,两个镜子对着放,里面有无数个镜子;有的发现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子里照出小木偶更多;有的发现三面镜子放在一起,可以做万花筒。一直到活动结束,幼儿还纷纷尝试摆弄镜子,不仅兴趣浓,而且在玩中发现了镜子重复反射的原理。可见,提供便于幼儿操作摆弄的活动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能让幼儿在变中去探索和发现新的东西,更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反思操作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五、在材料选取的导向上,要把握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除了数量要充足,种类要齐全,便于幼儿的选择、探索外,还应积极思考,善于捕捉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因素,准确地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如在一次认识弹性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有积塑、橡皮泥、充气的气球等等。在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按变形和不变形进行分类;在第二次分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把变形的物体按变形后能还原和变形后不能还原进行分类,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得出了弹性的准确定义,那就是变形后又能还原的物体具有弹性。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材料,通过二次对材料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认识弹性的目的。再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地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地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此外还尽可能根据同一科学活动目标,准备形式不同的材料。如在感知磁铁特性活动中,准备了“碰碰车”“送小动物回家”“钓鱼”等一系列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一致,但是他们可以从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有关磁铁的多种经验。
  可见,幼儿科学活动材料的选取应明确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根据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去选择活动的材料,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回归于幼儿,使幼儿对其中的活动价值感兴趣,而不能仅仅让幼儿把活动兴趣点停留在“好玩”上,要让幼儿在玩中学会思考,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主动性。
  总之,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有效选取,是幼儿进行尝试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探究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暗示性,能够诱发幼儿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欲望。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合理有效的探究操作材料,才能在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与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经验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幼儿在兴致盎然的探索过程中,学会获取科学的知识与经验。
其他文献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这句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在这方面,许多家长与我们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但谈到具体的方法,却是众说纷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呢?笔者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幼儿
期刊
透视学是研究空间中的物象在人眼中由于距离和视角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形效果。因此,只有掌握了透视学知识,才能正确地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对象的质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她们承担着幼儿的艺术启蒙的重任,这就要求她们的美术作品能够表现准确的透视,能够创作出被幼儿欣赏的、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中,透视学是一个必须的、重要的教学环节。  但是,透视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
期刊
摘 要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民间游戏是由民间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它有较强的实用性、娱乐性,游戏材料一物多玩,操作简单,能让幼儿最大限度地自由发挥、想象。许多民间游戏还伴随着琅琅上口的童谣,深受幼儿的喜爱。开展民间游戏,有利于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  民间游戏 创造性 想象力 心理健康 自主性 自信心
期刊
摘 要  儿童民间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有的特点及价值,在幼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间游戏是幼儿园活动中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传承儿童民间游戏,有效地收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儿童民间游戏的价值功效对于拓展和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保护幼儿应有的童真、幼儿快乐的童年,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  儿童游戏 民间游戏 游戏收集 游戏价值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
期刊
游戏是幼儿主动、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园最有价值的课程,因此幼儿园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但是观摩了一个又一个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之后,不难发现,好多幼儿园的游戏都是如出一辄,这里是鞋坊、那里是编织、再接下来是刺绣,漂亮的环境布置下陈设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手工作坊”,到了游戏观摩时间,这些小作坊里坐着的是老师分配好的一个个埋头苦干、旁若无人的小工人,区域游戏所需要的形式的好像唯有种类繁多的手
期刊
初次接触绘画日记,觉得很新鲜,有点像我们童年看的小人书,漂亮简洁的画面,配上简短的文字,构成了一幅图文并茂的作品。自从接触了绘画日记这个画种,收获最大的就是它改变了教师对幼儿绘画的解读,促进了教师各方面的不断成长。  一、绘画日记活动让教师更懂幼儿的画  (一)色彩的运用更能让教师感受作者的情绪  参观学习时,看到其他幼儿园的幼儿作品时,老师们都会驻足欣赏一番,开始我们是用成人的眼光去感受孩子这稚
期刊
以“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参与探究乐趣”为科学领域目标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带来了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成为指导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过于使用指令性的目标而禁锢了幼儿的主动思维,往往过于关注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对幼儿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以下笔者就重新审视幼儿科学教育后发现的几个关键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正确看待科学教育
期刊
我园儿童博物馆里的每件宝贝都是孩子、家长和老师一同收集的,这里有我们喜欢的宝贝——可爱的闹钟、吃饭的小勺子、小碗;这里有孩子感兴趣的宝贝——各种各样的夹子、衣服上的纽扣;在这里用好奇的眼睛、探索的双手、灵敏的耳朵去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孩子将在这里不断地探索、寻觅……  从孩子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解读孩子在这些材料摆弄中在干什么,每一个孩子对自己
期刊
摘 要  以瑞吉欧教育理念为前提,以小班幼儿已有经验为依据,以满足小班幼儿的情感需求为起点,选择和调整区角活动内容,拓展活动空间,生成、延伸、深化教育主题,从而促进幼儿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瑞吉欧教育 区角活动 活动主题 幼儿发展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可供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操作性游戏活动,以其特有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所钟爱。而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瑞
期刊
“舞是动的画,画是静的舞”。 舞蹈是用人体作画,美术则是用静态的画面来表现出心中的世界。舞蹈和美术一样,要讲究匀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透视与层次等原则。舞蹈作为一种用人物肢体语言来表现情感的艺术,经常出现在美术作品中。而雕塑、绘画等也经常给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家的创作以启示。两种艺术同以人物形体为媒介,时常呈现相似与不同的形态,值得关注研究。那么,美术与舞蹈整合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一、美术与舞蹈二
期刊